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清苑专业化育苗促农增收(河北保定培育好土壤)
我市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坚实基础。 市农业农村局供资料图
□保定日报记者 杨 虎
通 讯 员 王 芳
“好土壤才能种出好小麦。”6月10日,走进满城区满城镇宋贾村基本农田示范区,放眼望去,一垄垄即将丰收的麦子穗大茎壮……“像这样团面状的土就是好土,蓄水保墒能力强,养分也充足,长出的麦子自然营养价值高,而且味道很香。”麦农宋明达蹲下身子从田里抓起一把土,轻轻一掰,只见团面状的土粒像松软的养花土一样随即松散开。
宋明达对记者说,耕地土壤的改变,得益于近年来我市突出依法治土,持续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农用地环境整治的结果。
“土壤是作物之母。”望着即将丰收的麦田,市生态环境局四级调研员陈振辉介绍,土壤污染防治也是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内容,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的重要措施。为加强农用地分类管理,保障农产品安全,我市在2019年便完成了全市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工作,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类别划分。
据介绍,当前全市耕地面积9418467亩,优先保护类(未污染)耕地9353217亩,占比99.3%,安全利用类(轻中度污染)耕地63794亩,占比0.68%,严格管控类(重污染)耕地1456亩,占比0.01%。污染耕地涉及清苑区、涞源县、高阳县、满城区、易县等9个县(市、区)。2020年以来,9个县(市、区)每年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方案和严格管控方案,落实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风险防范措施,对于安全利用类耕地,优先采取农艺调控、轮作间作、低积累品种替代等措施,对于严格管控类耕地,采取种植结构调整、休耕、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
“同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办法》规定,我市严格依法实行农用地分类管理,针对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分类施策,完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保障措施。一是加快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格局;二是加快建立完善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标准、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规范,系统构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标准体系;三是加大专项财政投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及修复治理工作。”陈振辉说。
与此同时,我市近年来坚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国家战略,积极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经营水平。截至目前,我市建成高标准农田447.7万亩,亩均粮食产量增产100-110公斤,达到1000公斤以上的吨良田,亩均节本增效350-400元,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产量连年稳定发挥了重要支撑。
“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和资金2021、2022年连续两年全省第一,整县推进示范县数量和2021年‘先建后补’项目个数全省第一,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在节水、节电、节肥、节药、节人工方面均有明显效果。”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梁国华介绍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为农民增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为加强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源头治理,我市不断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有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完善农资包装废弃物回收及利用机制,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污水、垃圾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切实改善农业用地土壤质量。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全市共举办科学施肥技术培训班65场次,培训技术骨干3260余名,培训农民9200余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195440份,发放配方数量155个,发放科学施肥技术手册2万余份。
“过去,为提高产量,农业生产过分依赖化肥、农药,土壤酸化板结,导致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而如今农户一改常态,积极发展绿色农业。”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负责人马记良说,为促进提产丰收,我市持续实施化肥减量增效等措施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今年以来,全市冬小麦面积403.8万亩,比上年略有增加,亩穗数、穗粒数好于常年,夏粮丰收在望。
“如今,耕地的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也更有底气把粮食种好、把饭碗端牢!”采访中,农民朋友们对我市持续提高土壤污染防治水平,有力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高标准农田建设等作法纷纷表示赞赏。
“我市近年来还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集成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的综合技术模式,促进全市粮食作物增产增效。”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崔文宇对我市农业的发展前景信心满满。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