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雨林为何被称为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被称为人类的禁区)
地球是太阳系内的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太阳系宜居带上唯一拥有生命的星球,绝大部分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辐射。
有一定地理常识的朋友都知道,由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黄赤交角(地球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交角)约为23°26',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地球北回归线与南回归线之间(即北纬23°26′~南纬23°26′)做往返移动的周年变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变化和五带区分的根本原因,也影响着与之紧密联系的各种自然地理现象。
受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以及垂直地带性(也就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的影响,地球上的气候类型被划分为13种,分别是热带雨林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式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极地苔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极地冰原气候(青藏高原、乞力马扎罗山等)。
地球上最大的热带雨林位于南美洲亚马逊平原(此文中的“亚马逊”也称作“亚马孙”)的亚马逊热带雨林,占地面积约为550万平方公里,按照面积大小对比基本上超过了世界上97%的国家,约占地表总面积的1.1‰,是地球上面积最大、物种最丰富的热带雨林,有“地球第一肺”之称,其中仅2010年-2013年就有441个新物种被发现。
亚马逊热带雨林横跨秘鲁、厄瓜多尔、哥伦比亚、玻利维亚、委内瑞拉、圭亚那、苏里南、法属圭亚那(法国的海外省份之一,欧洲航天发射中心位于此地)以及巴西,其中60%的森林面积位于巴西境内。
不过由于受滥砍滥伐、毁林开荒、森林野火(山火)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各国之间缺乏统一有效的保护机制,亚马逊热带雨林面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如今的亚马逊雨林的森林覆盖率已由原来的80%锐减到58%,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开发不当和保护不利,亚马逊雨林已进入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洪涝灾害频发等一系列恶性循环,这颗“地球之肺”早已是伤痕累累,“绿色心脏”也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人们平常都说地处我国湖北省西北部的神农架原始森林有多么的神秘和恐怖,想想里面可能有神农架野人、驴头狼等半人半兽的物种就让人脊背发凉望而却步。而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原始森林就更是如此,由于这里地势低平多河流沼泽分布、气候湿热、植被繁茂、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等原因被称为“人类禁区”,不要说穿越这个雨林了,就连想通过游泳穿越河流都有生命危险,因为河里的食人鱼等凶猛的动物无处不在,下去了极有可能尸骨无存。
为什么亚马逊雨林能称为“人类禁区”?提起人类禁区,很多人首先联想到的是塔克拉玛干沙漠、罗布泊、可可西里、阿塔卡玛沙漠等这些气候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然而,亚马逊热带雨林却更是一个充满神奇与未知的地方。
尽管亚马逊雨林地处赤道附近,终年高温多雨,具备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光热以及淡水等条件,但是这里地处亚马逊平原,地势较为低平,不仅支流甚多,而且森林密布,野生动物种类极多,既有数不胜数的含剧毒的奇花异草,也有成群结队比鳄鱼还可怕的食人鱼,更有目前地球上最大的蛇类绿森蚺。
正是由于亚马逊雨林里的各种险象环生,因此是除了当地原始部落外很少有人涉足的地方,因为一旦贸然进入,就可能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说不定就碰到有毒的花或草,亦或者是食人鲳。故而有人说,热带雨林里非常漂亮,但那里却是不能被人类打扰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陷阱”和“人类的禁区”。
亚马逊雨林有多少物种栖息?亚马逊雨林有“地球之肺”和“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在这里栖息和生长的生物物种约占全球总数的20%,其中仅植物种类和鸟类就各占全球的一半、淡水鱼种类达2000多种,平均每2000平方米就生长着约60种不同的树木,相当于北美或欧洲相同面积原始森林树木种类的15倍,已知的鸟类和其它动物种类超过10万种。
而亚马逊生态区有约60%的面积位于巴西境内,根据巴西有关方面的统计,仅仅在巴西的热带雨林里就有10万种左右的无脊椎动物,将这里比作“疯狂动物城”一点都不夸张。
不过再多的物种也经不起人类的破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毁林开荒、山火频发、过度捕杀野生动物等地加剧,包括巴西在内的多国热带雨林正在遭受全所未有的破坏,并且在此影响下形成恶性循坏,加剧了气候转变水泛滥以及干旱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热带雨林之所以植被繁茂、动物种类极多,其根本原因是降水丰沛、全年温度均较高,雨热条件极为优越,而一旦气候变得干旱,这就意味着降雨量的减少,这对雨林里的很多物种来说是致命的。
早在2005年的时候,亚马逊平原就经历100年来最严重的干旱,而紧接着的2006年,英国《独立报》网站就刊发了林洞研究中心(Woods Hole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由于森林植被遭到大量破坏,导致亚马逊河径流量减少甚至变得干旱,这会迅速将整个雨林地带推向一个“引爆点”,到时候雨林将会不可逆的消失,给全球气候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世界也将可能灭亡,二者绝非危言耸听,因为亚马逊雨林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0%,这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
亚马逊雨林有哪些最恐怖的生物?
亚马逊热带雨林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的禁区”,主要是因为雨林内部环境复杂,除了一些奇毒无比的奇花异草,还有对人类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一些动物在此栖息,因此没有人敢贸然进入,下面我们就以子弹蚁和食人鲳这两种动物为例。
子弹蚁是节肢动物门蚁科色木工蚁属的一种像蜂的昆虫,主要分布在亚马逊雨林中,是地球上现存体型最大的蚂蚁种类之一,体长约为3厘米,一般小型蛙类为食,看来也是体型很小的食肉动物嘛。
之所以叫“子弹蚁”,是因为被它叮咬后就像子弹穿过一般疼痛,而且这种疼痛可以持续24小时不会减弱,美国昆虫学家贾斯汀·施密特曾亲身体验过150多种昆虫的叮咬,唯独子弹蚁给它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它这样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有颗生锈的钉子扎入脚后跟,然后再赤脚走在火红的木炭上”,在“施密特疼痛指数”中排名第一,疼痛程度为4.0 ,足以见得这真是蚁族的异类。
而如此疼痛的叮咬,在原始雨林的一些部落里,竟有这种被子弹蚁叮咬的成人礼,相传土著部落遭遇敌人追杀,在逃避的时候有一名男子不慎掉入子弹蚁巢穴中,为了不被发现而忍住了被子弹蚁叮咬的剧痛,因此便有了这种成人礼传统。
不过,咱们中国有句老话叫作“一物降一物”,成虫体长3—毫米的驼背蝇就是子弹蚁的克星(天敌),由于体型小到只有小蚂蚁那么大,再加上进化出专门对付子弹蚁的解毒药,因此子弹蚁碰到驼背蝇之时就是它生命终结的时候,驼背蝇能够轻而易举的将卵产这个“庞然大物”身上,并使它们饱餐一顿。
食人鲳又称食人鱼,是56种水虎鱼中的一种,主要分布在安第斯山以东至巴西平原的河流中,尤以巴西、阿根廷最多,是一种淡水鱼,有杂食性和肉食性两种{肉食性的食人鲳,正名红腹锯鲑脂鲤(nattereri),也称为纳氏锯齿鲤}。
食人鱼不仅有锋利的牙齿,而且性情十分凶猛残暴,因此成为“臭名昭著”的动物之一,在亚马逊河流域很多人都不敢轻易下水游泳,因为一旦遭遇成群的食人鱼攻击就会在数分钟之内内被它们吃得只剩白骨。有人曾在巴西亲眼目睹一头水牛下到河里仅仅只有数十秒,就被一群食人鱼撕成碎片的可怕景象。
这种鱼咬合力很强,能把钢制的钓鱼钩一口咬断,并且一口可咬下16立方厘米的肉,一旦被咬的猎物溢出血腥,它们就会闻着味成群结队而来,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疯狂地撕咬切割,直至剩下一堆骸骨为止。
不过,尽管食人鱼凶残无比,却仍然不能称霸亚马逊河流域,反而也会惨遭巨骨舌鱼、亚马逊河豚、巨獭等的捕食。并且由于亚马逊河流域径流量大,河水非常浑浊,以至于河水中的能见度往往不超过1米,而食人鱼游速比较慢且攻击猎物的距离不能大于25厘米,以至于它们的活动也常常受限,主要以其它各种鱼类为食。
而且为了对付食人鱼的攻击,在千百万年的生活史中,一些鱼类也进化吃了一些“特殊本领”,例如电鳗释放高压电流能一次性将30多条食人鱼点事,然后再慢慢享用美食;还有全身长满了针刺的刺鲶,能够有效防止食人鱼的攻击而不被灭绝,并且刺鲶凭借着这一身的“戟”而稳坐亚马逊河杀手排行榜上排第一位的宝座,食人鱼反而排名第四位。
总结亚马逊热带雨林之所以被称为“人类禁区”,主要是因为雨林内环境极为复杂,无论是地形地貌环境,还是物种多样性环境等都不利于人类冒险前往,因为一旦贸然进入其中非常容易迷路,而且还会招来祸事。
但是,再厉害的动物或有毒植物,也逃脱不了有着高级动物之称的人类的影响。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这座地球上最大的“绿色心脏”已经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使之得以修复,将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反应,最终也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