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

话说东晋时期,当朝太尉郗(chi)鉴听说王导家里的年轻一辈,个个都俊朗多才。恰好自己的闺女郗叡貌美多娇,正当待嫁之龄。有心从名满天下“琅琊王氏”的小辈中,挑选一位乘龙之婿。

王导也是位非同小可之人,他身居当朝丞相,对东晋有再造之功,同郗鉴两人是好友。

郗鉴是有身份的人,亲去显得唐突,就派了个门生去王家打探一番。王导收到老友选婿的消息,心中甚喜,就让随意挑选。在仔细探寻之后,门生回报郗鉴:“王家子侄们都不错,一听说是太尉您选女婿,个个都精心打扮争先恐后,希望能中选。唯独东边的床上躺着位看书的小伙子,袒胸露腹,好像这事跟他没关系一样。”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1)

郗鉴一听,“有门!此人得知老夫择婿,还能泰然自若,非常人啊!”于是亲自前往观察,看到那人剑眉星目、气宇不凡,心中很是满意。打听后方知,此人正是王导的侄子王羲之,于是两家高高兴兴的联了姻。

原来,选婿时王羲之正琢磨蔡邕的书法。加上天气炎热,便脱去外衫半躺于床。没曾想,竟然当上了郗太尉的“东床快婿”,成就一段佳话。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2)

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书法造诣极高,高到什么程度呢?买东西想付钱货主说啥不要那种。有次他出去游玩,看到一群很神气的白鹅,煞是喜欢。就跟鹅的主人商量购买,鹅主人一听高兴得不得了:“一个子都不要,您给写幅字来换!”

另有一次,王羲之出门遇到位卖扇子的老婆婆。因只是普通的六角竹扇,鲜有购买,老婆婆很是焦急。羲之看见不忍,就在每柄竹扇上龙飞凤舞地写了几个字,道:“就说是王羲之写的!”老人半信半疑的拿去售卖,不一会儿就一抢而光。

真是“身有一技,能抵万金啊”!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3)

书法大家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师父,因同其母亲是好友,自小时便传他书法精要。单这还不够,王羲之不仅天分高,还极为刻苦。江西抚州、浙江绍兴,都留下了跟他有关的“洗墨池”,据说当时勤于练笔,偌大的池塘都因其洗笔染为墨色。

名师、天赋、勤奋,成功三要素集于一身,造就了他惊人的艺业。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4)

王羲之最成功的作品首推《兰亭集序》,全文324字,字字飘逸潇洒,被后世书法大家米芾誉为“行书第一帖”。

此帖写于绍兴城外会稽山中兰亭,王羲之会同谢安等名士好友共42人,行曲水流觞风雅之事。何谓曲水流觞?就是将装了一半酒的觞,置于溪水中,停在哪个面前,哪个就要饮酒赋诗。

既有酒喝,又极具趣味,自是不亦乐乎。酒已微醺心情舒畅的王羲之,提笔一挥而就,其中尤以21个“之”字最具神韵,连王羲之本人都颇为自得。酒醒之后,再写不出如此味道,《兰亭序》遂成绝品。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5)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也是王羲之不折不扣的“铁杆粉丝”。对其书法推崇备至赞不绝口,称之为“尽善尽美”。作为一国之君,想收藏些心爱之物,办法还是很多的。

经太宗四处收罗,虽得到了几本王羲之真迹,那本最出名的《兰亭序》却是一直没能到手。越得不到越渴望,终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兰亭序》的下落还真被打听到了,在一位叫辩才的老和尚手里。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6)

《兰亭序》绝本,被王羲之的后人珍重收藏,一直传到了他的七世孙——智永和尚手中。智永去世前,又传给高徒辩才。

于是太宗便令御史萧翼去“想办法”,皇帝老子一句话,刀山火海也要去。萧翼绞尽脑汁,还真被他想出了主意。他带上几本王羲之的杂帖,前往辩才处刻意结交。辩才和尚也是位书痴,与萧翼二人大谈特谈书法精要。谈到激动处,萧翼道:“唉,要是有王羲之的兰亭真迹那该多好!”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7)

人嘛都有自己的“痒处”,一旦被人搔到痒处,智商也会相应降低。于是辩才老和尚就爬上房梁,取出藏在暗格中的兰亭真迹。萧翼看在眼里,喜在心中,假装不露声色的继续讨论书法,却暗中盘算,如何将真本搞到手。

后趁辩才和尚外出,萧翼赶紧“窃”了真迹,去往太宗处请功。太宗大喜之下,自是重赏。随即《兰亭序》就成了他贴身珍爱之物,只让褚遂良临摹了几篇,至今看到的多为摹本,还不知已被辗转临摹过多少次。

《兰亭序》真迹,则是随着唐太宗进了昭陵,自此消失于世间。

东床快婿典故起源(典故居然出自此人)(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