音乐能给我带来怎样美的享受(音乐如何让我们心生愉悦)
音乐杂食者阿易:
上一首还在抖音神曲中抖腿,下一曲就在古典音乐里优雅。遇上强烈引起心灵共鸣的微妙片段,不但一整晚都在单曲循环,还恨不得把好友的耳机都强行切成这首歌,俗称有(an)福(tou)同(an)享(li)。
“在音乐当中我们得到的是心灵的最高愉悦,这种愉悦无可名状。”
——王德峰教授
喜欢听音乐的朋友,应该体验过这种发自内心的欢愉感动。不过,夜深人静的时候,是不是也思考过,音乐是怎么做到轻易地牵引我们的情绪的?
在历史长河中,音乐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人们对于音乐作用的认识和思考由来已久。有观点认为,音乐是最高的“巫术”,(别误会,这里的巫术不是指普遍认知的那种远古迷信),“巫术的作用是形成原始共同体的精神氛围。它是一种魔力,激发每个心灵的情感和意志,让生命的目标变得有意义。”
原始社会的巫医文化是我国音乐疗法的起源。在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五音被首次引入医学领域。《灵枢五音五味》记载了“宫、商、角、徵、羽”5种不同的音阶调治疾病的内容,并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将音乐与人的五脏(脾、肺、肝、心、肾)和五志(思、忧、怒、 喜、恐)等联系起来。
在古代西方,音乐和身体反应的关系被认为是一种魔法。古希腊奥运会期间,人们会演奏长笛和弦琴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古罗马还有将音乐用于治疗痛风的记载,伴随音乐的舞蹈也被认为可以用来治愈。在圣经的旧约中,还有大卫弹奏竖琴,用舒缓的曲调帮助扫罗赶走身上的邪恶灵魂,使他可以轻松地休息的故事。
柏拉图亦认为音乐有教化作用,他在《理想国》中写道:“音乐中的教育是至高无上的,因为节奏和和声找到了最深处的灵魂并牢牢抓住它、赋予其优雅(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正确训练的话)。”
在个体的生命旅程中,音乐也是自我们诞生之日起便伴随左右:未出世时的胎教音乐、襁褓之中的摇篮曲、早教音乐......甚至有这样一种理论猜想:音乐可能起源于母亲给婴儿哄睡的时候。
音乐在改善睡眠中的作用在学界已被广泛地研究,业界的各种睡眠产品也大量地使用音乐来作为调节工具。音乐对于增加舒适感和减少睡眠障碍的焦虑感十分重要的。有多项研究证明音乐对于老年群体的睡眠质量特别是共病的睡眠障碍有积极影响。
学者Dickson和Schubert 总结了六种音乐可能有助于睡眠的原因:
- 夹带:生物节律与音乐中的节拍结构同步
- 掩蔽:用音乐掩盖有害的背景噪音
- 享受:听喜欢的、情感相关的或愉快的音乐
- 分心:音乐作为一个焦点来分散内心的压力
- 期望:个人围绕音乐的文化信仰
- 放松:音乐鼓励生理或心理放松
在实际研究中,音乐让患有轻度失眠症的人成为健康的睡眠者,需要至少三周的时间,且在三个月内会继续改善睡眠质量,因此研究者建议“至少在三周内每晚同时听你觉得放松的音乐”。
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音乐的处理发生在位于颞叶41和42区域的初级听觉皮层,这个区域隔壁的22区是次级听觉皮层,在这些区域内有一个从耳朵到听神经的音调组织。此外,视觉系统和听觉系统之间存在一些相互作用,因此当一个人看着演奏或唱歌的音乐家时,对音乐的享受会更加完整。
一些神经成像技术能够可视化响应音乐刺激而被激活的大脑区域,研究发现音乐在不同的大脑区域甚至左右半球显示出了不同的模式,右侧脑在音高、旋律及和声感知方面起主要作用,负责旋律的总体印象,左侧脑则在时间序列、节奏辨别等方面起作用,即负责音乐结构。
在音乐心理学中,有许多关于音乐与情绪的研究。音乐被证实会影响个人的情绪,至于是触发积极还是消极的情绪,主要取决于节奏和风格。
音乐还能够创造一种可以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强烈愉悦体验。通过PET测量脑血流量会发现,在这种体验的过程中,大脑杏仁核、眶额皮质、腹侧纹状体等的脑血流量会发生许多变化,其中许多区域似乎与奖励、动机、情感和唤醒有关,并且在其他愉快的情况下也会被激活。由此产生的愉悦反应能够释放多巴胺、血清素和催产素。
音乐对于个体的认知能力也有一定影响。在1993年《自然》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介绍了一个经典的现象——“莫扎特效应”:听十分钟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k.448,能够提高人们在智商测试中的成绩,特别是空间推理能力。
“莫扎特效应” 的音乐泛指与莫扎特的音乐具有相同或相似曲式结构的音乐:纯净、新鲜、明亮、节奏稳定,符合人体内部特有的生理规律。这种特征能够激发欢快、愉悦等正性情绪,而正性情绪反过来又能促进认知加工水平的提高。
从脑电图证据来看,在经过音乐训练后,被试在处理空间信息操作时脑电活动较低,也即认知效率高的被试其脑消耗能量较低。还有研究发现听愉悦欢快的音乐时大脑两半球信息交流增加,特别是额叶部位活动和α波的增强。
此外,通过对大量欢快音乐的结构作进一步了解和分析发现,乐曲中的时间波段(节奏、旋律) 几乎可以与脑频率对称。神经系统的许多功能,如安静松弛状态下脑电波的频率就有30秒一次的循环,而欢快的音乐中每30秒就会出现一个高峰,所以这种有规律重复的旋律在人脑中激起的反应最大。
在旋律不和谐的音乐中则没有出现这种情况,研究者推测不和谐音乐有悖于人体生理规律,不利于两半球信息之间的交流。
传统礼乐中的音乐作用
先王之乐,所以节百事也。故有五节,迟速本末以相及,中声以降,五降之后,不容弹矣。于是有烦手淫声,慆堙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德也。
——《左传》
我们能证实音乐的作用和影响,然而除了公认有效的经典音乐,个体的偏好实际上是极具多样性的,对于功能音乐基本没有总体的一般规则或音乐识别的序列。在睡眠领域中,音乐作为助眠条件也存在许多不同的信念,如一种仪式、一种日常习惯、一种改变精神或身体状态能力的手段、一种阻挡噪音的方法等。
因此,即使在音乐的研究上已经拓展到了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我们仍然难以找到一张普适的音乐歌单来达成某个目标,也许大脑的监测技术和算法在理论上可能帮我们找到个性化的音乐歌单,但目前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又或者是,自得其乐,其乐无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