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泽东为何写下这两首剥皮诗(少年毛泽东为何写下这两首剥皮诗)

少年毛泽东为何写下这两首剥皮诗(少年毛泽东为何写下这两首剥皮诗)(1)

《毛泽东为什么能》,马中国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年07月出版

这是一部理解思想的“桥梁书”。该书从修身立志、文治武功、战略决策、用人艺术、文学情怀等十二个方面,分析毛泽东同志为什么能带领中国人民缔造新中国?他是如何纵横捭阖、谋划世界格局500年的?他如何看待人生,如何做统战工作、外交工作?他为什么能影响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为什么能成为当代中国伟大的成功者?

该书作者马中国系文献研究员,以敬畏之心参阅大量党史资料,秉承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史为鉴,用详尽的事实,为读者讲述一个道不尽的伟人。

书摘

鸦片战争之后第53个年头的1893年,韶山冲农民毛贻昌家诞生了一个男孩,取名泽东,字咏芝(后改润之)。由于毛贻昌家头两胎婴儿都在襁褓中夭折,母亲生怕这个男孩也不能长大成人,便抱他到娘家的一座石观音小庙叩拜一块巨石,并给他取了个小名,叫石三伢子。毛泽东就是石三伢子。

毛泽东出生两年后,甲午战争爆发。从1840年中国签订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到1895年签订割地赔款的中日《马关条约》,中国一步一步地成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旧中国最为屈辱的历史时刻。正是在这样一个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时刻,毛泽东来到了人间。

毛泽东的故乡韶山冲,位于湖南省湘潭、宁乡、湘乡三县的交界处,地居湘江中游,群山环抱,老百姓以务农为主。到毛泽东这一辈,毛氏宗族在这里垦荒、务农,已传承20代,近500余年。

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字顺生,号良弼。他为人勤奋,善于经营,17岁时便开始当家理事。他在对待子女上同许多旧时代的传统农民一样,严格按照自己的生活理想塑造毛泽东,虽然处在当时并不贫穷的家庭,但他却让毛泽东和其他大多数穷苦孩子一样从小就开始做一些沉重的家务活和农活,如拔草、放牛、拾粪、砍柴,等等。等毛泽东识字时候,又开始帮助精明严厉的父亲记账。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是一个严格的监工,看不得我闲着,如果没有账要记,就叫我去做农活。他性情暴躁,常常打我和两个弟弟。”“他的严厉态度大概对我也有好处,这使我干活非常勤快,使我仔细记账,免得他有把柄来批评我。”

十四五岁的时候,犁、耙、栽、割等全套农活,他全部在行。艰辛的生活,锻炼了毛泽东,使他养成了山区农家子弟的本色:吃苦耐劳,勤快朴实,不怕艰难,同时也使他对中国贫苦农民的生活有了切身的感受,对农民的困苦和艰难有了更深的体会。

毛泽东童年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湘乡唐家坨的外婆家度过的。外祖父家虽是务农的,但有一个舅舅开馆教读,毛泽东有时也在那里听听。到了1902年,父母把八岁的毛泽东接回韶山,让他入私塾开始读书。此后八年,除中间两年曾停学在家务农,其余时间毛泽东一直在韶山一带的南岸、关公桥、桥头湾、钟家湾、井湾里、乌龟井、东茅塘等六处私塾读书。这一段私塾生活,就是毛泽东后来反复说起的“六年孔夫子”。

此时此刻,晚清政府已到了风雨飘摇的年代。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各色的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但是,在闭塞的韶山冲,私塾仍是莘莘学子求学的唯一途径。毛顺生供养毛泽东进私塾求学,并没有多大的雄心,而是想让毛泽东多识两个字,以便于记账和打官司。

在私塾学习的六年里,毛泽东从《三字经》《百家姓》《增广贤文》《幼学琼林》这些普及读物学起,继而接触了“四书”“五经”这些儒家传统文化典籍。个性强烈的毛泽东并不喜欢这些拗口难懂、枯燥无味的经书,但由于他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所以对这些经书仍然学得很好。无可否认,这“六年孔夫子”,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了然于胸,帮助他后来娴熟地对这些文化“古为今用”。

中国有句古话,叫“少不读水浒”。但年少的毛泽东却最爱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精忠岳传》《隋唐演义》等旧小说。在私塾里,老师不让读这些书籍,毛泽东就用课本挡住偷着读;在家里,父亲不让读,他就用布把窗户遮住,使父亲看不见灯光。为这些书中精彩绝伦的故事所深深吸引的同时,勤学好思的毛泽东也产生一个深深的疑问。他后来回忆说:“有一天我忽然想到,这些小说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作为农民的儿子,作为深知农民艰辛的毛泽东,对这一点思考了很久。后来,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他发现这些小说的主人公“是不必种田的,因为土地归他们所有和控制,显然让农民替他们种田”。他觉得这样是不平等的,这激发了毛泽东改造中国、改造世界的胸怀和抱负,也激发了他从小就砸烂这个不平等旧世界的反叛精神。

1910年春天,16岁的毛泽东师从韶山秀才毛麓钟,学习了《纲鉴类纂》《史记》《汉书》以及唐宋诗词,还在毛麓钟指导下学习写诗填词。不久以后,他便辍学在家,边务农边自学。

这期间,一本叫《盛世危言》的书深深触动了他。他认为,中国再也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中国的社会要改良。韶山冲固然美丽,但是外边的世界疾雷动荡,中国的命运仍在风雨飘摇。胸怀大志的他强烈地感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于是,他萌发了继续求学的愿望。恰巧这时,毛泽东与他的父亲的矛盾越来越激化。父亲对毛泽东“找到什么书就读”很生气,硬逼着他熟读经书或在田间劳动,不容许他接触任何宣扬叛逆思想的书籍。这使少年毛泽东非常反感。

到这一年秋天,毛泽东终于说服父亲同意他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重大转折。怀揣着抱负的他,其激动的心情是可以想象的。临行前,为表明自己的心迹,他改写了一首“剥皮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诗曰: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所谓剥皮诗,就是将已有的诗改动一下,使之成为另有含义的一首诗。表面看来,是制作者借助原诗以表达己意,似乎有点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的意味,实则也可以说是创作,是很灵动、机智的一种创作。据说,这首诗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青年时期的作品,毛泽东只改动了其中的两个字:诗屮第一句的第一个字“孩”原为“男”,第二句的第五字“誓”原为“死”。这一改,既恰当地表明了毛泽东写诗给父亲的身份,又很鲜明地向父亲表达他外出求学的决心与抱负。

清代中期,湘乡籍的曾国藩率领湘军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为清王朝立下大功,因而湘乡由于军功而获得二品以上官爵的人十分众多。因此,在湘乡形成了一个新兴军官兼地主的特权阶层。东山书院就是为了培养这些人家的子弟而兴办的。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前身是湘乡东山书院。同旧式私塾相比,它除了传统的经籍外,还有些自然科学和地理、英语等新科目。但是,入校读书的大多数却仍然是那些豪绅地主的子弟。这些孩子纨绔成性,穿着华丽。也因此,不是湘乡籍,且又初来乍到、穿着很差的毛泽东被该校许多学生疏远,看不起。后来,毛泽东还回忆起这些往事。他说,因为他“平常总穿着破衣服”,“很多富家的同学看不起他”。

大约就是在此前后,心情抑郁的毛泽东,又写下了一首剥皮诗。诗曰: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据说,这首诗出自清朝末年湖北英山名士郑正鹄。郑正鹄初到天水任上,当地一些官吏富绅见他身材不高,其貌不扬,有意请人画了一幅画,画面是河边树下一只青蛙,送到县衙去,以奚落一下新来的县令,杀杀他的威风。孰料,郑正鹄看了,当众挥毫,在画上题诗一首:

小小青蛙似虎形,河边大树好遮阴。

明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送画的人一看这诗,不禁打了个寒战,怏怏告退。

毛泽东对这首诗的前两句改动很大。两相比较,毛泽东这首剥皮诗,托物寄兴,借蛙达意,既对那些衣着华丽入时、胸中全无大志而又盛气凌人的富豪子弟给予嘲讽、藐视,又表现了少年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卓尔不群的非凡气势。虽然有这些不愉快的小事,但是由于毛泽东的作文很好,因此很快他就在东山高小全校出名。眼观毛泽东的杰出天分,高小的校长赞扬说“学校取了一名建国材”。

毛泽东对东山高小的一切都感到新鲜,但吸引力最大的还是学堂里那座藏书楼。这座藏书楼收藏了成千上万册图书,除了以往东山书院留下的古籍图书外,还添置了不少新书。毛泽东一有时间就去阅读,使他眼界大开,学识猛增。在东山小学堂,毛泽东最喜欢读的便是康有为、梁启超的著作。他觉得,康、梁的著作从内容到文体都格外新鲜。康、梁也都成了他崇拜的人物。通过阅读康、梁著作,毛泽东开始较多地接受了维新派思想。

在这里,他还从一位在日本留过学的教员那里了解到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强大起来的事情,羡慕不已。此后,他开始更多地注意中国以外的事情。他从同学萧子暲(即后来的著名诗人萧三)手中借来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被书中描写的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事迹感染,还书时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究富国强兵之道……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1911年春天,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毛泽东前往读书。心怀大志的毛泽尔欢喜异常,并如愿地考入了湘乡驻省中学。初到湖南省城长沙,毛泽东的眼界顿时开阔了很多。他第一次看到革命派办的《民立报》,并成为它的热心读者。他开始接触到了许多革命言论,思想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感受到一种和韶山、湘乡完全不同的社会气氛。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毛泽东异常兴奋,觉得正在进行的激烈战斗需要更多的人投入,遂决定投笔从戎,参加革命军进行反清斗争。在短暂的当兵期间,他除了接受军中训练外,还把每月七元的军饷大多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了解时事政治。革命形势发展得很快,武昌起义后不到两个月,全国大多数省份已宣告独立,清王朝宣布退位后,人们普遍兴高采烈,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了。

毛泽东也觉得自己参军的目的已经实现,便退出军队,重新考虑自己的前程。于是,他来到长沙继续求学。从此,他走出了束缚身心发展的家庭和落后闭塞的韶山冲,“孩儿立志出乡关”,怀着忧国忧民的情感,怀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伟抱负,立志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业,他坚定地走上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追求真理之路,开始了漫长的职业革命生涯。

作者:马中国

编辑:薛伟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