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1)

2014年12月12日,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开闸放水,来自于华夏龙脉主案之秦巴山区的甘甜清波,在长驱1200多公里后,跨越数省,最终抵达燕山脚下。这一盛事,应是三秦大地与燕赵大地的首次地理对话了,同时,它也是将藏之于深山的古梁州-----天汉大地的命运,紧紧地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国脉滋养相连在了一起!

而事实上呢,从古到今,天汉之福祚兴废,本身就是与华夏文明的历史演进紧密相关的,且不说它作为大汉王朝发轫之地的史实,惟从华夏文明之分布格局上讲,它呢,也是绝对占有一席之地的,众所周知,在古人眼中,江、淮、河、汉,乃天下四大“名流”,由此,是界定出了我们中华文明之三极,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汉水文明。另外,秦岭淮河作为我国在地理、气候和人文上的重要南北分界线,汉水文明叠加其间,自然而然,是肯定要承载起南北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了。

那么,汉中发展相对滞后的深层原因究竟又是什么?笔者集坊间言论及局部调研,兹梳理出如下几点,不知中恳否?

2.1 生态隐忧

首先,我们来说说汉中人为之骄傲的生态环境吧。应该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汉中在“飞播工程”、“天保工程”、“长防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生态项目工程的带动下,退耕还林和林改措施落实得还算相对到位,如今,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努力,当年“三线建设”和多年来的薪碳消耗所破坏的生态环境是得到了局部的修复,全市的森林覆盖率己达到50.12%,是比全省高出12.82个百分点,并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然而,令人困惑的是,森林覆盖率的提升,却并没有提高汉中的大气质量?有最新资讯显示:现在汉中的空气质量指数,居然排到了全国315个主要城市之倒数第十五位!而且,近来谣传南水北调所送出的水是“脏水”,对此,我们更愿意相信那是一种恶意的谎言。而此间唯一的合理解释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除了汉中特殊的地理地形而造成空气对流不畅外,也不能排除有一些县区为了攀升GDP和完成税费任务,还在纵容小矿山、小化肥、小水泥和房地产无序运营。

另外,实事求是地讲,汉中的生态环境,其实相较于南邻巴山蜀水,无论是从植被形象和生态效果上看,应该说都是略逊一筹的。因此说,汉中若要将生态旅游作为一个主要发展方向,似乎与“一脚油”即可到达的南邻还是缺少一点竞争优势的!

而且,作为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水源地,未来抑制工矿业及加工业发展,也必然是国家对汉中产业规划的要求。而在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还未能完全落实到位的今天,汉中的产业结构调整,是得付出异乎寻常的产业成本的,如此一来,也将必然会影响到汉中的民生发展与经济增长。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2)

2.2 资源短板

其二,再看看汉中的资源状况。细数一下,有“金瓯玉盆”之誉的汉中,其中究竟又有多少“宝物”可亮?先来看看矿产资源,在这里,除了有亚洲第一大石膏矿和未知的油气资源外,应该说,是没有什么可供规模开发的矿产资源;而对于汉中的农副土特产来说,可能除了产量上少得可怜的茶叶论品质尚有竞争力外,大部分的农林特产,可能因为气候水土上的原因,基本上乏善可陈,大米糙,水果酸,土豆个小疤大,蔬菜季节尴尬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

还有,对于汉中“丰富”的水资源而言,在眼下,由于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所带来的“后果”还有待观察,未来汉江上游各支流的水文摆布是否能够满足汉中生态、生产与生活的需要,这也是一个大问号。

关于汉中的文化历史资源,在多年来里,是一直在打“两汉三国”牌,然而,殊不知在这张牌上,稍有史识的人们也都很清楚,其实,刘邦驻足汉中也仅仅只有四个多月,他除了给汉中留下了三两个成语典故外,下来就是一个土堆堆-----拜将台,而诸葛孔明呢,也只是将汉中当成了一处屯兵之所,于汉中而言,他除了给先民带来了战争和离乱外,还会有什么遗产可以铭之后世?因此说,汉中所谓的特色“汉文化”和“三国文化”,从物证上讲,是绝对无法与徐州、蜀中抗衡的。事实上,汉中现在在两汉三国文化旅游方面的相应作为,其实只是在“打造”历史,而绝非挖掘历史。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3)

2.3 民性缺陷

其三,来看看汉中的民性吧。在《隋书•地理志》中是有这样记载:“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渔田,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崇重道数,犹有张鲁之风。”而在《宋史•地理志》中则说得更为具体:梁州(汉中)地狭而腴,民勤耕作,岁收所获,多为遨游之费。踏青乐市之集尤盛焉,动至连月。好音乐,少愁苦,尚奢靡,性轻扬,喜虚称。庠塾聚学者众然怀土,罕趋仕进。”应该说,汉中如此之民性,在千百年来是改观甚微的,不信,请看看汉中的夜市、网吧和江边吧。当然了,此种民性,也可能是与汉中的山河形势教化有关,想当年,诸葛孔明伐魏莅汉,曾登褒城鸡头关山巅,在瞰视天汉后叹道:“十山九无头,汉水向东流;富户三辈穷,官至五品休”。的确,历数汉中土著,除了张骞、李固外,其间终成王侯将相和彪炳于史者鲜有几人,而所谓的汉中历史名人,也大多是一些“外地人”。

关于汉中的这一民性,是有人把它归咎于“盆地意识”。没错的,“盆地意识”,是不仅会牵绊住人们向外进取的信心,同时,也会弱化行政上的执行力和创新力。比如说,多年来,汉中人也可能是因为被“西北小江南”、“中华聚宝盆”、“中国历史文化魅力城市”、“中国最美油菜花海”、“两汉三国故地”等等美誉给忽悠了的缘故,大部分人甚至包括部分行政领导在内,对于汉中的发展现状是一直感觉比较良好。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4)

三 建言天汉

可以想像,笔者如上言论,是完全有可能被汉上愤青们斥为“黑嘴”之语的,为此,我是想再多余啰嗦一句:汉中,乃是我生活工作了二十四年的地方,那里的山水,是寄托着我的青春韶华,对于汉中的情感,己是我的血脉组成。想当年,在写《汉中民性之批判》(原名《丑陋的汉中人》)时,是曾遭遇过群起责骂,而在今天,笔者应约码起这堆文字之初衷,心情也是与当年一样的,我呢,也只是想对汉中人民献上我的谢意:是汉江水、汉中的大米养育了我,我是有责任与义务,来为汉中的未来-----捧上我的愚诚。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5)

3.1 目标定位

费话少说,言归正传。如今,集各种资讯,笔者以为,对于汉中未来的发展,是必须-----牵住这一牛鼻子才是,那就是文化!如此思考,是基于如下三个大环境要求,一是汉中的资源现状,二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对汉中未来产业的影响,三是“文化”在当今中省层面上的地位。也就是说,国家对于汉中未来产业发展方向的期望,也无非就是轻污染或无污染罢了,而在文化、旅游、服务方面的业态拓展,自然就是首选了!况且,在目前,中省对于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视程度,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把文化建设作为“五为一体”的治国方略,仅从国家对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上的投入以及用传统文化来导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来看,文化,在今天的中国,己经再也不是什么“虚事”了。而对于汉中而言,随着丝绸之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的成功,张骞概念,或许会引领汉中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另外,未来西成高铁以及过汉相关高速的开通,也必将会给汉中的文化旅游业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

当然了,“做文化”,是必须有抓手才行,从一般意义上讲,大体上是有这三个方向:一是要加大对公共文化的投入,通过深耕文化土壤,来培育全民的文化意识;二是要将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以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基地来带动文化创意产业;三是要将文化与民俗活动、文体活动联姻,通过激活休闲旅游人气,以引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自不待言,如欲“做文化”,还是应该进一步理清汉中地域文化的特色与优势才是。如上所述,“两汉三国”文化,其实并非汉中所独有的、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文化,而要说汉中较具竞争力的文化,笔者以为或是道教文化、青铜文化和民俗文化这三项?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6)

3.2 道教项目

可以说,道教文化在汉中是具有许多唯一性的。其一,中国道教成为宗教之滥觞为五斗米道和太平道,而五斗米道,是催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政教合一政权的建立。五斗米道起于四川,成于汉中,这应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古典共产主义的鲜活实践;其二,急流勇退,息影林泉,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普遍道心追求,在此间,是有更多的人,其实平生也只是虚怀凌云而终老岩穴,而唯独汉臣张子房能“全身”而退,且奉丹炉于紫柏,进而,是为汉上种下了厚实的道脉;其三,汉中民风自古好祀鬼神,道教宫观台坛星罗棋布,复有孔明遗制术数流于民间,故,从事医卜星相谶道者如过江之鲫,此者,乃为华夏鲜见之道学人文风景。

于此,需要提醒的是,如欲在汉中挖掘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是还可以与汉中的“汉文化”项目建设结合起来。因为,所谓的“汉文化”的精神实质,其实就是道教,比如汉代的“清静无为”、“天人合一”等治国理念,就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为此,除“中华汉城”项目外,还可以设计出一个“五斗米园”来,于其中,是可以用原始共产主义概念来吸引人气。

3.3 青铜项目

关于汉中的青铜文化,以前笔者曾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过系列报道,所惜的是,在提交了几个相关政协提案后,回应者寥寥无几。在此,笔者还想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再对汉中的青铜器重复这三个重要文化概念:一是,汉中的城洋青铜器,出土约有一千多件,在全国十大青铜出土地中规模较大;其二,汉中的青铜器年代久远,属于商代中晚期的,比起陕西宝鸡的青铜器,是整整早了六、七百多年,其考古价值当然相当大;其三,出土于汉中湑水河流域的这些青铜器,从器形与纹饰上看,它们是承载了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的特点,其文化解读空间也是非常之广阔的!

对于这一文化看点的开发,现在的首要问题,应该是要先期整合城洋两县的青铜器库存,最好是能在湑水河畔建设一处“汉水青铜博物馆”。由此,则可将青铜文化的开发,与桔园观光、湑水河流域的众多人文景点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当然了,在此间,也是可以做一做青铜工艺品的研制与开发。

陕西水调歌头(水调歌头话汉中)(7)

3.4 民俗项目

最后,再看看汉中的民俗文化之于文化旅游产业上的作为。对此,我们是可以先从汉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上入手。截至目前为止,汉中全市是共有6个项目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达到47个,有59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丰富的民俗文化遗产,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的同时,应该说,也只有将它们与旅游发展、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那才会显现出生命力来,否则的话,就仅仅只是一种“遗产”而己。

关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也是可以与重点镇建设相结合,最好,是能组织实施“一镇一项”工程,由此,就可以带动重点镇的特色旅游。另外,基于汉中的民性特点,也可以策划一些休闲文体项目,比如山地自行车、动物博彩、自助农耕等等。

邱轩洛 2015、1、17 于古城西安

汉中最棒的微信公众平台,它集合汉中历史,文化,美食,街拍,旅游,户外等多种元素。欢迎大家关注与投稿,健康快乐的城市生活,在路上与您同行!

搜索微信『汉中在路上』

一位汉中间歇性精神病患者的奇特视界观,和自我话疗史,欢迎汉中朋友们的关注订阅!

在路上hz2752286698

微信搜索搜索“汉中在路上”博主个人37988908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