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

如果说《围城》里玩弄权术的高手是谁?非高松年莫属;如果说《围城》里谁最虚伪?同样,非高松年莫属!

当然,《围城》里的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眼高手低方鸿渐、最要面子苏文纨、功于心计孙柔佳、睿智豁达赵辛楣、以及矫揉做作唐晓芙……

这些人都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虽然不完美,但他们的本质不坏,大都是身不由己的,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1)

如果细数《围城》里的人物,能够和高松年一样精于世故的人,寥寥无几。

他们和高松年扳手腕的话,无疑都太嫩了。

于是,就有了赵辛楣和方鸿渐折戟三闾大学,狼狈离开的剧情

虽然小说里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是他们每个人又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你我他,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着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一类人。

而高松年,无疑是作者描写的一个多人复合体,他是个老谋深算、精于世故的老狐狸,一个把弄权术玩得炉火纯青的精彩人物,也是把一个教育圣地弄得乌烟瘴气的风云人物。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2)

高松年是玩阴谋的高手,让人如鲠在喉,欲说还休

高松年办三闾大学,拜托赵辛楣给他推荐教师。赵辛楣推荐求学归来的博士方鸿渐去当教授。方鸿渐当教授是板上钉钉的事,高松年的邀请函中已表明。

于是,方鸿渐、赵辛楣,李梅亭、孙柔佳,以及顾尔谦,五人组开始长途跋涉,一路坎坷到达三闾大学。

结果,有人欢喜有人愁。

方鸿渐本以为能够在三闾大学混得风生水起,无奈,人心不古,高松年给了他当头一棒。高松年许诺的空头支票没有兑现,而是在权衡利弊下,给了方鸿渐一个副教授的头衔。

原因在于方鸿渐这个留学德国的博士生自己开来的学位没有博士毕业证,这里面固然有方鸿渐个人的原因,更多的是高松年的“两者相较取其重”。

随着时局的变化,高松年随时都可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抉择。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3)

钱钟书对于高松年的定义是个“老科学家”,关于这个“老”字,有多重意思:一是老的科学家,科学家像酒,愈老愈可贵;二是老科学的家,科学像女人,老了便不值钱。

显然,高松年属于后者,因为,这个20年前在国外研究昆虫学的科学家,把昆虫升级为“大学师生”了。“外国科学进步,中国科学家进爵”,高松年这个科学家当起三闾大学的校长来,可谓顺风顺水,顺势而为。

高松年办事圆滑,精于事故,管理属下,更是有不足为人道的奥妙。

高松年把学校的地址选在平成县乡下,一个财主的花园里,这个地方是“日本人毫不吝啬的东西---炸弹--也不会浪费的地方。”

时局动荡,能够为教育选一方净土,高松年也算殚精竭虑了。接下来的教师问题着实让他费了一番脑筋。

高松年给老朋友李梅亭的邀请函是让他做中国文学系主任,可是,官场定律来了:朝里有人好做官。部里管教育的汪次长介绍自己的伯父汪处厚来当中文系主任,高松年没法拒绝,也不敢拒绝。

汪处厚不好打发,那就只有打发没有背景的李梅亭了,他吃定了李梅亭千辛万苦、不远千里来了,就不会一走了之。不得不说,高松年很会揣度人心,拿点好处空头许诺一番就好,这一点也正对李梅亭的脾性,因为李梅亭顾家、爱钱和面子,他断然会留下来。

虽然但是,这个事怎么做呢?高松年把临门一脚的机会留给了汪处厚,然后,自己躲出去应付饭局。于是,汪处厚做了先锋官。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4)

汪处厚摆了一个类似“鸿门宴”的欢迎会,给李梅亭一个下马威的同时,也让李梅亭知道了真相。他既让李梅亭知道了自己是文学系主任,又告知他,自己的背景;让李梅亭明白,他汪处厚已是熟饭,有着不可撼动的强大后台,你李梅亭来晚了。

这样,李梅亭只能打掉牙齿和血吞。

高松年的迂回战术真可谓高超,完美地解决一次失信于老朋友的危机。

高松年的迂回战术同样也在方鸿渐身上屡试不爽。

高松年早有盘算,他认为方鸿渐这个年轻人应该容易对付,况且,方鸿渐自己开来的学历没有学位,又不是学政治的,聘方鸿渐当教授太冤了;于是,他弄了个莫须有的“信”,来摆平方鸿渐。这样一来,虽然自己又当又立,也不会被别人识破。

果不其然,高松年先发制人,问方鸿渐,方先生可收到我的信?其实,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收不到信,很正常。

高松年一副煞有其事的理所当然。这样,高松年就掌握了主动权,在试探完方鸿渐深浅的同时,把方鸿渐攥在手里拿捏,不会出任何意外。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5)

果然,方鸿渐很快咬钩,没有收到信。再次寄信,那当然是有变故的。这样,就能牵扯出高松年的苦衷。谈话在高松年的主导下,完美结束,聘方鸿渐做副教授就顺理成章了。

第一个回合,高松年就拿下了方鸿渐,让方鸿渐感觉自己是高松年大发慈悲收留的一个弃物,满肚子又羞又恨,却没有地方发泄。

然而,方鸿渐和赵辛楣始终没有发现,高松年的操作,完全是因为教职人员的富裕,才导致方鸿渐的贬职。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6)

高松年的龌龊从污蔑赵辛楣开始暴露出来

三闾大学是一个教育圣地,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素质,他们大多以自身利益为主,拉帮结派,短短半年,就弄得乌烟瘴气。

高松年没有履行聘李梅亭做中国文学系主任,他弃车保帅,成功抽身,而李梅亭却和汪处厚结下了梁子,两人时不时地像斗红眼的公鸡,见面就掐,明争暗斗的戏码层出不穷。

而高松年这个当事人则在中间起点平衡作用。高松年出入汪处厚家成了家常便饭。

汪处厚人老妻不老,中国民间有句俗话:“中年男人的三大乐事,升官、发财、死老婆。”汪处厚占了两件事:升官和死老婆。当然,升官和发财,就像冬天都过去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关系一样。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7)

汪处厚在正好的年纪梅开二度,娶了如花似玉的二十五岁的大学生做老婆。这老婆进门不生孩子光生病,养病反把病养家里了。她娇娇柔柔的,似林妹妹,又似林妹妹样,会作画、弹琴。于是,她的身份自然高雅起来。

漂亮的女人不仅招蜂引蝶,而且还是男人的助力。

高松年总是有意无意地和汪太太热络说话,他硬挤进汪太太做媒的饭桌上,令人厌烦而装不自知。钱钟书这样描写他:

呵呵大笑,又恭维范小姐漂亮,喝一口酒,刮得光滑的黄脸发亮像擦过油的黄皮鞋。

顶着这样一张油腻的,像黄皮鞋一样的脸,的确令人生厌。无奈,他是一校之长,别人还得捧着他。

他觊觎汪太太,打着调和汪、李两人之间的矛盾的幌子,频繁出入汪家。汪太太一句“校长你要办我就办得了,轮不到李梅亭来管”,把高松年的骨头都说酥了。

高松年自然是自作多情,汪太太怎么会放着英俊帅气的年轻人不要,再去看上一个“擦过油的黄皮鞋”呢,虽然他有权。

高松年从镇上醉饱逍遥回来,去汪处厚家寻安慰。恰巧,汪处厚和汪太太都不在家,他不关心汪处厚的去向,只关心汪太太;他找不到汪太太,比汪处厚还着急。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8)

当看到赵辛楣和汪太太散步时,高松年气急败坏地抓住赵辛楣,并且说:“岂有此理!不堪!”当赵辛楣要走时,出头拦住赵辛楣的是高松年,一副誓不罢休的嘴脸。

好像和赵辛楣散步的人是高松年的太太一样,全然不顾他和赵辛楣曾经的情谊。

汪太太的一句话直戳高松年的心窝,揭开他虚伪的龌龊心,汪太太说:

哈哈!高校长,你又何必来助兴?吃醋没有你的分儿呀。咱们今天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嗯?高先生,好不好?

高松年听到这句话后,瑟缩了。汪太太有这样的底气,应该是高松年做过什么,留下了把柄。

可见,高松年贼喊捉贼的本事不一般。

赵辛楣不辞而别,而方鸿渐也因此事,而被高松年炒了鱿鱼;原因是,高松年怀疑方鸿渐知道了内幕,害怕方鸿渐管不住嘴巴,揭开他的遮羞布,把消息泄露出去。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9)

写在最后

中国小说历来都“影射”一些人或者一群人,比如张爱玲的《小团圆》,苏青的《结婚十年》,书中人物都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钱钟书的《围城》也不例外,读杨绛先生在《围城》前言中的文字,就明白这些角色都是现实中的人物复合体。

《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讽刺力之强,可谓“后无来者”;据说,钱钟书先生对此书不很满意。其实,在《围城》之前,老先生就已经辣笔犀利,作出讽刺大半个文坛的小说《猫》。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10)

《猫》里面的人物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把虚伪表现到极致,和《围城》里的高松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能说,虚伪是人本性的一部分,只不过每个人的程度不同罢了。

读书能够使我们认清现实,难怪方鸿渐说,如果先结婚而后去三闾大学,他的结局会不一样。他经历过现实残酷的打磨之后,如果再遇到高松年这样的人,不知还会不会马失前蹄。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只能说世界太魔幻,复杂得丰富多彩,有待于我们每个人去认识和尝试经历。

高松年第一次和方鸿渐谈话内容(高松年的虚伪是刻在骨子里的)(11)

在阅读中成长,在阅读中提升自己,文学解读,欢迎关注@冰凌读书的账号,更多精彩等你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