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

翻开中国人的造车史,就像翻开了一本狂人日记。

有人想用榔头敲出中国的奔驰;有人想用PPT造车(比如说贾布斯);也有人造车不走B2B,也不走B2C,而是走B2G的路线(比如说,那些骗补的)。正儿八经、踏踏实实造车的人也有,比如说,中国的造车双“福”——吉利的李书福和比亚迪的王传福。

这两人造车确实是认真的,但你翻开他俩的造车史,字里行间还是歪歪斜斜地写着俩字:“疯狂。”

吉利的李书福是“疯”,人称“汽车疯子”。你如果问他:“你又不懂技术,怎么敢造车?”他也许会反驳你:“汽车不就是四个轮子加两张沙发吗?”

比亚迪的王传福是“狂”。他虽然是学院派、技术流出身,平时寡言少语,但 “狂言狂语”也没少说。他有两句很著名的“狂语”:一句是,“造车的技术壁垒,都是逼你放弃的纸老虎”;另一句是, “我们造车像造玩具一样,很快,一辆接着一辆”。

后来开始造新能源车,他又说了一句“狂语”: “我要用比亚迪的技术改变这个世界,让空气更清洁,让战争更少。” 理由是,只要减少对油的依赖,就能减少战争和冲突,缓解中东困局。

总之,中国的造车双“福”,一个爱“疯言疯语”,一个爱“狂言狂语”,一言以蔽之:不疯魔不成活。

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1)

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2)

1

有个词,叫“殊途同归”。

李书福和王传福就属于这种。

1982年,浙江台州的农民之子李书福,高中毕业后走街串巷,开启了“小杨巡”式的人生。

一年后,安徽无为县的农民之子王传福,则考上了大学,有了“宋运辉”式的开局。

前者一路摸爬滚打,后者平步青云。

当李书福还在“投机倒把”的下海浪潮中扑腾,王传福已经靠着过硬的技术,在体制内成了最年轻的副处级干部,并把高干子女娶回了家。

两人原本井水不犯河水,你搞你的个体经济,我忙我的国营经济。没想到,两人最后却成了同路人,都和造车死磕上了。

比起王传福,个体户出身的李书福经历要传奇一些。

1982年,李书福刚高中毕业,就向父亲要了120块钱,买了一架海鸥牌相机。因为没有国营的牌照,他只能背着相机到处给别人拍照。

这个开局就像一个隐喻。

因为李书福一辈子都在和“牌照”死磕。做过生意的人都知道,“牌照”太重要了。

有一个段子,说某金融公司的老总问公司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高管们纷纷说是公司的人才,结果被老总骂了个狗血喷头:

“人才市场到处都是人,公司真正的价值是手上的牌照!”

当然,段子绝不只是个段子,段子和艺术一样,都来源于生活。

不过,早年的李书福还没轮到为牌照操心,当时他也只是想多赚点钱,少受点生活的苦。你也不要小看“野照相”这门生意,一年下来,李书福就赚到2000元。这个数目在当年可不算少,那时一个技术员的月薪也只有50多元。

后来,他又琢磨着开一家照相馆,但他又买不起昂贵的设备,于是花两块钱找铁匠敲了个铁皮,再装个灯,就做成了原价要一千多的反光罩。他甚至还自己动手做了一架照相机......

所以,任何年代,动手能力强,都是个优势,李书福如果放到现在,估计也能成为抖音界的樊少皇。

靠着这股子折腾劲,小李同学又发现了一门生财之道:提炼白银。

他发现,冲印照片的显影液里有银的成分,可以通过加氯化钠(也就是食盐)的方式把银离子以氯化银的形态提炼出来,而且纯度极高。这是他在高中的化学课本里学到的。

很多人质疑高中老师说的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主要还是因为没活学活用,以为学知识只是为了应付考试。

自从发现了这个秘密,李书福就索性关了照相馆,把全台州的显影液都买回了家,专门提炼白银。

不由地想起,当年“白磷”的发现,就是一爱折腾的哥们,想从尿液里提炼黄金,金子没搞到,却搞到比金子还值钱的“白磷”。

后来,社会学家说这叫“非期然后果”,意思是,越喜欢折腾,就越容易遇到惊喜。

很显然,李书福就是个受折腾的主。没多久,他又盯上了旧电器,因为电器里有黄金白银,不管是电锁锁上去的,还是镶嵌上去的,他都能想办法抠出来卖钱。

不过在当时,白银和黄金市场都尚未开放,所以他一直是游走在政策的边缘,在地下的黄金白银市场进行交易。

一直到1999年,被禁了半个世纪的白银市场才重新开放,而黄金市场的开放则更晚些。

所以面对“牌照”这事儿,李书福向来都是抱着“先做了再说”的态度。

事实上,当你翻看中国首批企业家的发家史,会发现这种灰色轨迹无处不在,在那个野蛮生长的年代,胆子就是财富的代名词。

2

比起李书福,王传福的童年要悲惨得多。

王传福出生于1966年,比李书福小三岁。

13岁那年,王传福的父亲因病去世,留下了8个孩子和三间破瓦房。

排行老七的王传福眼睁睁看着五个姐姐相继出嫁,而妹妹也被送养,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考上中专,离开农村,去工厂当工人。不过他未能如愿,因为初中毕业考试的当天,母亲也不幸病世,王传福还没考完,就急忙赶回了家。

王传福的“中专梦”,因此成了泡影。

母亲去世后,王传福打算辍学自谋生路,他的哥哥比他年长5岁,那时刚娶了媳妇,夫妻俩得知此事,大骂了王传福一通:

“你除了念书,啥也不会,所以你只管好好念书!”王传福只好埋头念书,准备将来考上大学,回报哥哥嫂子。

那时,王传福的哥哥每天提心吊胆地做点小生意,艰难地供养弟弟念书。

没成想,高二那年,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场暴风雨,把父亲留下的三间破瓦房刮倒了。以前的人形容家里很穷,都爱用“家徒四壁“这个词,一般都有夸张的成分。不过王传福家里,真的配得上这个成语。

有一次,王传福回家拿生活费,嫂子实在拿不出,只能挨家挨户地借,最后才凑了4块多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估计王传福小时候也没少遭白眼。

所以也能理解,为什么王传福从小就沉默寡言,甚至被人叫做“哑巴子”。穷人家的小孩,但凡懂点事,都开朗不起来。

后来实现了人生逆袭,王传福也不像大强子一样衣锦还乡,当场发红包,大张旗鼓地投资家乡,修桥铺路,建祠堂……

对于家乡,王传福始终保持着距离,他甚至有整整27年没回过家乡。

王传福只是默默地把钱存在一个专门账户,村里的老人每个月都能领200块钱。但很多人并不买账,他们私下里嘀咕着这位大佬的背德忘恩:

“他公司那么大,也没见他招我们无为县的人去他厂里干活……”

村民们骂得理直气壮,毕竟,穷在陋巷无人问,富在远方有责任。

80年代和现在不一样,当时对于穷人家的孩子,还有两条清晰可见的出路:要么像小杨巡一样,干点“投机倒把”的小生意;要么像宋运辉一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李书福选择了前者,而王传福选择了后者。

1983年,17岁的王传福参加高考,并成功考取中南矿冶学院(现为中南大学)的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成为无为二中理科班唯一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

为了更好地照顾弟弟,王传福的哥哥嫂子干脆也搬到长沙,在学校附近继续做小生意。对于哥哥嫂子的养育之恩,王传福一直铭记于心。

所以在很多年后,当比亚迪做大做强,王传福立马把哥哥嫂子接过来住对门,并将比亚迪副总的位置交给哥哥,后勤则交给了嫂子。

进入大学后,王传福一改往日的腼腆,成了“中南大学食堂交谊舞之王”。在学校的食堂里,只要把桌椅推开,打开录音机,王传福就能随着音乐起舞。他不仅喜欢跳舞,还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大二就顺利入了党,甚至辅导员的对象都是王传福给介绍的。

1987年,王传福被保送至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读研。

三年后,王传福留院任职,并因为研究成果突出,26岁的时候,他就被破格提拔为副主任。这个位置,相当于副处长。

30岁那年,他娶了一位姑娘,姑娘的父亲,是北方某省城的一位老市委书记。

也正如所有的商界大成者,只要你愿意,都能找到一些盘根错节的背景,当然,这些背景到底在整个商业生涯起了多大作用,没人能说得清楚。

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疯子李书福和狂人王传福)(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