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三大定律(王阳明心学七重境界)

对于世界,对于时光,对于社会,对于永恒,从春秋时期开始,这些问题就成为思想家的困扰对于这些困扰,儒家思想说"天人感应"、说"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说"天人合一"、说"道法自然",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思想家们进行着不同方向的思考,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王阳明心学三大定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王阳明心学三大定律(王阳明心学七重境界)

王阳明心学三大定律

对于世界,对于时光,对于社会,对于永恒,从春秋时期开始,这些问题就成为思想家的困扰。对于这些困扰,儒家思想说"天人感应"、说"仁义礼智信";道家思想说"天人合一"、说"道法自然",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各派思想家们进行着不同方向的思考。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推动着思想者的前进,到了唐代,到了明清,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又或是道家,对世界和社会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在这些问题中间,对于人与社会之间的思考成为了永恒的问题,直到现在,关于这些问题人类还在思考。

儒家发展到了明清时期,出现了新的问题,城乡经济的发展预示着过去的思想腐化了,这个时候,王阳明站了出来,儒家就这样被改造

他说:"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儒家应该让人看到自己的内心,于是"心学"就这样被创造出来了,王阳明内心还把"心学"划分为七重境界,每一重境界都代表着人生的智慧。

体会生活,直面苦楚

在王阳明看来,心学的第一重就是要学会磨砺自己,所谓的"磨砺"就是勇于面对自己的苦楚,面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生活有困难是很普通的事情,而不被苦难压垮应该成为一种本能

王阳明苦学多年儒家思想,求学过程相比于现在而言要苦太多,但他并不觉得求学是苦的,因为想要求得回报,往往需要付出一些什么,付出的过程或容易、或艰辛都是很正常的。

他在没有创造出心学之前,对于儒家有着不一样的想法之时,就会陷入痛苦,这种痛苦没有表现在生活,而在于对思想的"摧残",而这是要比"饿肚子"更痛苦的事情。

对于普通人而言,苦难就是求学不成,苦难就是求职失败,苦难就是结婚没有婚房等等。王阳明希望人们明白,这些苦难是寻常的,是需要习惯的和克服的,磨砺自己的过程就是战胜生活的过程

第一重境界是王阳明的智慧之处,他是从自己出发的,因为自己经历了很多苦难,所以才把这些道理融入"心学"之中。

保持本心,保持满足

"心学"的核心可能就是"心",人的内心千变万化,对于每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王阳明从自己的内心出发,仔细看待这个世界,除了笑对苦难之外,他认为心学的第二重境界就是要认识自己的本心,学会满足

一个乞丐,他的内心可能有极大的力量,但是在平时不会显现,这是他自己的选择,一个国王,可能看起来充满力量和权势,但是他的内心可能极为脆弱,可能极为空虚。王阳明认为,人的身份和他的内心力量很多时候并不匹配

王阳明认为天地自然就是自己的老师,母羊妈妈为了自己的孩子可以"下跪",那么在人类世界,一个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迸发出一生没有的力量也是很普遍的事情。所以自然与人是相似的,人要学习自然,学会看到自己的内心。

真正强大的人内心是最为强大的,这是现代人喜欢引用的一句话。这句话就是说,如果想要一些成就,那么就应该保持本心或主动塑造和战胜自己的内心。人世间的一切就是这样,所有的一切只是取决于心境

光明之路,正向发展

路走得远不远,方向很重要如果一开始就走入了岔路,那么即便有毅力,能克服苦难,懂得满足,也是南辕北辙。世界从来不是只有正确和错误两个选项,人的选择也不可能一生都是正确的。王阳明对心学的第三个境界进行了解释,认为人生之路这么长,行光明的道路才会收获光明的未来。

这个未来可能不是眼前的将来,甚至可能有人一生都不能看到自己"光明"在何处,但是王阳明坚信,光明是一个人必不能少的方向选择,如果不向着光明,那么未来的道路必然"杂草丛生"。

合乎自然,追求规律

在环境保护上,对于山林问题,对于鱼类问题,现代人正在学习古人的做法,停止滥砍滥伐,停止无休止的抓鱼,现在扩大化的植树造林,长期的休渔期都出现了,这是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做法,也就是王阳明心学的第四重境界。

荀子、老子等人也提出过对于规律的重视,对古人而言,万事都是有规律的,四季变换,植物生长等等,对现代人而言,虽然更明白物质的构成,但实际上,这些规律仍然在进行。

几千年过去,规律性的东西其实就是一种永恒,因为花开花落一直是存在的,直到现在,科技如此进步,也不能让一朵花永远的盛开。在王阳明的时代,他在思考的过程中,就认为人不能和自然作对,就像道家中讲的一样,顺应自然,才能合乎人伦。

"父父子子"的观念可能存在僵化,但是在产生的开始阶段,它代表的就是一种自然道理,父亲就是父亲,所谓的"忤逆"从来不是单纯说不听父亲的话,这是极为肤浅的。

看清前路,心胸开阔

三国时期的周瑜和诸葛亮是所谓的"天生敌人",甚至周瑜是因为诸葛亮太过智慧,而被气死的,那么,周瑜"被气死"是不是心胸太过狭窄的表现呢?一个人可以骄傲,但是被人气死似乎太过夸张了,因此,王阳明认为"心学"的第五重境界就是要眼光长远,心胸开阔。

人生于这个世界,可以是渺小的,也可以是伟大的,参照物的不同决定了人自己的认知。对于蚂蚁而言,人就是"巨人"形象,但是假如人仰望星空,看着银河带,看着远处的星星,那么就会自然而产生一种渺小感。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周总理从小宏大志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个人如果每天只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他就看不到外边的世界,这样怎么可能"走出去"成就一番事业呢?

在这种渺小与巨大的矛盾中,王阳明认为一个人应该心胸开阔,不要被"蚂蚁"捧得太高,当然应该也不要被星空吓到,面对自己的前路,应该保持本心,保持心境,天是无穷大,但是人的思维也可以无穷大,这种境界的基础,还是在心念与天道的会通。

中庸之道,抓住真实

从孔子时代开始,儒家思想的内涵就包括着"中庸"这种思想,到了王阳明时代,他再次深化了这种思想,并把它作为"心学"的第六重境界,提出了"心也、性也,命也,一也"这些说法。这个"命"在王阳明看来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而这种"命"的实现方式就是靠着"中庸"。

天和地就是一种中庸的关系,社会也是如此,中庸就会产生和谐,自然的和谐,人类社会的和谐就是如此。王阳明还提出了天道这一观念,天道就是要"率性而为",这里所说的率性,就是要顺应自然,学习自然,走中庸之路。

率性也是有边界的,有人想真要这样,也有想要那样,现在的边界就是法律,而百年、千年前的中国靠着的是"道德",从这个角度来讲,几千年的时光,世界也没有进步很多。

中庸很多时候,并不是一种行为的标准,而是一个人的生活智慧和修养水平,因为中庸所代表的,所隐含的是对自我的把控和对于自然规律的实践,而这就需要每个人自身改变看待世界的方式,需要洞明自心和世间的真实。

纯洁内心,做个孩子

笑对困难、中庸之道、保持自己的本心这些东西在王阳明看来都是人与身俱来的"孩子"品质。如孟子是"性善论"的代表人物,王阳明其实也是如此,人出生的时候更多的像是一张白纸,在与别人、与社会、与这个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人在发生着改变,这就是塑造人的过程。

王阳明从这个思想出发,联系生活与实际提出了"良知即易"这种思想,就是说他认为一个人的"良知"是在不断变化的,而且是需要人去触发的。

在"天人感应"的思想基础上,王阳明认为良知可以与天相通,而当两者相通,心灵便实现涅槃,这不是仅仅说的是高门贵族,平民也是如此,婴儿状态的人一尘不染,到了世间以后生活就发生了变化,可以说孩子被"污染"了。

什么能够污染人呢?现在看来就是出生后的环境,如果有人做了坏事,婴孩就会学习,这种"恶"就是人本身所不具备的。王阳明认为"心学"最后一重境界就是回归本心,回归一个孩童的纯洁心理。

但是这就是人的命运,无法逃脱,所以王阳明就希望所有的人可以回到"婴儿"状态,保持自己的本心,希望人对于善,对于美可以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直接选择,不是后天的培养状态。

"天人合一"现在看来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派别的思想,对于王阳明而言也是如此,所谓的"当心与天地连通,生命即发生质变"就是如此,就是"天人合一"的内涵。

他提出的七重境界,是对于人与自然,人与天地联系的一个总结,从开始到结束,似乎并没有层次之分,只要能够做到其中一种境界,那么一个人的心理就变得十分"强大",当然如果一个人可以做到七重境界,那么他就是"圣人"了。

这对于现代世界也会是如此,王阳明的思想提出已经将近数百年,科技进步,社会变迁,但是天地和人心不会变化。所以,现代人应该学习王阳明的境界理论,无论是面对苦难还是灾难,都要从内心出发,强大自身,做一个纯洁的"孩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