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1)

01 生命中最重要的关系是伴侣关系

在家庭系统中,一条关于爱的序位的重要法则,那就是:伴侣关于优先于亲子关系,它是一个家庭中最为重要的关系。即:一对夫妻如果把对方放在自己生命中的第一位,把孩子放在第二位,而不是相反,那么这对夫妻、这个家庭以及他们的孩子获得幸福的几率便大大增加了。

伴侣关系是家庭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为什么?因为它是我们的生命之源,我们所有人的生命都产生于伴侣关系,它和生命过程的联接最为紧密。同时,伴侣关系却也是我们人生的成长过程中最为艰难的生命任务。

“当伴侣结合在一起,初始是因为感觉到可以从对方那里获得自己没有的东西。结合会带来完整,可以使生命得以延续,但伴侣之间的差异性却会让我们的内在灵魂(孩子)感到害怕。因为我们人的潜意识有一种倾向,认为陌生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威胁。于是在伴侣关系中我们是矛盾的,我们既渴望与对方连接,但我们内在灵魂中的孩子又会感到害怕”。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2)

02 伴侣关系发展是有阶段的

1980年,苏珊坎贝尔博士在《伴侣的旅程》(又名《夫妻之路》)中提出了亲密关系的不同发展阶段(分别是激情期—权利争斗期—整合期—承诺期—创造期—永恒的浪漫期)。

我们都知道亲密关系的第一阶段“激情期”,当那些著名的恋爱激素多巴胺、苯基乙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褪去之后,我们的两性关系就会进入艰难的第二阶段:“权利争斗期”。没有一对真正的情侣或夫妻是没有经过这第二阶段的而直接到达了第三阶段“整合期”的,除非…这两个人并不相爱。

没有错,我们和我们的伴侣之间,生活习惯不同、三观不同(通常人们惯常认为自己从自己的原生家庭、生活经历里继承和习得来的那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正的,而对方的就是不正的三观)、BVR系统不同,我们会和伴侣之间产生许许多多的冲突,这些冲突就像海浪一样系,不断地把我们推到自己的边界,若想要平息它们,就要求我们在伴侣关系中不断地去共情、开放和真诚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3)

03 爱,事实上是一种能力

共情、开放和真诚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拥有以上这三种能力的。这样的能力,需要不断地被学习。从形式上的理解、到可以在生活的过程中用顺它们,再到融入一个人的生命和骨骼里,这事实上是一个极为冗长的过程。

经过了这过程,才真正明白为何艾利希·弗洛姆(Fromm Erich,1900~1980)在他的著作《爱的艺术》中说:“爱,是一种能力。” 弗洛姆所认为“爱的四要素”是: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而我认为,以上四个,均是能力。我们有的人,有的伴侣,有的家长,可能拥有关心人的能力,也有负责任的能力,但是却缺乏尊重人和认识人的基本能力。

于是,事情常常这样发生:

一位先生想吃一个梨,而妻子因为自己很喜欢吃苹果,便买了一车苹果,而且非常贤惠,全数洗净切开,让先生吃。这位先生觉得为难又不忍辜负,吃了几口,实在没法坚持,便说“不要了,我今天其实很饱,谢谢”。第二天,妻子又如数准备了一车苹果,第三天,第四天一样如是……到了第五天,丈夫终于忍不住直接说:我不要!!妻子感觉受到了伤害,她觉得自己没有被珍惜,便开始怀疑自己的先生是否不爱自己。别忘了我们的事实真相其实很简单,这位先生只是想吃一个梨,如此而已。

那事情为何会这样发生呢?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尊重意味着“接受”,而认识意味着“理解”。爱,除了关心和负责外,更是一种深深的理解。这就像开车、烹饪等技能,若要精通,神乎其技,都需要不断地练习。很遗憾,有的人却从未练过。譬如,有人从小被教育先人后己,被迫“孔融让梨”,于是成年后也从没真正学会过尊重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于是他并不明白,被尊重是一种怎样的感觉,许多人其实无法真正接受和理解自己,自然也就无法真正的理解和接受他人,这里面自然包括了…他的爱人和孩子。自己都没有的东西,怎么给出去?!这就是我们说的,为何爱人,必先爱己。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4)

04 热恋,是一种可体验的神话状态

“二丫进入饭店,在热恋中的二狗眼里,以为见到了玛丽莲·梦露。二狗写了一首顺口溜,在热恋中的二丫看来,似乎如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样深刻和有道理。王子终于到来,获得了公主的青睐!热恋中的情侣对于伴侣关系当中可能出现的痛苦此时还一无所知。只知道孩童时代的愿望似乎终于变为了现实:“当我长大了,最终会有那样一个人的到来,满足我所有无法实现的渴望,然后一切就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这样孩童时代的梦想注定了热恋与失望必定形影相随。这样的失望来自于我们童年的经历,在那时,我们曾经失望的对象,是我们的父母。他们没有能够兑现对孩子的承诺:永远的爱、无时无刻的关照、永不停止的理解……我们甚至觉得,在我们对这些愿望表达之前,父母就应该去满足它们。”

热恋中的情侣多少都有一点点疯狂,而疯狂,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的错误解读。

这种来自于童年的神话期待,注定了一个结局:在童话中,公主亲吻了青蛙,然后青蛙变成了王子,而在现实生活中,公主亲吻了王子,而王子,变成了…青蛙。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5)

05 伴侣关系的影响因素

为何那些曾经的爱情,如此美好的开端,却常常难有一个美满的结局,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们伴侣关系的幸福?在多年婚姻咨询的过程中,我认为如果想要拥有美好的两性关系,那么就要尽量避开以下这些因素的影响,那样幸福才有了可能。

第一个影响因素:孩子

开篇已经提到过,家庭系统的重要法则是:伴侣关系大于亲子关系。孩子,不能成为一个家庭的中心,亲子关系,不能凌驾于伴侣关系而存在,否则,家庭系统中爱的流动就会出现凝固甚至中断,每个家庭成员也会因此而承担这样那样的命运。

因为伴侣系统的边界是封闭的,作为一个封闭性的系统,它的边界不能被入侵。这个入侵,既不能是人们惯常能想到的“小三”,也不能是许多中国家庭之中那些隐形的“第三者”——孩子。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妈妈的儿子和爸爸的女儿。多少家庭中的先生或太太,在儿子或女儿出生后,感觉到婚姻关系中仿佛多了一个第三者,这个时候,伴侣关系的边界事实上被孩子入侵,夫妻双方至少有一方把孩子的重要性放在了伴侣之前,此时的婚姻关系已经出现了危机。若未能觉察并任之发展,俗话中的“七年之痒”就正在不远处热情的向你招手。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6)

伴侣关系一旦出现外遇,往往是双方关系长期疏远的结果。出轨的一方,事实上通常感觉自己在伴侣关系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或许对于伴侣一方而言,孩子和工作的重要性大过了伴侣关系本身。

第二个影响因素:前度伴侣

在伴侣关系相关的婚姻咨询中最常遇到的就是“性格不合”和“沟通不良”,这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而如若再问一问,那结婚之前就是这样吗?通常会有“是啊”和“不是”两种答案。如果答案是“不是”,那么我们可以借鉴拉可黎·班德勒描述的人们从互相吸引到分离所经历的一般过程:吸引—欣赏—习惯—期望—失望—幻灭—接近门槛—知觉转向—证实—关系破裂,大致判断这对伴侣目前处于一个怎样的阶段,只要是在接近“门槛”的阶段,我们都有机会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让伴侣们重新记起当初“吸引”的感觉,或者获得一些新的沟通方式,从而让伴侣关系出现新的转机。但如果一方已在“证实”或“破裂”的阶段,这项工作的难度就会剧增,结果也不一定是“重圆”,婚姻咨询的重点就转变为为如何以成熟的心态去经历一段伴侣关系的结束。

而如果“婚前不是这样的”,那通常发生了什么呢?有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目前这个伴侣才和对方在一起的,有的是因为“觉得时间到了,该结婚了”或者“经过上一段,心死了”,还有“父母逼婚,找谁都一样过”的,我们要说的,是那些经历曾经沧海的前度伴侣们对后来伴侣关系的影响。

有时,人们会把对前度伴侣那些能做到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的那些事,无意识的放到现任伴侣的身上去,内在有个声音是“为什么你就不能做到像他那样”;也有的时候,当事人把当下的那个伴侣当作曾经去世的那个前度伴侣来爱,而忘了他们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更有的人,虽然结了婚,但是希望和自己真正躺在一起的,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的那个前度伴侣……这些,在完形心理学上称为“未完成事件”,无论当代积极心理学再怎样发展,产生了多少值得让我们借鉴学习、能绕过“过去”的因应技术,在现实的咨询和治疗工作中,只要这些unfinished business足够强烈到霸占住当事人们的情绪记忆点,那么当事人“一碰就痛”、“一想就碎”的状态,足可以造成现任伴侣关系之间的误会、冷漠、攻击和出轨。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7)

第三个因素:原生家庭

家庭治疗理论所描述的原生家庭中的“黄金三角”,即: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之间的关系,对个体成年后的伴侣关系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一,原生家族中那些和祖先命运的连结。我们的基因刻录着祖辈们认为的最重要的信息,在生命的开始就储存在我们的身体里,和我们的成长经历相结合,使得在我们的无意识中,存在着大量的关于家庭家族的浓缩的命运的图像。譬如有个女士,她的外婆在一次车祸中丧生,就算这位女士出生后从未曾见过自己的外婆,她也会对“车祸”有着强烈的恐惧,并且可能在她的孩子开车时呈现出异常的惊恐。这样的家庭和家族命运与故事,是我们每个人潜意识中的重要的生命体验,而这些图像和故事往往在危机的时候,才会被激发和提取到我们的“前意识”层面,然后在我们觉得危险的时候,无论我们的意识是否愿意,这些体验都会被我们带入伴侣关系中,造成困扰而不自知。

这样的当事人在这次两性关系的工作坊中也有遇见,兄弟姐妹、奶奶的经历和症状,在无意识中被当事人记得。我们对祖先、手足的爱,和与亲人命运的连结往往就以“症状”的方式被呈现出来:一个后代无意识中认同了一个先辈的命运(不自觉的被吸引和跟随、感兴趣往往是“认同”的表现),从而使得当事人无法从原生家庭中真正脱离出来,拥有幸福的两性关系。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8)

第二,精神分析所言的“俄狄浦斯情结”,系统排列中所说的“俄狄浦斯纠缠”。对于一个成年男性和成年女性而言,在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或者男人,不该是自己的母亲或者父亲,而应该是自己的伴侣。未能做到这一点的,即处于“俄狄浦斯纠缠”中,这是孩子对异性父母的不涉及伦理的爱的表现。这纠缠常常对当事人的伴侣关系有着看不见但体会得到的重要影响,比如陷入纠缠的当事人伴侣常会觉得自己无论多么被赠予各种物质,但还是感觉没有被真正尊重。这一纠缠因为很符合中国人所言的“孝道”而常常在生活中被忽视。我也看到过一些专家所言称西方的心理学理论不能照搬照抄至中国的家庭系统治疗中,因为中国是比任何国家都注重“孝道”的国家,有深厚的“孝道”文化。

汉代有位经学家叫赵歧对《孟子·离娄上》孟子论不孝进行了注释,说:“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翻译成现代汉语,意思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我们真正好好理解一下传统文化,从来也没有那一个深厚的文化主张人们去“愚孝”,中国文化“孝道”的精华本就在于让成年的孩子有独立的见解、思维;能为自己负责,照顾老迈的父母;并将祖先家族父母的生命传承下去。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在工作中发展了的对“无后”的解释,我们尊重当事人的生命走向和需求,不结婚不生子都可以,不意味着不孝,但却不可以不传承。就算不是通过生孩子,也还可以通过你的产品或者你事业去传承那些父母给予你的,然后你可以给予这个世界的一切东西,这就是“后”。

因此,一个人在成年之后,在心理上却仍是“妈妈的小王子”和“父亲的小公主”,这就算确实是出于对父母的爱,值得被尊重,但却并不是一件符合生命自然进程的事情。无论从西方的心理学,还是东方的传统文化来说,它都基本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它会破坏这个人的两性关系,让两性关系偏离主要的“成年男人和女人”的状态,而逐渐演变为“父母与孩子”状态,然后在与伴侣关系的纠缠中,再一次呈现和体验原生家庭中曾经有过的、与父母之间的那些创伤,心理学上也称之为“强迫性重复”。

感情不和离婚才出轨(分手外遇离婚)(9)

最后总结一下:

女人想要男人,首先要自己是女人女人内在真正是女人了外在世界的男人就会出现然后相爱男人想要女人,首先要自己是男人男人内在真正是男人了外在世界的女人就会出现然后相爱你们彼此相爱就是为民除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