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小学刘芳老师(武穴市实验二小刘芳)

实验小学刘芳老师(武穴市实验二小刘芳)(1)

作者简介:慈母心肠爱育桃李,春雨品性润物无声。她坚持用真心、真情、真爱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与孩子们同欢笑;在追寻梦想路途中,用温情为声,奉献为色,只为期待每一粒种子从土壤萌发出的新色,只为倾听每株新苗向上生长的声音。育人路程不仅收获着学生成长,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成绩。她所带的班级连年获得"优秀班集体",个人也多次获得模范班主任等荣誉。她所撰写的德育案例、教学论文多次获奖并发表,多次指导学生习作获奖等。

阅读,从古诗词开始

——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刘芳

【课程缘起】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对1-2年级“阅读与鉴赏”作出明确要求,强调要诵读儿歌,儿童诗与浅近的故事,在阅读中形成联想和想象,初步把握对古诗词情感,体验语言美和意境美。在一次古诗鉴赏活动中,同学们对《读唐诗》的手势舞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跟着“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 高飞的白鹭,浮水的鹅。 唐诗里有画,唐诗里有歌。 唐诗像清泉,流进我心窝......”歌词和旋律“动”了起来,我由此设计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古诗阅读之旅。

【课程过程】

激趣导入,与“诗”共舞

一年级学生对任何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正处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发展时期,为了激发学生对古诗阅读的兴趣,引入了明代唐寅的《画鸡》,并提问: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公鸡是什么样子的呢?我边说,边模仿,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回答:

生1:公鸡的嘴巴很尖,可以吃掉很多小虫子

生2:公鸡有很多羽毛,我之前看过公鸡飞起来了

生3:公鸡的鸡冠红红的,眼睛圆圆的,看起来很威风

生4:它每天早上都会叫,声音还挺大的

师:真棒,你们观察得很仔细,既然公鸡这么厉害,那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公鸡模仿”的游戏吧,看看谁模仿得最像。

随后,我边展示全诗全做动作,同学们相互模仿着,加深了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师:头上红冠不用裁

(师示范摸头顶,学生模仿)

师:满身雪白走将来

(师边走边扇动“翅膀”,表情威严,学生模仿)

师:平生不敢轻言语

(师发出“咯咯咯”鸣声,学生模仿)

师:一叫千门万户开

由此,在互动教学中,学生不仅了解了古诗内容所对应的动作和内涵,学生也相互比拼着谁模仿得更像,课堂非常热烈,所有学生都参与了进来,形成了对“雄鸡”的整体形象。

教学解读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古诗阅读教学应注重场景化和趣味化,着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与行为特点,教师与学生一同参与,可以最大程度激发学生的融入感和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与理解古诗内容。

学科融合,与“诗”作伴

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古诗与绘画具有天然的联系,同时,一年级学生也喜欢通过绘画来展示自我。因此,在古诗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理解为诗配画,让学生感悟“诗画互配”的韵味。在《小池》的阅读教学中,出示一幅“初夏荷塘”美景图,并让学生说说图中有哪些事物(泉眼、细流、树荫、小荷和蜻蜓),虽然引导学生自由读诗,和同桌谈谈自己最喜欢哪一个字或者一句话?为什么?

生1:我最喜欢“泉眼无声惜细流”这一句,写出了小池的景色,虽然一股溪流从泉眼流出,但是没有发出声音,好像舍不得溪水流走一样。

生2:我也是这样想的,虽然溪水在流,但没有一点声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非常和谐的景象。

师:说得非常好,作者用仅仅用几个自然景物就让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非常美好。那结合自己的理解,在你们看来,还能在画中增加哪些事物更加突出自然的和谐美呢?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的方式对“初夏荷塘”美景图进行描绘,还加入了原本并不存在的元素,比如“停在树梢上的小鸟”、“水中的游鱼”以及“飞舞着的蝴蝶”。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给诗配画。原本的“初夏荷塘”变成了“花鸟鱼水”的自然和谐美景,而配画环节,更让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表现出对阅读古诗的极大兴趣。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调取了已有的生活经验与学习经历,通过画笔将想象中的自然美景变成了一幅幅画作,让原本的小池图更加富有灵动生气,学生也在交流中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赞美和向往,激发了其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解读

独立思考能力与协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也是培养审美意识的基础。一年级学生的古诗阅读,离不开绘画,更少不了同伴间的互动,适时地开展诗画互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激发塑造学生的语文具有重要帮助。

深情吟诵,与“诗”共情

饱含深情地吟诵古诗是阅读的重要环节。结合《饮湖上初晴后雨》,我通过互联网手段构建了诗词吟诵的虚拟场景,给学生展现或者再现诗词吟诵的环节,让学生感受本首作品的显著特点,即写景抒情,进而引入互动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吟诵片段的方式感知诗词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我循序渐进地引入吟诵技巧与吟诵规则等内容,鼓励学生从背景音乐、字句等元素入手帮助建立吟诵意识。结束多次反复吟诵片段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语言片段小声模仿,依照语气与节奏的变化提高自身吟诵水平。

学生能够自主地饱含深情吟诵古诗,对平长仄短和依字行腔等内容有了一定了解,也在对对古诗词的语言特色与意蕴内涵实现更全面的掌握,学生吟诵古诗的积极性显著增加。

教学解读

吟诵是古诗教学不可或缺的一步,也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教师应结合古诗内容向学生讲解吟诵的规则和技巧,帮助学生在模仿中掌握节奏与语气,使其在阅读中抓住真情实感。

实验小学刘芳老师(武穴市实验二小刘芳)(2)

【教学反思】

一、认真研读新课标,着力培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强调语文教学活动应充分深挖与应用课程资源,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知识的综合能力。“双减”政策背景下,古诗阅读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实践性、生活性与趣味性的原则,延伸学习链条,让学生在古诗学习中提升素养与能力。由此可见,小学古诗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双减”政策倡导的减负增效具有内在一致性,让课程育人理念更加高效地渗透至课堂教学环节,这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有效举措。

二、注重单元整体教学,深挖教材育人资源

“双减”背景下的语文教育应注重“立德树人”与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站在小学语文的角度,古诗词的教学重心在于透过部编版“双主题结构双线并行”的特征来讲“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融入德育教育之中,这体现了课程“真善美”的统一。所以,从单元整体教学中提炼出育人元素能够帮助解决当前教学目标设计模糊、主题泛化与内容孤立等问题,对教师利用“课”与“单元”中的育人要素具有积极意义。

二、聚焦文化育人,强化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阅读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辅相成,两者都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在“双减”之下,“文治教化”与全人教育的目标高度契合,而小学语文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刻语文解、认同、吸收、内化与创新传统文化,这也是全人教育的内在意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本身,并且要秉持创新原则,紧跟时代与社会发展热点,综合利用各种育人资源与文化资源,掌握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与风俗的内在文化内涵与特色,进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