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

最近 ,真人秀节目《遇见天坛》播出。片中,蔡徐坤身穿由天坛官方提供的服装,体验了一把宫廷乐师的职位,也因此引起热议——有人认为这身衣服是太监穿的,但有人拿出证据证明这的确是乐师服,可谓剪不断理还乱。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1)

蔡徐坤在节目中的形象

那么,这么穿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在说清缘由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穿衣规矩。

古人着装是古代中国等级制度的外在体现。《易经》有云:“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圣贤治理天下,靠的是上下尊卑,统治有方。所以,中国从奴隶社会开始,天子与庶民的衣食住行都有了成套的规定,不得僭越。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2)

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

规矩一直延续到清朝。清朝的服饰制度,既承袭了前朝旧制,又有本朝独创;既以满族民族服饰为主体,又大量吸收汉族传统服饰内容;更甚于前朝的是,清朝服饰制度的条律规章之庞杂浩繁和琐细详致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

清朝宫廷服饰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肇始于后金时代。

天命建元初年,满族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他们的服饰穿着基本一致,并没有明显的等级之别。努尔哈赤掌权后,他要求贝勒们一律穿戴披肩领的朝服,以示同普通臣子及庶民的区别,这个制度成为了清朝宫廷服饰制度的缘起。

1621年,努尔哈赤为朝廷官员们制定了补服制度,补服即清宫戏里常见的前后都有补子的官服,用来区分文武官员和官员品级。仅仅两年之后,努尔哈赤又对护卫、侍卫以及所有臣子的朝堂服饰作出规定。至此,努尔哈赤为后来的清朝宫廷服饰完成了初步的制度建设。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3)

努尔哈赤像

将清朝宫廷服饰制度发展完善的是皇太极。皇太极大大丰富了服饰的礼制功能,他对大臣、贝勒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穿着什么样的服饰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对不同等级服饰所使用的颜色、纹样、面料、款式、配饰都有详细要求。不仅文武百官的穿着受到规制,他们的家属,各八旗命妇也要遵守相关的服饰穿着规定。皇太极对宫廷服饰制度做出了完备而详细的规定,此后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修补与调整。

清朝的冠冕衣裳制度独具特色,对我们来说也不算陌生。最有代表性的是龙蟒袍服——是不是在影视作品中看过无数次了呢。

衣装穿着根据不同场合和用途,可以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其中,常服是日常工作中穿的,行服是出宫打猎巡游所穿,雨服是雨雪天在室外穿的,便服则是居家休闲或者走亲访友时穿,与常服不同的是,常服只有男子才有,便服则不然。

最重要的是礼服和吉服,礼服在规格最高的祭典上穿用,吉服则在吉庆典礼、宴会和朝见臣属时穿用。常服、行服、雨服、便服暂且不论,清朝对吉服和礼服这些所谓礼制“章典服装”, 在使用上是非常重视的,决不许违制和滥用。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礼部》记载,依制着装,就是要按照礼制规定穿戴衣着, 逢穿礼服之日,不可穿吉服;该穿吉服之时,不可穿礼服。凡遇礼仪之时,参加者无论是皇帝、后妃,还是文武群臣,所穿服饰,一律要按礼节制度而行,按章守法,否则即以失礼罪之。

清代官服中,皇帝所穿称为龙袍,臣子则以蟒袍为贵。“龙”在中国古代,取其奇数为吉祥如意的含义。中国历代器物和服装上都出现过龙的形象,到了清代,“龙”的装饰和图案形象已十分成熟,常见的姿态有团龙、云龙、行龙等。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4)

乾隆龙袍上的正龙

蟒袍,又叫“花衣”,是清代官员及命妇穿在外褂内的专用服装,并以蟒数及蟒爪数量区分等级。但民间习惯将五爪龙形蟒称为龙,四爪龙形蟒才称为蟒,实际上“龙”和“蟒”的造形基本相同,只是头部、尾部、火焰等处略有差别。袍服中除蟒数、蟒爪以外,还有颜色方面的规定。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决不能服黄色的服饰,否则,就是犯欺君之罪,格杀勿论。

说起清代官服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应该是形形色色的“补子”。补子缀在套在吉服或朝服外面的褂子上,按等级高低,褂子分别被称为“衮服”“龙褂”“补服”。补服之中,从形状上看,圆形补等级高于方形补;从纹样数量上,团纹越多,等级越高;从纹样内容上,正龙高于行龙,龙高于蟒,五爪蟒高于四爪蟒,蟒高于飞禽和走兽,飞禽和走兽又分别以其珍稀和凶猛程度从高到低排序。文官一至九品的补子纹样分别是:仙鹤、锦鸡、孔雀、雁、白鹏、鹭鸳、滁褪、鹤鹑、练雀;武官一至九品的补子纹样分别是: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海马。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5)

电影《九品芝麻官》剧照

回到开篇惹上争议的乐师服。说是乐师,实则为“乐生”,隶属于神乐署。神乐署署正、署丞、协律郎为正式官员,乐舞生则没有品级,因此服饰也不在前文所述序列之内。但他们负责在皇家祭祀大典上演奏中和韶乐,其服装自然有相应的规定。

神乐署是明清两代培养乐舞生、演习祭祀礼乐的场所。明朝时,神乐署名叫神乐观,乐舞生由道士充任,民间称之为“假老道”。到了清朝,神乐署乐舞生则由年少俊秀的八旗子弟担当。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6)

雍正祭先农坛图(局部)

按清朝规制,中和韶乐乐生,冠顶镂花铜座,上植明黄翎,袍用红缎,前后方襕绣黄鹂,带均用绿云缎。此外,根据祭祀对象的不同和年代的不同,服饰的细节和颜色还会有所变化,规定较为复杂。“天坛用石青绸,地坛用黑屯绢,皆不加缘;太庙、天神坛、地祗坛、太岁坛、先师庙用青云缎;社稷坛、日坛、历代帝王庙用青罗,皆蓝缘;祈谷坛用石青罗,红青缘;先农坛用青绢,蓝缘;月坛用青绸,白缘。”所以网友关于服饰颜色的质疑也是合理的。

据《乾隆朝乐队编制:分隔交融的满汉礼乐观》所载:“乐工分两翼上,跪奏乐曲。舞者八人,着红缎镶庄缎花补袍,狐皮大帽,先于丹陛西侧立,后分两队进舞,每队舞毕,正中三叩首,次队复进如仪。”节目中出现的服装,是按照《清会典图》《皇朝礼器图式》《雍正祭先农坛图》等文献复原而来。如此看来,节目中出现的服装颜色也算符合规制。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7)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8)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9)

《皇朝礼器图式》中对乐部乐生袍的介绍

有人说乐师服上的补子应是植物,而非鸟类,实际上是将乐师和舞师混淆。如上图所示,乐生袍是鸟,舞生袍则有记载:“祭祀文舞生……袍用绸制,其色圜丘用石青色绸,祈谷用红罗,前后方襕销金葵花。”所以舞生是花,同时,舞生又有文武之别,两者除了帽子之外,与文舞生规制相同。可见补子是区分乐生舞生之别,而不是不同官署之别。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10)

蔡徐坤在节目中身穿乐师服

那好好的乐生,怎么会和太监搅在一起呢?因为的确有一些宦官,同样从事着演奏的工作。清代的宫廷乐舞有筵宴乐舞和祭祀乐舞两类。正如前文所述,如中和韶乐等祭祀乐舞均是神乐署的职责。而筵宴乐舞,则是和声署的管辖范畴。和声署原称教坊司,清雍正时期改为和声署,曾设有太监十八名、女乐二十四名,后撤销女乐,全由太监充任。

蔡徐坤穿太监服装(究竟是乐师还是太监)(11)

神乐署与和声署袍服图制

很多人可能会误解,红缎袍前后绣黄鹂仅是和声署的服饰。此处的确容易混淆。《清代宫廷袍服制度的研究》一文中对此有所描述:“和声署乐生袍,红缎为之,前后方襕,绣黄鹂,中和韶乐部乐生执戏竹人服之”。其中戏竹是指挥奏乐的用具。意思说,红缎方襕绣黄鹂是和声署的衣着没错,但演奏中和韶乐中手持指挥用具的乐生,也如此穿着,所以神乐署乐生穿这类服饰也有依据。

清朝服制复杂,辨明服饰穿着是否正确,的确并非易事。只能说,古代宫廷文化真是一言难尽。而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节目来进行一场有关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讨论,更加关注我们的历史,这或许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

参考资料

张珂:《乾隆朝乐队编制:分隔交融的满汉礼乐观》

(清)允禄:《《皇朝礼器图式》》

赵波:《清代宫廷袍服制度的研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