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触景生情(纵使虐我千百遍)
唐元和十年(815年),京城长安,有人写了一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从内容看,这是首记事诗,描写了京城玄都观里桃花盛开,人们争相去观赏,大路上车水马龙,带起的尘土飞扬,很是热闹。最后诗人解释道:玄都观里那么多桃树,都是我刘郎离开京城期间栽种的!
诗中的“刘郎”,就是作者自己,他叫刘禹锡,而这首诗的题目是《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当我们看到题目后再来读这首诗,此时是什么感觉?显然,会读出诗中暗含的讽刺与不屑,读出诗人的傲气与不屈。那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回到十年以前。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唐顺宗即位。原太子侍读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受到顺宗信任而执掌朝中大权。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因与王叔文交善,加之二人也富有才华,于是被委以重任,参与到国家治理中。刘柳二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革新中,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然而不久,因为革新派的进步措施触犯了藩镇、大官僚和宦官的利益,在保守派反扑下“永贞革新”宣告失败。唐顺宗让位于太子,王叔文赐死,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被贬南方,这就是历史上的“八司马”事件。其中刘禹锡贬谪为湖南朗州司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贬谪之路。
读到这里有人会问,去南方算是贬谪吗?话说宋元以前,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北方,长江以南地区属于蛮荒之地,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这里就成为外放官员的贬谪之地。
我们再回到话题。在朗州的十年,正值刘禹锡的盛年,面对政治的失意,人生的变故,他没有一味的低落消沉下去。在艰苦的环境里,他让自己融入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中,探幽访胜、凭吊古迹、交游于百姓,努力感受异乡的村居生活,体验人们的思想感情,并创作了大量的诗文作品。值得一提的是,此时他的诗文作品一改传统迁谪诗文的哀怨与忧愤,更多的表达了自己豪迈、励志、昂扬的精神境界,展现了自己面对挫折永不言败、坚信胜利一定到来的决心和信心。其间创作的《秋词》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元和十年,刘禹锡奉召归京,此时朝中仍然是保守派把持政权。眼见弊政难除,于是借题发挥,写下了本文开头我们所读的诗,当朝宰相武元衡看到此诗,认为是对他们极大的讽刺,大怒。于是刘禹锡再遭贬谪,这次他去的是比朗州更为偏远的广东连州。
刘禹锡在连州任职五年,后辗转于四川夔州、安徽和州任职。在夔州期间写下了“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名句,在和州期间创作了励志骈体铭文《陋室铭》。
唐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奉调回洛阳,任职于东都尚书省。到此时,二次被贬又经历了13年。前有10年,后有13年,这23年足以摧垮一个人的精神,消磨掉一个人的意志,可是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打不死的刘梦得。有诗为证。
流淘沙
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他坚信“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终究不会缺席”,强大的精神世界是谁也消灭不了的,铮铮铁骨是用什么方法也不能销熔的。
唐大和二年(828年),刘禹锡由东都洛阳升迁回到长安。此时当年打压他的人大势已去,他重游玄都观后,感慨万千,再题二十八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到此为止,我只想到了一个字:“牛”……
作者介绍:杜朝辉,男,山东潍坊人,中学教师。喜欢古诗词,也从事古诗的创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