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简史电子书(与资本主义的未来)
熊彼特基于“创造性破坏”所衍生出的矛盾问题,对资本主义发展走向持悲观态度。阿吉翁则从政府、市场和民间社会关系的重构,对资本主义未来作出了审慎的乐观判断
文 | 臧博
“熊彼特模式”由著名经济学家、内生增长理论领军人物菲利普·阿吉翁所创建。该模式致力于运用熊彼特关于“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的概念诠释经济增长与发展。
不同于一般均衡理论不重视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熊彼特认为,经济体系内部的因素和运行机制会导致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经济学研究的重点应落在探求经济结构的创造和破坏原因及机理。
熊彼特的这一“内生经济变迁”思想最初未能得到学界重视,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套论述在两个方向上得以重生,从而在相当程度上推动了当代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发展。
一个方向是演化新熊彼特主义经济变迁理论,另一个方向是新古典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后者在主流经济学内部发展衍生而来。这一流派将熊彼特的内生经济变迁思想加以模型化,并利用此类模型探讨“创造性破坏”的过程,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种种经济结构问题。而在新古典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的旗帜下,阿吉翁的研究堪称重镇。
阿吉翁的研究理路,是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做一般性推广。他与合作者用这一模型化的分析框架,讨论宏观经济学范畴的长期经济增长、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其最新著作《创造性破坏的力量》,延续这一脉络,并将分析范围大幅扩充,容纳进当下全球经济中显见的诸多问题:可持续长期增长、不平等的根源、竞争和全球化、中等收入陷阱,等等。《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一本经济社会分析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涵盖诸多社会经济主题,而其思想基底则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思考。
熊彼特从“创造性破坏”所衍生出的矛盾问题出发,对资本主义的未来作出了悲观判断。他认为,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导致创造性破坏无可避免,而产业层次的“创造性破坏”最终会导致社会层面的“创造性破坏”。基于此,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失败。
阿吉翁在本书中则对资本主义的未来作出了审慎的乐观判断。他认为,从市场力量各行其是的放任自流型资本主义,转变到政府和民间社会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资本主义,可以在不打击创新的同时提高社会流动性,缩小不平等。
在阿吉翁看来,以创新和创造性破坏为特征的经济体若想运转良好,需要市场、政府和民间社会构成的三角关系来支撑:市场提供创新激励,构筑创新企业间开展竞争的框架;政府保护创新形成的财产权利,充当投资人和保险人角色;民间社会则通过呼吁落实法治,保证市场运行有更高效率、道德标准和公平性。如果能构建起政府、市场、民间社会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阿吉翁将这一均衡结构称为“黄金三角”),就可以做到激励创新的同时,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负面冲击抑制在可控范围。
本期书单关注“创造性破坏”和“资本主义未来”等概念,及与之相关的著作。从“创造性破坏”出发来思考资本主义的未来,诚然是熊彼特及其支持者的思考逻辑,但这一理论又确具有极强解释力和广泛影响。本期书单选入的其他关于资本主义未来的著作,应视为对这一宏大思考方向的不同补充。
既然是以熊彼特的学术理路为指引,本期书单首推的便是熊氏的两本代表作:《经济发展理论》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认为,经济的本质不是趋向均衡,而是不断打破均衡的过程,在经济体系内部,打破均衡的力量就是由企业家所实施的创新。这就引出了熊彼特首创的两个著名理念——创新和企业家精神。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推进一步,阐释了“创造性破坏”。他认为,创造性破坏会不断推动创新和经济发展,但资本主义的这种成功,却也会毁坏保护它的社会制度,因而资本主义必然失败,并将过渡到社会主义。
学术理路源出熊彼特的阿吉翁,则就资本主义的未来问题与熊氏唱了反调。《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有一个大写作背景——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促使经济学界积极思考危机后,全球经济和各国社会将会出现何种长远趋向。作者们认为,创造性破坏将成为讨论核心,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与之伴随的社交隔离等,破坏了大量传统就业岗位,同时危机也为新的创新活动清理出空间。
《市场与大师:西方思想如何看待资本主义》是另一本别具特点的作品,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思想。作者将“市场”置于多元学科背景之中,如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而不拘囿于经济学家的独力诠释;在时间跨度上,作者从18世纪商业和物质追求逐渐在知识分子的观点中占据重要位置写起,着力铺陈近三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概念及其形象的创造与改造。
《经济发展理论》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贾拥民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约瑟夫·熊彼特是美籍奥地利人,被誉为20世纪伟大的经济学家、创新经济学之父。熊彼特在创新理论、企业家精神研究、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学方法论、计量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经济史、经济思想史等领域都有过卓越贡献。
《经济发展理论》是熊彼特早期成名作。此书最早提出和系统论述了“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熊彼特对一般均衡分析方法明确表示了不满,认为经济的本质不是向均衡趋近的过程,而是均衡不断被打破的过程,在经济体系内部促使均衡被打破的力量就是由企业家所领导和实施的创新活动。因而经济学所应研究的重点,就是探求经济结构的创造和破坏原因及机理。
本书最重要的是前两章,论述了从静止状态的“循环流转”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现象。第二章对创新的内涵及其实现方式,以及“企业家精神”问题等作出系统和原创性的解读。熊彼特指出了“创新”对经济发展发挥着核心作用,并认为“创造性破坏”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熊彼特看来,“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而企业家作为资本主义的“灵魂”,其职能是实现“创新”。
作者在本书中用“创新理论”分析和解释了经济周期的形成及其特点。熊彼特指出,因为创新并不会连续而均匀地分布在时间序列上,而是常有断续和高低等不同状态,这就形成了商业循环和经济周期。熊彼特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在另一部著作《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进一步提出了“破坏性创造”的概念,其逻辑发展则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深刻质疑。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
(美)约瑟夫·熊彼特著,吴良健译
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
本书最早于1942年在纽约和伦敦出版,是熊彼特生前付梓的最后一本著作(《经济分析史》在熊彼特去世前未能完稿,1954年才由其遗孀编辑出版)。熊氏在第一版序言中表示,该书是“把近40年来我对社会主义这个主题的大量思考、观察和研究写成一本易读读物的努力的结果”。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提出了创新理论:经济的本质不是趋向均衡,而是不断打破均衡的过程,在经济体系内部,打破均衡的力量就是由企业家所实施的创新。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中,熊彼特在创新理论的基础上推进一步,提出“创造性破坏”的思想。熊彼特认为,创造性破坏会不断推动创新和经济发展,但资本主义的这种成功,却也会破坏保护它的社会制度。
熊彼特从“创造性破坏”所衍生出的矛盾问题出发,对资本主义发展走向持悲观态度。在熊氏看来,经济结构变化的最强劲动力源自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家的创新活动。企业家作出创新投资决策,是受到潜在回报的激励,也即“创新租金”。新的创新让旧的创新变得过时,这就是创造性破坏。创造性破坏会给增长过程带来一对矛盾:一方面,必须有创新租金,才能激励创新和创新者;另一方面,不能让过去的创新者利用创新租金来妨碍新的创新出现。但作为经济运行的实际结果,创造性破坏无可避免,而产业层次上的“创造性破坏”最终会导致社会层面的“创造性破坏”。基于此,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失败,终将过渡到社会主义。
熊彼特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对“创造性破坏”过程的分析。与之相关的这套内生经济变迁思想,被诸多经济学家模型化,催生出新古典熊彼特主义增长理论等经济学流派。
《创造性破坏的力量》
(法)菲利普·阿吉翁等著,余江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1月
阿吉翁是学界大腕,更是创新和经济增长问题领域的大家。他早年与豪伊特合作,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引入增长理论,初步构建起熊彼特内生增长理论。
本书是阿吉翁过去5年间在法兰西学院的授课内容,更是作者过去30余年研究创新与增长的集大成之作。作者在序言中表示,此书之作有两个大的背景,第一个当然就是智识背景,全书的研究建基于熊彼特关于创新和创造性破坏的概念基础之上;第二个则是现实背景,本书写作期间适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促使经济学界积极思考危机后,全球经济和各国社会将会出现何种长远趋势。作者们认为,创造性破坏将成为讨论核心,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和与之伴随的社交隔离等问题,大量传统的就业岗位会被破坏,同时危机也为新的创新活动开拓出空间。前者如餐饮、影院等行业,遭受重创;后者如在线教育等,则在疫情期间获得长足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创造性破坏的力量》是阿吉翁多年研究的集大成,更将熊彼特模式扩展到了众多阐释领域,可以说是一本利用熊彼特模式来重新探讨和思考当前诸多经济问题的百科全书式作品。但在这些探讨当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线索,是对资本主义未来的思考。
阿吉翁的研究理路是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思路做一般性推广,并用这一分析框架来讨论宏观经济学范畴的长期经济增长、失业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创造性破坏的力量》,延续这一脉络,并将分析范围大幅扩充,容纳进当下全球经济中显见的诸多问题:可持续长期增长、不平等根源、竞争和全球化、中等收入陷阱,等等。
熊彼特基于对“创造性破坏”所衍生出的矛盾问题,对资本主义发展走向持悲观态度,而阿吉翁在本书中则作出了审慎的乐观判断。他认为,如果能构建起政府、市场、民间社会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就可以做到激励创新的同时,将“创造性破坏”带来的负面冲击抑制在可控范围。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美)杰瑞·穆勒著,佘晓成等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1月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资本主义浸染的世界。本书的写作初衷是,通过阐述和介绍历史上那些关于资本主义的杰出思考和言论,来为我们理解资本主义的当代动态关系和未来寓意提供背景和指引。作者认为,资本主义是如此重要而复杂的思想,不应仅托付于经济学家去独力诠释;批判性地全面理解资本主义所需要的洞察力,远非当代经济学所能够独力提供。所以,本书不是一部经济思想史,而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思考的历史。
《市场与大师》是关于资本主义思想在西方意识形态中如何形成的一本精彩的历史书。作者深入、广泛研究了意识形态中资本主义思想产生的作用及其未来影响,容纳进考察视野的思想家包括霍布斯、伏尔泰、亚当·斯密、熊彼特、哈耶克等巨擘。从学科涵盖上来看,作者将“市场”置于多元的学科背景之中,如社会学、哲学、历史学、文学、政治学,而不拘囿于经济学家的独力诠释;在时间跨度上,从18世纪商业和物质追求逐渐在知识分子的观点中占据重要位置写起,铺陈近三个世纪中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概念及其形象的创造与改造。
作者在导读中表示,本书的目的不是提出对于资本主义的支持或者批判,而是力图说明关于资本主义问题的讨论,一直以来都是现代学术历史的核心议题,通过再造那些过往的辩论,将历史上关于资本主义的重要观点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书致力于重新发现先前大师们的思想精神,以期在思考资本主义带给我们的道德的、文化的和政治的影响时,可以从他们的思想光芒中汲取力量。
《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
(美)杰弗里·弗里登著,杨宇光等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7月
本书对20世纪世界经济作了全景式观察和阐释,探讨了20世纪初期全球一体化的黄金时代,1914年-1945年各次危机时期全球化的迅速崩溃,以及20世纪末重新转向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作者认为,全球资本主义既带来好处,也需要付出代价。闭关自守肯定不可取,在全球资本主义突飞猛进的时候,选择不参与世界经济路线的那些国家都落得停滞不前的结局。在1914年之前的几十年里,不让人民取得国际市场好处的政府要为本国经济的惨败负责。但是不惜一切代价坚持进行全球化,同样不可取。21世纪全球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就是要把国际经济一体化与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政府管理结合起来。理论和历史都表明,全球化与致力于社会进步的政策并存是可能的,而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则有待于政府和人民的努力。
作者认为,对世界市场盲目怀疑或者盲目依赖都不对。1945年以后的几代人终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开放市场和实行保护性社会政策之间作出了谨慎的折中。资本主义再一次朝着更加全球化的方向前进。这一折中做法很奏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现很高增长率,人们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是这种折中做法没能持久下去,主要因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日益加快的步伐常常使它遭到破坏。20世纪70年代,至少在西方,全球资本主义秩序的重新确立帮了倒忙,促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陷入危机。
今天,有些人赞赏全球资本主义带来的经济利益,却不注意它所产生的社会成本。这是一种可能造成灾难的做法。
《资本主义:竞争、冲突与危机》
(美)安妮·凯斯、安格斯·迪顿等著,杨静娴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9月
作者之一的安格斯·迪顿长期专注于贫困、健康、消费与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曾于2013年出版知名畅销书《逃离不平等》。该书基于大量史料实证数据,全景式展示了250年以来,得益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工业文明,人类总体上首次成功逃离了有史以来长期遭受的极度贫困与过早死亡的“马尔萨斯陷阱”。与此同时,因为各国的长期经济增速差异,贫富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也随之扩大。
《美国怎么了》接续《逃离不平等》中开启的“不平等”问题视角,对美国在新世纪出现的社会“逆繁荣”现象进行分析和抨击,同时记录了绝望和死亡,批评资本主义的多个方面,对全球化和技术变革在今日美国是否卓有成效提出质疑,还开创性地记述了资本主义的缺陷如何对美国工人阶级造成致命伤害。作者们认为,美国如今面对的许多问题,本质上都是收入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的问题。
安妮·凯斯和安格斯·迪顿研究发现,在25岁-40岁年龄段的美国白人中,大约一半的死亡要归咎于自杀、酒精性肝病和药物过量使用;在40岁左右的白人中,这些原因导致的死亡约占三分之一;在50岁出头的白人中,这一比例则为20%左右。这三大原因导致的死亡,被他们称为“绝望的死亡”。他们指出,这不仅是一次公共健康危机,还是一场经济危机:美国工资增长缓慢,而医保费用负担沉重,工人阶级在经济方面有着越来越强烈的不安全感。美国的资本主义和民主制度已经不再服务于那些没有学士学位的人口。
两位作者根据大量数据和材料,分析了自杀、酒精性肝病和药物过量使用引起的绝望的死亡,探究了这种死亡背后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并从美国的医疗制度、税收与福利政策、收入分配制度、教育、企业治理等多个方面,探讨了解决收入不平等和健康不平等的可能性。
《资本主义:竞争、冲突与危机》
(美)安瓦尔·谢克著,赵准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2021年1月
正统经济学立足于完全竞争假设,从理想化的视角研究资本主义运行,假设具有完全信息的、完美的“代表性行为人”会作出理性的、最优化选择。大多数非主流经济学则采取相反的策略,强调这一制度的低效率、不平等和不平衡,认为支配着现代世界的是不完全竞争。谢克认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双方终究都是透过“不完全竞争”的透镜看待现实。
谢克在序言中表示,本书旨在提供连贯一致的理论,以替代新古典经济学和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资本主义》一书中,作者立足于一个全新的研究起点和视角——真实竞争。被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视为不完全竞争的大部分现象,都可以表示为真实竞争的一系列必然结果。真实竞争理论为卡莱茨基在定价和单位产出利润率方面的发现提供了解释,同时也为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提供了自然基础。
《21世纪资本论》
(法)托马斯·皮凯蒂著,巴曙松等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4年9月
托马斯·皮凯蒂是法国著名经济学家,巴黎经济学院教授,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研究主任,专攻财富与收入不平等。在回顾并批判了李嘉图、马克思等学者的相关看法之后,皮凯蒂提出应“让财富分配议题回到经济学研究核心”。以此为出发点,皮凯蒂对过去300年来欧美国家的财富收入作了详尽探究,通过大量历史数据分析,证明近几十年来不平等现象已经扩大,且很快会变得更为严重。
作者认为,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皮凯蒂指出,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而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如果这一趋势继续恶化下去,则21世纪将会和19世纪一样,出现巨大的贫富落差、尖锐的社会矛盾,甚至可能引发社会动荡。
作为解决财富不平等痼疾的方案之一,作者提出应在全球范围内对富人征收累进税。《21世纪资本论》出版后引发广泛反响,研究所得分配的权威经济学家布兰科·米兰诺维奇认为,本书是经济思想的分水岭之作,将会影响未来的经济分析,甚至一些国家的政策制定。
《21世纪资本论》获得非凡成功之后,皮凯蒂又推出续作《资本与意识形态》,继续挑战人们习而不察的认知,引领读者重新认识政治、意识形态和历史。他试图探明是什么样的观念,在过去1000年中让不平等现象坚不可破;揭示当前政治议题中肤浅的“左右之争”何以让所有人失去耐心;最终勾画出了一套更为公平的经济体制之未来图景。
皮凯蒂的主要关注点是全球范围内的不平等,其选定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英国、法国、美国和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因而,本书也可以看作从不平等视角出发,对资本主义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的一些痼疾敲响了警钟。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编辑:何刚)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