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交长江学者(一起来认识长江的新教授们)

一所顶尖商学院的灵魂,在于世界级的教授团队与蜚声国际的原创管理思想,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西交长江学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西交长江学者(一起来认识长江的新教授们)

西交长江学者

一所顶尖商学院的灵魂,在于世界级的教授团队与蜚声国际的原创管理思想。

要成为一位长江“四通”教授,不仅需要通中国,还要通全球,不仅需要通理论,还要通实践。他们中超过半数都获得过世界排名前15大商学院的终身教职——这在国内商学院中是唯一的,在亚洲商学院之中也可能是少有的。

在过去的一年中,长江商学院迎来了8位新教授。明天就是教师节了,借这个机会,我们采访了其中的几位,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也祝愿所有师者节日快乐,桃李天下!

*以下按汇入长江时间顺序排列

陶志刚教授是长江商学院战略学及经济学教授,MBA项目副院长,企业家学者项目学术执行主任。

在加入长江之前,陶志刚教授曾任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全球经济与企业策略讲席教授,长期任教于香港大学及香港科技大学。

陶志刚教授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与策略经济学、中国经济、国际经济学等。

陶志刚博士在国际著名期刊《国际经济评论》(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与管理战略杂志》(Jour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trategy),《国际经济学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兰德经济学杂志》(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发表多篇论文,并被大量引用;其研究曾被报道在《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重要国际媒体。

Q:您为什么选择加入长江商学院?

陶志刚教授:答案很简单,长江商学院是一所世界级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学院。

之前和我一起合作研究的很多学者朋友也在这里工作。加入长江教授团队是我的荣幸。

Q:当前的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作为主管长江MBA项目的副院长,您认为这样的环境给新生代提出了什么要求?有什么希望对他们说的话?

陶志刚教授:首先,推动经济的车轮不断向前,靠的都是新生代,因为年轻一代是最有想象力,最有创造力的。

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技术也越来越靠近世界前沿,我认为我们的年轻学生有三点需要注意:

第一,我们在任何经济迭代,推动商业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全球视野去思考。无论是在考虑市场还是资源时,都能将全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

第二,我们的学生需要拥抱新科技,拥抱新的商业模式。因为全球的竞争到最后比的是概念和技术。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要以开放的眼光拥抱新科技,但凡与传统科技不同的,比传统科技更先进的,就是新科技。新科技不断发展,相互结合,就会产生新的商业模式,这一点需要积极应对。

第三,在进行新科技、新商业模式经营的过程中,新生代必须要有全球价值对接的能力。中国企业全球化,不仅是要“走出去”,更要能和全球的客户、供应商去讲一个共赢的故事,让各个群体通过你的商业模式受益,这是中国公司全球化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长江,我们希望沿着这样的思路,打造最适合中国的MBA教育。我们强调全球视野、关注科技及其对实体行业的影响,重视社会创新与可持续发展,培养经济上新生代迭代的力量,陪伴青年领袖成长。这样的责任驱使着我们不断向前。

人生最有意思的地方不是到岸,而是享受这个过程。长江作浪,愿各位中流击水,扬帆远航!

王能教授是长江商学院金融学访问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学终身讲席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院(NBER)高级研究员,亚洲金融经济研究局(ABFER) 高级研究员,罗汉堂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

王能教授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少年班物理化学专业, 1995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化学硕士学位,1997年获得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国际关系及亚太研究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金融学博士学位。2002-2004年任教于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商学院。自2004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于2007年被破格提升为终身,讲席,正教授,时为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最年轻的终身讲席正教授。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金融系主任和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名誉院长。

王能教授的研究领域广泛,包括消费金融学,公司金融学,创业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学,资产定价理论,金融科技等。他在金融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学术成就,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国际顶级金融学与经济学期刊上,还担任过《管理科学》(Management Science), 《金融学杂志》(Journal of Finance)等国际顶级管理学、金融学以及经济学杂志的主编和编委,也多次获得金融学领域的学术荣誉奖(如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杰出金融学者奖和《金融学杂志》的SMITh-Breeden杰出论文奖)。

王能教授以理论紧密结合实践的方式讲授MBA,EMBA,金融硕士及博士生课程,其中包括高级公司金融理论,宏观经济学理论,创业金融学及私募股权,资产定价理论,房地产金融,固定收益证券及市场,金融机构和风险管理等。王能教授曾在诸多监管机构和经济金融组织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联储(华盛顿理事会,纽约芝加哥亚特兰大等分行)、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陆家嘴论坛、华尔街金融机构,金融科技企业等机构进行政策研究访问或咨询。

Q:您是如何与长江结缘的?为什么选择来长江商学院做访问教授?

王能教授:我与长江很早结缘,前几年曾多次到长江访问交流,长江商学院“融贯东西”的办学理念、“理实并重”的办学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些年,我一直非常关注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这也一直是我的一个研究兴趣和方向。长江商学院是观察、研究中国经济的独特窗口,也是能帮助并促进我们和世界分享中国商业生动实践的平台。

来长江商学院做访问教授,和国内各行业的企业家、创业者近距离的互动,既可以探讨如何将经济学、金融学、商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创造更大价值,也可以从鲜活的案例实践中提炼问题,寻找新的理论研究点,这是一件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这些原因让我选择了继续来长江商学院访问。

Q: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外界环境下,您对中国企业家的持续学习有哪些建议?

王能教授:当前,伴随着国际政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全球气候变暖等多重趋势叠加,商业世界与资本市场面对的不确定性日益增加。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了很大挑战,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经济体多年实行过于宽松的财政货币政策,致使西方国家通胀居高不下,贫富分化、资源配置不均衡进一步加剧;叠加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带来的供给冲击,逆全球化迹象日趋显著。

与此同时,全球科技创新持续演进,学科交叉融合不断深化,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基础研究和颠覆性技术突破成为科技界共同焦点,在全球范围内促进未来产业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在渐趋复杂的地域政治经济环境下,我感到,当代企业家需要持续加强学习,加深对科技、政治、经济多维度时势的理解和对行业、企业的认知,进一步找到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战略、增长路径和管理模式,以固本强基的不变,应对外部环境的万变。

比如:多深入了解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深化对经济周期、金融周期的认识,以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从更高维度思考自身所处行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便可以更深刻地领悟商业规律、更从容地谋划业务布局。

再比如:多了解前沿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并尝试将其与自身企业实际有机结合,找到科技赋能的发力点,切实促进企业运营管理的提质增效,来增强应对外部不确定性的底气和内力。

孙天澍教授现任长江商学院科技与运营教授,以及新科技、大数据与产业融合中心主任。

孙天澍教授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在马里兰大学攻读物理,电子工程,和经济系博士课程,获得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孙天澍教授在美国南加州大学(USC)提前数年破格晋升终身教职以及Robert Dockson讲席教授,在商学院与计算机系同时兼任博士生导师。

孙天澍教授的研究聚焦在企业数字化转型,包括数字化战略,数字化组织和数字化科技,在中美顶尖企业有丰富的工作经历与合作实践(如Facebook,Adobe,阿里巴巴,网易等),尤其关注技术与商业的交叉融合。孙天澍教授受邀在哈佛、MIT、沃顿商学院、芝加哥、斯坦福等顶级大学以及国际顶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八十多场学术演讲,并在Facebook、Google、阿里巴巴等顶级机构做数字化转型,大数据和平台战略的邀请分享和培训。

他的研究论文发表在信息系统,机器学习,经济学和商学院国际顶级期刊与会议,获得16项最佳论文奖(包括芝加哥大学颁发的The Dick Wittink prize年度最佳论文奖),以及USC颁发的年度最佳教授奖(Golden Apple Award)。孙天澍教授担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常务和客座编委(MS,ISR,MISQ)和国际会议大会主席(CIST,WEBEIS),并获得多个顶级机构的研究支持。

Q:您为什么选择加入长江?您的初心是什么?

孙天澍教授:长江最吸引我的有三个方面:

第一是长江的前沿研究和顶尖学者。

四年前与长江教授们的第一次见面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近年也有在我周围学术造诣很高的顶尖学者加入长江,给了我很大的触动。

长江的学术研究很前沿,学术氛围也很严肃严谨,多数终身正教授都是获得了全球排名前15商学院终身教职的学者,这样的学术环境是我非常喜欢和看中的。

第二是扎根中国,全球视野。

长江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商学院。我最早一次参加长江的活动是在纽约,当时给我留下极深刻印象的一点是:长江始终保持着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同频,关注全球最新的变化与中国的关系,以及中国与世界的交流。

我曾在中美的互联网公司都开展过研究和工作,中国拥有非常独特的科技和商业模式,在消费端的一些前沿技术和商业模式探索已走在世界前沿,很值得与世界分享。我希望这些独特的科技和商业模式能更多地走向世界,世界各地的企业也能从中国的独特模式上获得启发。所以从这个维度上,我跟长江的理念是契合的。

第三是教学相长,产学结合。

长江的同学都是各自产业领域中的领军者。我的研究和教学偏重商业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实践,需要大量与企业一线的结合,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带给我很多的学术上的灵感,产生很多化学反应。产学结合、教学相长,这对我来说也是长江非常宝贵的优势所在。

Q:长江一直强调企业家的学习必须是全球的,必须是跨界的。作为一位跨学科领域的学者,您是如何看待企业家跨界学习的必要性的?

孙天澍教授:首先,如果从教育的本质上看,知识本身是没有边界的。不同的学科会提供不同的认知世界、抽象世界的方式,就像同样是一朵花,在科学家与艺术家眼里是不同的。就自己的经历来看,我最早攻读物理,之后在工程与社科商业的交叉领域继续学习,可以切身体会到不同的学科训练对认知方式带来的巨大帮助。

第二,从商业角度来看,这个世界的商业是多维交叉的,而最前沿的商业创新往往发生在交叉学科的边界上。

而且对于很多企业而言,跨界正是最大的机会和差异化,因为在边界上你的竞争者就会变少。跨界的思维可以支撑企业家在商业中不断创新,不断领先。

第三,跨界的思维也能帮助企业家应对当前面临的挑战。

就以我的研究领域数字化转型为例,对现在的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无法阻挡的趋势,而数字化转型本身就是一个复合的领域,涉及技术、战略、组织等等。

我的观察是,国内数字化转型最主要的挑战也是机会之一就在于数字化跨界复合人才。所以教课的过程中,会请DBA/EMBA同学尝试如何把数据和算法融入决策机制和组织设计中,也会请MBA同学直接尝试一些轻量级的人工智能的编程任务,让他们去理解怎么去把一个技术应用在企业中具体的流程和场景当中,这样真实实践和跨界迁移的能力对于企业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奚恺元教授获得耶鲁大学心理博士学位,后成为美国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终身讲席教授,现为长江商学院市场营销学院长讲席访问教授。

奚教授是当代最有成就的行为决策学研究者之一。他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认知心理学、决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市场营销、管理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和幸福学。

奚教授已发表近百篇学术论文; 其谷歌学者引用次数 (Google Scholar citation count) 超过23,000(截至2022年6月)。奚教授曾获得(美国)消费者心理学会(Society for Consumer Psychology)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并曾担任(美国)判断与决策学会(Society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Making) 的主席。

Q:您是如何与长江结缘的?为什么选择来长江商学院做访问教授?

奚恺元教授:长江有三点非常吸引我:

长江既有业界的开拓者,又有学界的领军人;

长江既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又有开放的教学氛围;

长江既传承了中国的文化,又放眼世界和未来。

Q:您如何看待在当下不确定性时代,学习行为决策学对于企业家的意义?

奚恺元教授:也许时代和环境充满不确定,但人性的规律是永恒的。行为决策学帮助人了解人性的弱点和闪光点,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Q:您对未来为长江同学授课有何期待?有什么想和同学说的话?

奚恺元教授:我希望与大家交流,向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上了我的课后能活得更开心,更充实。我认为让自己和他人幸福是是衡量成功的最终目标

石维磊教授是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学实践教授,在加入长江之前为纽约市立大学Zicklin商学院管理系终身正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石博士同时担任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多家顶尖的创业孵化器的创业导师以及多家企业的独立董事。

石维磊教授毕业于匹兹堡大学Katz商学院,获得战略管理学博士学位。研究与教学专注于战略与国际化管理的交互作用。他对从时间和网络视角审视企业的兼并收购和战略联盟尤其感兴趣。他被认为是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领域的思想领袖,同时也是数字化战略和 ESG投资领域的专家。在进入学界之前, 他在世界顶级咨询公司罗兰贝格积累了丰富的战略管理经验。

目前石维磊博士为全球顶级期刊《管理研究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的副主编。他曾担任《亚太管理杂志》(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的客座主编,也是顶尖期刊《国际商业研究杂志》(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国家管理学会期刊》(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全球战略期刊》(Global Strategy Journal)、《长期规划期刊》(Long Range Planning)的编委会专家委员。石维磊教授曾三次被美国管理学会授予“杰出评论家奖”。

Q:您为什么选择加入长江?您的初心是什么?

石维磊教授:有句话说得特别好,“因为向往大海,所以汇入长江”。

Q:在当前世界,您如何看待企业家具备“全球视野”的重要性?

石维磊教授: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提两个维度:

第一个是中国的维度。作为中国的企业家,不应妄自菲薄,而应该突出自己的优势。中国在过去几十年经历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中国的企业也在不断创新,我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加以总结,贡献给全人类,促进其他国家的发展?

第二个是全球的维度,从这个维度上来讲,我们的企业家也不能过于自大,将一切都当作中国特色。因为站在全球的维度上来看,很多现象的产生是具有普世性的,存在基本的逻辑规则。

所以在我看来,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可以在妄自菲薄和妄自尊大中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深入理解并融合全球共性,这样才能在全球“交朋友”。在此基础上、在全球共性话题中贡献来自中国的、独特的理论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与世界的连结。

Q:您期待与长江同学们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有什么想对同学说的话?

石维磊教授:每次授课,我都希望和长江同学碰撞出新的、不一样的火花。特别是我教授的战略课,这门课像一面镜子,每个人独特经历和视角,使得同学们能获得非常具有差异化的感悟和收获,这些充满差异性与丰富性的火花,让我非常期待。

在长江商学院,我们的学员大多是国内头部企业的领头人和新生代企业家们。个人的建议是,我们的同学最重要是担当有为

第一个是社会责任的担当,企业不单单是赚取财富,而是与社会连为一体的。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作为头部企业,要找到公司价值、股东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平衡点,承担起社会责任。

第二个是全球的担当,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企业家有全球视野,将我们中国最优秀的经验分享给世界。在参与和承担全球责任的过程中,为中国企业开创出一片新的天地。

在两个担当之外,我也希望我们的同学企业在国际舞台上成为全球行业的引领者(Industry Shaper), 而非追随者(Industry Follower)。而这需要的是勇于打破规则,而非墨守成规!

徐立新教授现为长江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曾任世界银行研究部首席(lead)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发院木兰讲席访问教授,牛津大学兼职研究员。

徐立新教授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一直任职于世界银行发展研究部,2010年起任世界银行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体制,公司治理,制度经济学,经济史,中国经济文化等领域。

徐立新教授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经济学和统计学回顾》(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以及众多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论文十多次列入世界知名大学研究生课程阅读书单,并被广泛引用。

徐立新教授也曾任《中国经济评论》(China Economic Review)、《经济与金融年鉴》(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中国经济学前沿》(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等多家学术杂志或学术平台的编委。

在业余时间,徐立新教授喜爱网球,太极,瑜伽,也爱读心理学和历史书。

Q:您为什么选择加入长江?您的初心是什么?

徐立新教授:长江商学院是中国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长期以来,我一直很佩服长江的诸多显赫教授,高质量的学员,以及长江在中国的独特定位。当机会向我招手(李伟教授问我是否有兴趣加盟),我当然积极应聘。很荣幸被接受了。

我在世行工作了四分之一世纪,领域都是私营部门发展。到长江后应当是不改初心,继续促进中国的私营部门发展。另外,在北大念书时候,厉以宁教授是我老师。他的一本书名是《体制·目标·人》。我个人感觉对人行为研究在中国收益会很高,希望有机会在这方面挖掘探索。

Q:在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外界环境下,您对中国企业家的持续学习有哪些建议?

徐立新教授:过去30年是全球化的高潮,也是不确定性飙升的年代。我们常说的危机,蕴含着危险(或者不确定性)但也自动会带来机会。

中国企业家属于世界上最敢冒险的群体之一。我个人感觉,企业家们可以考虑下述持续学习的建议:

汲取世界最宝贵的科学管理知识。

多读些经典。

考虑王阳明的经典建议,知行合一。

意识到生活中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自己想出来的,也可以用想法去解决。

找到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不断深入。

生活中反复出现的事情,比如刷牙,呼吸,有没有有趣的更好的方法去做?

Q:您期待与长江同学们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有什么想和同学说的话?

徐立新教授:我希望和长江同学们深入交流,互相学习。每个人对世界和生活都有独特见解和感悟。我很希望听到同学们的想法,也希望有机会和大家深入探讨。我自己也会坦诚交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修辞立其诚,希望大家别太客气,都保持真实的自我。我们一起去探索生活中的美好,让中国变得更好。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