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

导言: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一个文明在印度河的流域出现了,它是古代文明中最神秘、也最让人着迷的文明之一的印度河流域文明。根据在今巴基斯坦一个名叫摩亨约•达罗的城市遗址考古发现,印度河流域文明曾达到了高度发达的程度。在这座遗址中有学者发现,城市的布局具有明确规划、房屋内设有厕所和下水道、有青铜制造的工具和用于制作标记使用的印章。

这个伟大的文明一直延续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就消失了,消失的缘由至今仍是个未解之谜。有说是因为地质裂变造成,有说是因为是因为外来种族入侵造成,还有最神奇的一种说法是被火气毁灭。因为在摩亨约•达罗遗址的最后一层,发现了许多难以置信的现象,再联系到印度史诗对于印度上古战争有关于核弹爆炸的类似描述,更让无数人人对此充满了好奇。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1)

(古印度地域图与古印度河流域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印度遭遇到了雅利安人的入侵,开创了他们另一个文明——吠陀文明。我们今天印象中的印度正是由与印度河流域文明无承袭关系的吠陀文明建立。雅利安人在这片土地上施行一个延续了3000多年的种姓制度,这是古文明中最具典范、最严苛的等级制度。

种姓制度的起因

雅利安人和印度当地的土著人的肤色区别很明显,当地人的皮肤是黑色的。雅利安人把这些土著人称为达塞人,意思就是奴隶。雅利安人出于对自身种族的优越感,以肤色越白的为贵,肤色越黑的为贱,以此延伸出了四大种姓制度。印度种姓制度是世袭制,这意味着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就决定了他是属于什么种姓,而且按照制度规定一生都不得更改种姓。不同的种姓之间制度非常严格,限制了婚姻、职业、行为、权利、义务等各个方面的自由。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2)

(印度底层人民的生活)

种姓制度来源是古印度的宗教,婆罗门教,它以种姓制度为本教的核心,以《吠陀经》为本教的经典经书。在《吠陀经》中有一部《梨俱吠陀》中描绘到:"婆罗门成为了他的嘴,他的两条手臂变成刹帝利。他的两条腿成为吠舍,又从两只脚中生出首陀罗。"于是,四大种姓便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实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人数非常多的种群,他们被称为"贱民"或者"达利特",他们被认为是不可以接触到的人。有很多十分严苛的规定来约束四个种姓之间的交往,不可逾越。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3)

(印度种姓制度的划分标准)

种姓制度的发展

种姓制度之所以能在印度延续了3000多年,而没有遭遇到强烈的冲击摧毁,与它们的宗教系统婆罗门教有很大的关系。婆罗门教宣扬轮回,因为前世的罪恶才会造就今生的种姓低下,所以低种姓人应当一生专心侍奉高种姓人,以偿还前世的罪恶,才能在来世获得提升自己的种姓。在这样的宗教思想下,奴隶们心甘情愿服侍高种姓人群,认为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错。而高种姓人也理所应当地享受着来自低种姓人的奉献。

可事实上,四大种姓中前三种都是雅利安人,首陀罗则绝大部分是当地原住民,而排除在种姓之外的"贱民"主要是由被开除种姓的人和不同种姓结合而生下的孩子构成。可以说,婆罗门教的种姓体系只是为了"驯服"当地原住民,提升雅利安人自身的身份而产生的一种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4)

(电影里的印度贵族)

四大种姓之间,除了肤色外,对于职业的方面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

处于种姓顶端的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身份的贵族,他们拥有解释宗教经文的权力,负责文化方面的教育,还能享受供奉,受到刹帝利的世代守护。其次的刹帝利种姓是军事身份的贵族和政治身份的贵族,他们是婆罗门传授教义的受众,拥有征税纳赋的权利。他们的收入都是由下层的吠舍纳税而来的。

吠舍是普通人,他们大部分从事商业活动,必须对刹帝利和婆罗门进行供养。在政治领域里,他们没有权利。首陀罗处于种姓的最下层,他们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土著人。他们所能从事的都是一些基础的工种,佣人、工匠、厨师等职业。他们被称为奴隶,没有属于自己的人身、财产权利。

还有一类处于四大种姓之外的"达利特",他们在种姓社会里,连人都算不上,只能从事最为低贱的职业,如屠夫、猎人、刽子手、掘墓人等。

印度各种姓阶级间的区别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5)

(印度底层人民的心声)

不同的种姓之间制度非常的森严,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婚姻制度。为了维护高种姓的血缘纯种,法典上规定了不同种姓之间人不能结婚。但在实际操作中,高种姓的男性是可以在自己同种姓和低于自己种姓的人群里,分别娶一名女子,比如刹帝利男子,可以同时娶刹帝利女子、吠舍女子、首陀罗女子。但是高种姓的女子坚决不可以嫁给低种姓的男子,否则他们的后代将会沦为贱民。这样的制度使得女子出生后,一生都在为了提升自己的种姓而努力,甚至会为了提高种姓而准备巨额的嫁妆。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6)

(印度吠舍阶层的夫妻)

其次是刑罚方面,针对不同种姓的人,刑罚方面有显著的区别。中国古代有句话叫做"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而在印度同样的罪行,高种姓人轻罚,低种姓需加重处罚。特别是婆罗门伤害了首陀罗,刑罚就会特别的轻。所以尽管印度取消种姓制度已经很久了,但低种姓人遇到高种姓人依然不敢有所冒犯。

在继承方面,高种姓人与低种姓人的份额截然不同。根据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婆罗门男子娶了四个依次种姓的女子,并且都有儿子,那么当这个男子去世后,他的财产中婆罗门女子的儿子得到四份,刹帝利女子的儿子可以得到三份,吠舍女子的儿子可以得到两份,而首陀罗女子的儿子只能得到一份。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7)

(印度的贫民窟的"达利特"人)

除此以外,对于处在整个社会底层的"达利特"的要求就更加苛刻、甚至带有侮辱色彩。"达利特"人不能与高等种姓人之间有任何身体接触,否则会视为不详。他们只能住在偏远的村庄外,使用的饮水都必须与种姓人分开。当他们离开自己的住所时,都要敲打随身携带的木板,提醒其他人自己正在靠近。

种姓制度随时代变化而来的改变

历时3000多年的种姓制度,在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时,终于被废除。在印度的法律的第15条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允许因为种姓、宗教、出生地而受到任何歧视"。第17条还明确规定废除了"达利特"人"不可接触制"。种姓在印度依然保留,可其中有违人权的制度都被废除。

印度种姓制度和元朝等级制度(雅利安人统治下的奴隶制)(8)

(印度低种姓居住地)

但制度的废除却不能真正彻底改变这多年来的传统思想的控制,高种姓人依然占有绝大部分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婆罗门人口于全国来说只占4%,可他们的司法权占了7成,国会席位占了一半。而在农村里,种姓制度依然在施行,并没有因为制度的废除而有所改善。对于祈求来世来改变命运的低种姓人,真正想要与高种姓人达到平等是十分困难,甚至种姓就是他们无法逾越的一条鸿沟。掌权的高种姓人在利益驱使下,更加不会去把自己独享的权利拱手让人。

不过现在值得庆幸的是,对于低种姓人,印度政府为他们在国会中留存了一定数量的席位,且在政府机构里也为他们保留了27%的名额。在受教育方面,各大高校为低种姓人保有一定比例的升学名额,以保障低种姓人的受教育程度。

写在最后

牢不可破的思想要瓦解需要长远的时间,印度独立至今只有70多年,在许多的实际问题中,种姓思想依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以70年来对抗3000年是极其困难的事,但一代代的印度人慢慢接受着人权的思想,种姓制度也会一点点削弱,直至最终取得平等、自由的胜利。


参考文献

【1】《全球通史》 【英】乔治•威尔斯 【美】卡尔顿•海斯 著

【2】《种姓制度与印度宪法》 王云霞 著

【3】《印度史》 林承节 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