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故事蕴含的道理(韩非子经典哲理故事)

21.人贪马臞韩宣子说:“我的马,花了很多豆类和小米作精饲料,可是仍然非常瘦弱,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为此非常担忧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韩非子故事蕴含的道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韩非子故事蕴含的道理(韩非子经典哲理故事)

韩非子故事蕴含的道理

21.人贪马臞

韩宣子说:“我的马,花了很多豆类和小米作精饲料,可是仍然非常瘦弱,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为此非常担忧啊!”

周市回答说:“假如掌管马的官吏与马夫,不要层层太贪,把喂马的粮食都拿给马吃,就是不要它肥壮,也不可能。

按照您的规定,虽然给了马很多饲料,其实您的马吃到的豆类和小米却很少。像这样,即使不要它瘦弱,也不可能。

一国之主不考察实情,不狠下决心,严惩官场从上而下的大官大贪小官小贪,竟然连马夫都贪的腐败现象,坐在那里愁苦不堪,那马怎么会平白无故地长肥呢!”

22.一鸣惊人

楚庄王继承他父亲楚穆王做了国君,还不满二十岁。当时的楚国,大权掌握在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以及庄王的两位老师公子燮和子仪的手上,庄王不但毫无实权,甚至有被废掉的危险。

聪明的庄王,施展“韬光养晦”之计,迷惑那帮权臣,以便保护自己。他在宫中成天享乐,不问政事,一副昏君的模样。即位三年,他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任何政绩。

有一次,掌管军事的右司马陪坐在庄王身边,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面的山丘上,身披彩衣,神气十足。但它三年不展开翅膀,不飞也不叫,默默而无闻,这是一只什么鸟呢?”楚庄王心里明白,右司马如此深情厚意,讽喻的是谁。他心平气和地说:“三年不展开翅膀,是因为它正在休养生息,以便长出丰满的羽翼;不飞不鸣,在于置身事外静观治民的方法。虽然现在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目前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你放心吧!本王知道该怎么办!”

这样继续隐没了半年,楚庄王见时机已经成熟,便亲自坐朝处理政务,开始了他的霸业之路。自此,楚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国君登上了历史舞台。他下定决心改革政治,先后废除了十项不合理的制度,制定了九项新的法令,惩治了五个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德的人,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因而使楚国政治修明,国家大治。接着,他举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打败了齐军,又大胜晋军于河雍,以后又陆续使鲁、宋、郑、陈等国归顺,一直打到周朝国都附近,迫使诸侯国在宋订立盟约。楚庄王统治楚国二十三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称雄天下而成为当之无愧的春秋五霸之首。

庄王不为眼前小利妨碍自己的大业,所以能成就大名;不到时机成熟不早早显示自己的才能,所以能建立大功。

由此说明:“能担当重任的人,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唤人警醒催人奋进的声音,就是一种无声的命令!”

23.阳虎侍赵

阳虎是一个口不择言的人,他曾在议论国君时说:“君主贤明,就尽心竭力去侍奉他;君主没有才德,就扮演奸雄的角色去杀掉他。” 这种不安分的言论,破坏了统治阶级的游戏规则,自然会遭人议论。

阳虎是个甚么样的人呢?他原是鲁国公族季孙氏的家臣首领,后来成了鲁国第一权臣,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由于他目睹了季孙氏架空国君、把持朝政的全过程。后来如法炮制,以辅助鲁定公的名义发动兵变,因失败而被迫离开鲁国。逃亡至齐国,又遭到齐景公的怀疑。之后,绕道宋国辗转至晋国。遇到时任中军佐的赵简子赵鞅,赵鞅深知阳虎是一代奸雄,却欢迎他前来投靠赵氏家族,当了赵简子的家臣。赵简子执政晋国后,又委任阳虎为相国。

这时,简主的左右劝诫说:“阳虎这个人,以季孙氏的家臣之身,毫无政治背景,却能够跻身鲁国卿大夫行列,开鲁国‘陪臣执国政’的先河。可见他是一个善于窃取别人国政的高手,怎么能让这样的人当首辅之臣呢?这岂不是引狼入室吗?”

赵简主胸有成竹地说:“如果阳虎要施展他的诡才,处心积虑谋求窃取我的国政,我就一定会励精图治,使我的政权固若金汤,岂不是更加牢固可守了吗!”

随后,赵简主运用高明的权谋之术,驾驭着这位广遭议论的治国奇才。果真是乱臣遇强主,阳虎不敢为非作歹,而是忠心耿耿地辅佐赵简主。不但使赵氏家族,在众多诸侯中的声望与日俱增,而几乎达到霸主的地位!

24.箕郑挈壶

晋文公姓姬名重耳,即位之前,遭到骊姬的诬陷,他的父亲晋献公派人追杀至蒲城,侥幸断袖爬墙逃走。他的随从箕郑,忠心耿耿地提着沿途讨来的茶水饭食,一直跟随着他。由于迷失了方向走错了路,箕郑与重耳失散了。箕郑饿得在路上哭泣,直到饿昏过去横躺在路边,都不敢吃掉瓦壶中盛的食物。

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护送下回到晋国,即位称晋文公,起兵攻下原城。

晋文公说:“不在意自己的生命,强忍饥饿之苦,一定要为我保全手中提的食物,这样忠心耿耿的人,将不会凭借原城背叛我。”于是,决定提拔箕郑做原城的长官。

大夫浑轩听到这个消息后,反驳晋文公说:“以不动壶里的食物为假托的理由,单凭这一点就相信他不会凭借原城叛变,不是太缺乏君主的统治手段了吗?所以,一个明君,不仅仅依靠别人不背叛我,而要依靠我的圣明,不可能有人背叛;不仅仅依靠别人不欺骗我,而要依靠我的圣明,不可能被人欺骗啊!”

25.余桃啖君

弥子瑕是卫国的一名美男子,他在卫灵公身边为臣,很受宠爱。

当时卫国有一条法律,谁私自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遭到砍去双脚的酷刑。一天深夜,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假传命令,驾着国君的车子出宫而去。卫王知道以后,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异乎寻常地夸奖他,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啊!为了母亲,不考虑自己会受到剁脚的刑罚。”

另有一天,弥子瑕与卫王在果园中游玩,吃到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舍不得独吞,急忙拿着吃剩下的半个桃子,送给卫王,请他品尝。卫王笑着说:“真是爱我啊!忘掉自己尝过的桃子上,沾着他的口水,却拿来给寡人吃。”

直到弥子瑕姿色衰老的时候,立即失去了卫王的宠爱,以致触怒了卫王。这下卫王的态度和口气就完全变了,并且十分厌恨地说:“这个人,以前就假传命令驾我的车子出宫,又曾经让我吃沾着他口水的半个桃子,真是狂妄之极,该当何罪?”

弥子瑕的行为与当初并没有改变,为什么以前被称美,后来却获罪呢?只因为卫王的爱憎完全颠倒了。

由此说明,臣子受到君王宠爱的时候,认识与言行都适合君王的口味,容易得到君王的认可,因而更加亲近受宠;当受到君王憎恨的时候,却甚么都不合君王的口味了,甚至于变成罪过.因而倍加疏远。

所以,进谏陈说与议论国事,不可不观察君王的爱憎,然后方可适时审慎地进言啊!

26.知人不言

春秋末年,田成子为齐国权倾朝野的百官之长,正野心勃勃图谋篡国。朝中大臣只求避祸保身,都故作痴愚。

有一次,齐臣隰斯弥去拜见田成子。田成子故意邀隰斯弥一起,登上自家的高台。举目四望,东西北三面风光尽收眼底,唯独向南望去,一大片郁郁葱葱的树林挡住了田家的视线。那片树林,正是隰斯弥家的。

田成子突然变得一言不发,显然有不快之意。细心的隰斯弥,不愿为这事得罪炙手可热的权贵,回家后立刻喝令仆人去砍树,以消除心头之患。

斧头砍了几下,隰斯弥赶紧制止。他的家臣问道“为什么要改变主意呢?”隰斯弥说:“古代有句谚语说:‘能察觉深渊中有鱼的人不吉祥。’ 那田成子正密谋篡国,将有重大机秘的事,最不希望别人察觉他的秘密。如果我在这时,表现出能猜透他思想深处的细微活动,必将成为田成子的眼中钉,那我的处境就太危险了。

不砍树,表明我对他的心思一无所知,还可以暂时避祸啊!知道了别人不愿公开的秘密,那就会招来很大的麻烦了。”于是隰斯弥改变了主意,决定不再砍树。

正如隰斯弥所料,田成子不久就发动叛乱,杀死了齐国国君和那些聪明能干的大臣。隰斯弥却因自始至终大智若愚而幸免于难。

27.寿安之术

听说古代的神医扁鹊,为了治疗危重病人,用小刀刺骨作外科手术;圣人为了拯救國家的危局,冒死向君王进谏逆耳忠言。

手术刀刺到骨头上,虽然身受一时的痛苦,但治好了病,换来的却是长远的健康;逆耳忠言,即便有较小的差错,听起来心里一时难受,却能使国家安泰、人民幸福。

所以,危重病人的安危在于忍痛求治;勇猛刚毅的君主,为使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不怕忠言刺耳。

病人愿意忍痛接受治疗,扁鹊才能充分施展他精巧的医术;君主不怕忠言刺耳,才不会失去伍子胥那样的忠臣。这就是使病人长寿、国家安泰的最好方法啊!

人生了病不愿忍痛求治,那么就会失去扁鹊施展技巧及时治疗的最佳时机;國家出现了危难,不愿听刺耳的忠言,那么就会失去圣人精辟鲜明的见解和主张。如果这样,国家的长远利益不会从天而降,个人的功业和名声也不能长期存在。

28.有的放矢

新磨出的利箭,张弓发射出去,即便是在夜间或闭上眼睛胡乱放箭,也不可能不射中任何一点细微之物。但是,他不能再次射中原处。所以,虽然射中小物,但不能称为巧于发箭、奇于中的,因为他射箭没有一个固定的目标。

假如设一个直径五寸大的靶子,再后退十步之远,除了善于射箭的后羿与逢蒙,其他人恐怕难以百发百中了。因为,有了一个固定的目标。

有了法则与标准,做起事来就困难多了;而没有法则与标准,做事不受约束,就觉得很容易。

有固定的目标,那么后羿、逢蒙以射中五寸的靶子,就能称为技艺高明;无固定的目标,那么胡乱放箭即便能射中细微之物,也只能称为笨拙。

所以,没有法则与标准以检验成效,能言善辩的人,就会无边无际繁称博引空谈理论;完备法则与标准,那么即使很有智慧的人也怕言语有失,不敢信口胡说。

现在,一国之主听取意见,不用正确的标准去检验是否合于国情,而是喜欢夸夸其谈;不考虑是否正确有效,凭个人爱好赏识夸耀的那些“行家里手”,却不能治理国家。这就是一国之主长期受欺骗,而那些四处怂恿游说的人,长期被供养的原因啊!

29.文子出亡

晋国卿族内部争斗,六卿之一的中行文子被赵简子赶到齐国。逃亡路过边境县城时,他的随从说:“这里的小官吏,是您过去的朋友,为什么不在这里休息一下,暂且等等落在后面的车子呢?”

文子说:“我曾经喜爱音乐,这个人就送我名琴;我喜爱美化个人仪表,他就赠我玉环。其实他拿礼物来谄媚讨好我,恰恰助长了我的过错。从前他刻意来满足我的欲望,是为了求得我的欢喜,以便对他包庇纵容,我现在失去了原有的地位和权势,非常担心他会拿我去取悦于他的新主子呢!”

于是,文子日夜兼程离开了那里。正如文子所料,这个人知道了中行文子的消息,果真扣下落在后面的两车物品,立即献给了他的国君。

30.不谢私恩

管仲和鲍叔牙,分别侍奉齐僖公之子纠和小白。齐襄公时期,国内混乱,政令无常。二人恐遭杀害,于是小白逃到山东南部莒国,公子纠携管仲奔鲁。后来齐襄公被杀,鲁庄公打算护送公子纠回齐国作国君。由于小白捷足先登,当上齐国国君,称齐桓公。在齐国的胁迫下,公子纠为鲁君所杀,管仲也被囚禁起来。

鲍叔牙深知管仲之才,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设巧计让齐桓公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放还管仲。鲁庄公只好吩咐将管仲捆绑着,交给齐国使臣,押往齐国。

管仲在路上又饥又渴,当路过绮乌边防时,向边防官讨点饭吃。边防官非常恭敬地跪着给管仲喂食,乘机私下对管仲说:“倘若您回到齐国能侥幸不死,并受到重用,该怎样报答我呢?”管仲在那样的处境下,仍然公私分明,大气凛然地对边防官说:“果真如你所说的那样,我将重用贤人,选用能人,论功行赏。我能用什么作为对你的报答呢?”那个边防官自讨没趣,因此非常怨恨管仲。

31.目不见睫

庄王想出兵征伐越国,杜子规劝庄王说:“大王要攻打越国,是为什么呢?”楚庄王说:“越国政治混乱、国衰兵弱。”杜子说:“我最感忧虑的是,一个人的见识就象自己的眼睛一样,可以看到百步以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自从败给秦、晋两国,丧失宝贵的国土数百里,这又何尝不是兵弱的表现呢?专门和楚国统治者作对的起义军领袖庄跷,官吏们却不能将其拿获,这又何尝不是政乱的表现呢?大王的国家‘政乱兵弱’,并不在越国之下。不能自知其陋却想去征伐越国,说明大王的见识也像您的眼睛一样啊!”

楚庄王在杜子的规劝之下,停止了这次军事行动。

由此说明,一个人的智慧不在于能够认识别人,而在于正确地评价自己。所以说:“能看见自身的不足才称得上明智。”

32.唯才是举

中牟县没有县令。晋平公问赵武说:“中牟县,是我国拱卫首都的中心城市,又是邯郸的要冲之地。我想找一个优秀的县令,谁去最合适呢?”赵武说:“邢伯子可以。”晋平公感到奇怪,对赵武说:“他不是你的仇人吗?”赵武回答说:“私人之间的仇怨,不能带到官署的公事中来。”晋平公又问:“宫中府库的行政长官,派谴谁去好呢?”赵武理直气壮地说:“我的儿子可以呀!”

所以,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说法:举荐人才时,对关系疏远的人,不因与自己结有仇怨而加以阻止;推选亲近的人,也不要埋没自己的儿子。

赵武一生坚持原则,所推荐的四十六人,直到赵武去世,前来吊唁时,都在宾客席位上就座。由此可见,他毫无个人恩怨的高尚品德,多么受人敬重与怀念啊!

33.莫众而迷

头脑机敏能言善辩的晏婴出访鲁国,引发了鲁哀公求知解疑的强烈愿望。鲁哀公向晏婴提出了一个治国方略问题,他说:“古代名言说‘莫三人而迷’。我的理解是‘办事不经三人商议,就会迷失方向’,所以我现在遇事常常发动举国上下的臣民参与谋划,鲁国仍然不能摆脱混乱的局面,这是什么原因呢?”

晏子说:“您的理解是正确的。古语所谓‘莫三人而迷’,还告诉我们另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说的话,缺少依据,不足为凭;有俩个人说的话完全相同,您就可能半信半疑或表示认可;如果三个人都异口同声,那就足以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可能使您丧失判断能力了。’这就叫做:‘不因众口一词而迷惑。’

现在,鲁国的群臣成百上千,所有的言论几乎都统一在季孙氏利益集团之下;鲁国人也不是不多,说话的口径,依然只代表季孙氏一个人,实际哪有三个人呢?”

34.早绝奸萌

孔子的著名弟子子夏说:“仅据《春秋》这部国史记载,臣杀君、子杀父的事件,就有数十起之多。这些都不是一日之内就积累起来的祸患,而是积久渐成以至于此。

凡是犯法作乱的阴谋活动,如果任其发展,时间长了就会积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强大了,就能酿成臣杀君、子杀父的恶果。所以,贤明的君主应该及早铲除一切邪恶势力。”

现在齐国大臣田常作乱,渐有苗头可见了,但齐简公不及早消灭他因而养虎为患,后来田常杀了齐简公。晏子不花费精力让他的国君管住侵犯欺凌君主的臣子,却让他的君主施行仁爱,结果齐简公惨遭杀身之祸。

所以,子夏说:“善于掌握权势的君主,应及早拔出奸诈邪恶势力于萌芽之中。”

35.离群必危

子产是子国的儿子,子产忠于郑国国君郑简公。在他任郑国国卿之初,施行的改革措施,遭到广泛的非议,但他不为所动,对自认为有利于国家的改革,不顾舆论反对,强制推行。

因此,子国非常愤怒地责备子产,说:“你这样孤高特异,脱离群臣,只按自己的信念去忠于君主。可是,历来圣主得贤臣,必有圣智之君,而后有贤明之臣。如果当今君主贤明,也许能采纳你的意见;君主不贤明,就不会听从你的主张。听与不听,还不能确知。可是,你已经远远脱离群臣了。脱离群臣,必定会危及自身。不仅仅危及自身,而且还将进一步危及自己的父亲啊!”

36.渴马服成

西周时有个名叫造父的著名驾车能手,跟从齐王驾驭马车。他强迫马匹忍渴受驯,从人驱遣。经过一百天的训练,造父觉得已经成功了,请求试车。齐王说:“就在园子里试车吧!”造父自认为很有把握,兴高采烈地驾起马车赶往皇宫的园子里。当马看见园中的水池,急忙奔向池边饮水,无论造父怎样驱赶,根本无法制止。试车就这样失败了。

造父强迫马匹忍渴受驯太久,渴极难忍的马,突然看见水池,不顾一切凶悍奔突而去,虽然造父是鼎鼎有名的驾车能手,再也不能制服了。

现在,齐简公重税重罚而诛严,将齐人沦为“渴马”,禁锢民众已经太久了。齐国大臣田成恒则慈爱宽厚,继续推行他父亲争取民众的政策,用大斗出贷、小斗收进以吸引民众。这就好比倾尽园中的池水,以示恩于渴民啊!所以深得人心的田成恒,终于在齐简公四年杀死简公,拥立齐平公,自任相国。从此,齐国的政权完全由田氏控制了。

37.玉巵无当

韩昭侯推行法家的权术计谋治国。但是,他经常在大臣们面前炫耀自己,如何巧妙地运用统治之“术”,控制国家和驾御臣下。

堂谿公认为“术”是要藏在心中的,不能轻易透露给别人,便转弯抹角地向韩昭侯进言,故意问道:“假如有个价值千金的玉杯,上下贯通没有底,可以盛水吗?”昭侯说:“不能。”堂谿公又问:“有瓦器不漏水,可以用来盛酒吗?”昭侯说:“可以。”堂谿公说:“一个瓦罐子,虽然值不了几文钱,但因为它不漏,所以可以用来装酒;价值千金的玉杯,非常贵重,但没有底,装水都不行,还有谁会往里面注入美酒琼浆呢?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如果贵为人君向群臣泄露不该说的话,就像这无底的玉杯了。虽然您有聪明睿智,无所不通,也不能全部用上您的统治之“术”了,因为自己的机密暴露了,别人就会严加防范。”

昭侯听了堂谿公的话,说:“你比喻得很恰当呀!”从那以后,凡是要开始筹划天下大事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单独睡觉的,唯恐说梦话让别人知道了自己的计谋。韩昭侯改正了自己的缺点,利用帝王之术治国治人,使韩国强大得无人敢于贸然侵犯。

38.力士让能

少室周是先代中有名的纯洁廉正、忠厚诚实的人,他善于徒手搏斗摔胶,因勇力过人而充当赵襄主的随身卫士。有一次与中牟地区一个叫徐子的人,比试徒手搏斗,结果力气比不上徐子。

少室周十分佩服徐子的本领,便立即进宫把这件事告诉赵襄主,并推荐徐子代替自己的职位。

襄主说:“你所处的职位,是别人梦寐以求的,为什么说要让徐子取代你呢?”

少室周十分坦然地说:“小臣是凭力气大得以侍候君主的,现在经过比赛,事实证明徐子的力气比我大,我为徐子有这样的本领感到高兴,也为君主能得到这样的人才感到高兴,所以非常乐意推荐他。假如我不让他替换自己,恐怕别人谈论起这件事,一定会责怪我是个没有信誉的小人呢!”

39.砥石弹痈

毒疮疼痛起来,不用石针刺及骨腔深处,内热心烦疼痛就难以忍受。如果不是痛苦不堪,谁也不会愿意让人用半寸长的石针,去刺自己的疮痛之处。

现在君主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并不是不知道只有除恶务尽,才能确保国泰民安。要治理好国家,不这样就不能听信非凡的道德智慧,就不能依法惩处作乱的奸臣。

作乱的奸臣,一定是朝中执掌大权而作奸犯科的人。这种人,必定是君主最亲近宠信的人。君主所宠信的人,与君主的关系,就像墨家所说的那样,如同“石头的坚、白两种属性相互结合在一起,是不能分割的”。

所以,普通人所处的条件,要想分离君主与他所爱的近臣,等于是企图割掉自己的左腿取悦于右腿。其结果必定因为割掉左腿而一命呜呼,却仍然不能取悦于右腿。

40.平夷矫直

打铁用的锤子和砧石,特地用来捶打弄平凹凸不齐的铁器:“榜檠”专门用来校正不直的弓弩;圣人制定法律,是专门用来铲除人间不平、矫正社会不直的有力武器。

齐闵王幻想借楚军的力量抵抗燕军,委任楚将淖齿为齐相。结果淖齿杀了齐闵王,还抽了齐闵王的筋,悬于庙梁,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齐国土地;赵国大臣李兑得到任用,后来和公子成一起,发兵进围沙丘宫达三月之久,断绝宫里的粮食和饮水供应,最终饿死主父赵武灵王。

这两个国君,都是不能使用手中的“锤子、砧石”和“榜檠”。所以,不但惨遭杀害,而且永远成为天下人的笑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