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敏的京剧卖水片段(孙毓敏京剧艺术讲座)

孙毓敏的京剧卖水片段(孙毓敏京剧艺术讲座)(1)

第六讲 我演《红娘》 《红娘》是我的老师荀慧生的代表作。是青岛的才子陈水钟先生根据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的。首演于1934年。新中国成立后, 荀老师又与袁韵宜进行了修改。取消了红娘要做妾的内容, 增加了"琴心"一场, 词句也做了修饰。现在的京剧花旦是"无旦不荀",而且是"无荀不红"。从吴素秋、许翰英、童芷苓、赵燕侠到我们这一代,都是把这出戏用来打泡戏,看家戏,每人都演出过几百场,我本人就演出过近千场,吴祖光老师和作家陈祖芬也都称我是"活红娘", 其实我只是学到老师的一些皮毛而已。说明这个戏真是久演不衰的经典。  我认为首先是剧本取材的成功。几百年来,有多少人改编《西厢记》,近50年来, 就有张君秋主演的, 以崔莺莺为主角,以崔莺莺和张君瑞的婚恋为主线,以唱腔取胜的京剧《西厢记》,而越剧的尹桂芳则排演了以张君瑞为主角的,以女小生的表演为特色的越剧《西厢记》,都是非常成功的。陈水钟先生根据荀派的特点, 独辟蹊径, 编演出以红娘为主演的,以成全别人美事为主线的京剧《红娘》。把第三号人物改为第一号人物,这种改编可以说是很大胆的。正是由于这出戏的影响, 现在的生活中, 我们不但把媒婆美称为红娘,许多婚姻介绍所也取名红娘,甚至一些联络经济的工作者或促成一种联合的媒介也自诩红娘。"红娘"已经成为一种精神文明的代名词。这说明, 京剧《红娘》的影响早已超出了京剧的范畴。不过我要说明的是, 不管是我的荀老师,还是张君秋先生,尹桂芳老师,都是因人设戏, 都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艺术特长。都是量体裁衣的结果,因此各有特色,各有千秋。我想这也是艺术前辈们的高明之处。  荀派的《红娘》好在什么地方呢?首先名字就好, 红字打头,有一炮而红的大吉之兆。其次是服装漂亮,除一般古装之外,还要外加一条短纱裙和丝绦等零碎的装饰物。上面专门设计了一条大云肩。据说这是荀老师在20年代到上海时, 看到有些俄罗斯的女人经常披着一条大方巾,非常新鲜,醒目,就根据这种方巾设计出现在红娘的大云肩,上面缀以闪闪发光的广片, 云肩外还要罩一层玻璃棍披肩。头上除了歪鬏古装头外后面还用红绸装饰成一个大红蝴蝶, 让人一看:真是一个红娘。有人说,这出戏的丫鬟比小姐穿得还花哨,有些喧宾夺主。确实,从身份上说,有些主仆颠倒,但是荀老师认为这出戏演的就是红娘,观众就是冲着红娘来的, 就必须突出红娘。角度不同,写法不同,演法也不同。  我想您一定会说,你既然演出近千场《红娘》了, 这出戏又是人保戏,演起来一定是得心应手了吧?应该说,一开始我也以为是这样,觉得这出戏比较好演,容 易讨俏。可是我越演越觉得难演, 越演越怕演这出戏,甚至越觉得这出戏自己学得很不够。您想,那个观众不知道《西厢记》, 那个观众不会唱几句"叫张生……" 往往是我还没唱,观众倒先哼哼上了。观众对这出戏已经是如数家珍, 每演到精彩处,观众都有了预感,该逗笑的地方,观众已经笑不出来,该抖落包袱的时候,观众已经知道你包袱里卖的什么药,没有了新鲜感,您说这戏怎么演?我很清楚,这些观众不是来看故事,而是看你的水平,是来考验你的,看你及格不及格。就这样,逼得我只能加倍努力。现在就把我近40年来演出这个戏的体验,按上场的顺序先后如实向您汇报:  第一场: "惊艳"说的是剧中的男女主人公,即进京赶考的秀才张君瑞途经普救寺时与在普救寺为崔相国办理丧事的相府千金崔莺莺第一次在花园见面, 相互倾心一见钟情的故事。红娘是因为老夫人命她搀扶小姐到花园散心, 而陪同小姐一同来到花园的。上场之前, 为了突出主演上场的轰动效应,往往要有个先声夺人,因此在幕后答话。老夫人叫她:"红娘!"答:"怎么?" 老夫人说:"搀扶你家小姐到庭院散心去吧。" 红娘答:"是,小姐随我来!"  由于这两句对白是大声念出的,观众就马上静下来了,全神贯注地等待演员上场。然后乐队起小锣筹头,渲染起轻快欢乐的气氛, 再突然一停,以"嗒……"响亮的鼓楗子声把红娘引上场。红娘的出场很不一般,她不在通常的九龙口里(上场门斜角一米处)亮相,而是大步流星似的冲到场上台角灯光最亮处, 向观众做一个侧目凝神的姿势。站在那里就像雕塑一样, 给观众一个最佳的印象分。这时的眼神非常重要, 我管它叫 "眼神充电放光"。仅这一眼,就得狠下功夫。因为一般演员只会睁眼,但二目无神无光, 那是不能抓住观众的。要二目发光, 再放电,让观众感到光彩夺目。一下子就把观众的神拢住,再停顿五秒钟, 然后再转身用右手招向后台引莺莺上场。每演到此, 观众必然惊呼演员的漂亮, 并给与响亮的"碰头好"。红娘在舞台上的圆场很多,只要圆场好,那翩翩起舞的感觉就出来了。上场第一句唱: "春色撩人自消遣", 就是跑着圆场唱的。唱到第二句:"深闺喜得片时闲"的"深"字时, 要突然停住,以突出"闺"字弱起渐强的过程,然后两个波浪,气息提砸一下, 带出一个"耷拉嗖儿",用顿音唱出后半句,尾腔唱完的同时要有一个俏皮的小纵肩加一个顽皮的窃笑,显得人物十分俏丽可爱,观众立即报以会意的掌声。唱到第三句"香尘芳径过庭院",要向左挖门右转回来,双手放在腹前,提身往高处眺望。第四句"呖呖鹦鹉(哇)巧效言"的唱腔没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必须有一个扶着莺莺的肩膀左手领神向左上角屋檐下指,其潜台词是:"你看,屋檐下的鹦鹉正学你说话呢。" 这一提醒才引出莺莺的感叹并唱道:"落花流水愁无限,羞对鹦鹉把心事传。"  等小姐唱完,红娘紧接着念白, 也就是我前面说的谐白:"啊小姐,你看那鹦鹉巧小能言倒也有趣……你既然不愿在此停留, 我们何妨到百花厅看花呢?"当小姐一答应,红娘马上说:"小姐, 随我来!" 这时又是圆场, 同时向小姐反招手, 是手心向自己。这样的动作在一般花旦演员中也是没有过的。当小姐问:"红娘,你看那是什么花?"时, 红娘要先看小姐的手, 再顺着小姐的手转头去寻看花, 这个觅花的过程, 就要求眼睛的视线先抽象后具体,先远而宽,后近而集中。看准后再说:"这是蝶恋花。"接着小姐要红娘给她"折一枝花儿来。" 红娘答应一声:"是。"答应之前,要有一个小间歇, 然后提身提气, 很爽快地答应。好象领了重要的神圣的任务一样。掐花的过程也要以生活为依据, 加以舞蹈化。比如把别的花枝拨开, 捏准花的枝条, 再使劲一下掐断枝条。要观众看着非常可信才行。闻花就不用说了, 鼻子怎么吸气, 香味如何从面部表情体现出来, 都是要有生活的根据, 才能有真实感。接下来是扑蝶。有的演员先用眼寻觅, 当发现蝴蝶停在花丛中时, 立即扭腰寻扑,越扭越快, 由于节奏的变化, 有时这一扑,也能扑出个满堂喝彩。但是这种快速扭腰的动作似乎不是荀派的演法。我估计是筱派或尚派的演法。因为荀先生很少扭腰, 他连一般花旦的扭步都不走, 通常总是以圆场和慢步代替。这样的小扭腰就更少见了,而多是长腰、立腰、闪腰、拔腰, 为突出这一动作, 他经常背身对观众专露 这一动作,以突出女性的娇媚。   "扑蝶"之后,红娘从蝴蝶的突然飞走而发现莺莺小姐的眼睛发直。顺着小姐的眼神看过去, 正和张生的眼光碰在一起。红娘一惊, 再由惊奇到会意, 随之偷偷一笑。按理说,哭和笑都是人物自己的感受,是不用向他人交代的。而荀先生却时刻不忘与观众的交流, 偷笑时也是看着观众, 有个会意的神情再掩面而笑,观众也就会发出会意的笑声。所以荀派的表演最抓观众, 最动情。相反,有些演员只顾全神贯注地演戏,从来不看观众, 也不敢看观众,甚至反对看观众, 似乎一看观众就离开了剧情,就出戏了。我在多年的舞台实践中感到"敢看观众,眼睛不离观众"这一着太绝了。这才叫做"表演的自由王国", 因为,演员在舞台上演戏,就像说书一样,是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和肢体,向观众讲一个立体的故事。京剧有不少手法都是表述性的: 比如《金玉奴》中说:"我,金玉奴,爹爹 金松……"行话叫做自报家门, 那么你跟谁报呢?自报的对象是谁呢?就是观众。所以那有讲故事不看观众的呢?有的演员在台上看远处, 看台帮,看平处,看茫茫地一片大海。就是不敢看观众。惟有荀派很看重观众,认为是交流, 是交代,是加强感染力的绝好手段和窍门, 简直就像一根线抓住观众的眼神,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从表演理论上讲,这叫做"视象具体"。因此在看完张生与莺莺呆看的状态后, 必须先看观众,意思是: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才偷笑,这才有味道,也才有效果。  下面红娘的一段念白是: " 老夫人命我去至方丈那里, 问过长老追荐日期, 好!正是: 红娘红娘, 做事停当, 离了花园, 来到方丈。"念时要配合着大步量的圆场,要走出一股子豪爽劲儿来。尤其是前四步, 要配合上身昂头微摆身躯,双手右侧平抚, 念到"离了花园"时圆场走完, 正好背右手背身摇腰两下,右转,左手侧指折腕,全神像一个大茶壶状,也很像印度舞蹈的姿态,自有它的美妙之处。与长老对话后, 红娘即将离去,说:"好,待我禀告老夫人知道" 边说边走到下场门:"小娘子请转……。"听到小生呼唤,乐队的打击乐起"嗒…呔", 红娘的神态是一惊, 先拧上身向右转, 但下身不动, 侧目上下打量张生。内心的潜台词是:原来就是那个扑蝶时盯着看小姐的那个书生啊。然后念:"还礼!"当张生说"小生……年方二十三岁,正月十七日子时建生……" 红娘感到非常好笑, 但不要笑出声,接着笑念:"谁问你来着?" 当张生说"小生我还未娶妻呢。" 红娘听着更不对了, 马上翻脸,用右手一指张生,口气变硬, 愤怒地说:"走!" 下面红娘有一段流水板唱腔,节奏是四分之一的,唱词如下:    "你枉读诗书习经典,    岂不知非礼勿能言。    崔家世代为官宦,    老夫人治家最谨严,    素无瓜葛非亲眷,    你娶妻之事又何干?    今日幸在红娘面,    不然你性命就难保全。"  这八句唱词包含着批评、提醒、训斥、恐吓和调侃等几层意思在内。因此在同样的节奏中, 充分发挥出戏曲节奏特有的 "猴皮筋"式的伸、缩、催、 撤, 以突出情绪的变化。我基本上在这段唱腔中有三处变化。前两句相对一般化, 三句要突出 "崔家"两字, 加大力度, 第四句是"老夫人"三个字要顶着板, 也可以说是齐着板唱, 还要撤下一点速度。第五、六句与前两句差不多。第七句要弱下来, 把音控制得小一些, 表现出提醒的意思, 最后一句又强又慢, 是恐吓,也是警告, 同时也要给人交代清楚,这是结束句, 乐队好起收头。在唱"难保全"三字时,配合着一纵肩, 向观众会意地一笑,飘然而下。显示出红娘的活泼可爱。  红娘的第二场紧接第一场, 是由长老处回到小姐绣房报信, 一上场,边走边念: "忙将希奇事,报与小姐知。"念完这上场对, 就接着进门见小姐。为什么不像通常那样, 到台口再念,念完再进门呢?一是这样显得紧凑, 二是红娘的性格使然,边走边讲是为了突出她快人快语, 行动利索的特点, 站稳了说话就不是红娘了。当然念白时必须看观众, 使观众参与到这桩婚事中来,也就是让观众进戏。当红娘告诉小姐,那张生竟然说自己"还未曾娶妻呢。" 小姐一听,深怕老夫人知道,故意问:"此事可曾禀告老夫人知道" 红娘一听,忙说: "哎呀,这些个话, 我还没告诉老夫人去呢。哎!我告诉老夫人去。"说完急忙出门去禀告,小姐急了, 说:"转来!未曾禀告也就罢了。"这时红娘像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角, 对观众问:"哎, 这是怎么回事呀?"其实这是红娘在"冒傻气", 好象明知故问, 观众一听,立即报以会心的一笑, 也就拉近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  在这出戏里, 红娘是经常冒傻气的, 有时是故意的, 有时不是故意的, 像上面这一问, 有不理解的地方,也有些幼稚的意思。在后面, 打退贼兵后,张生见小姐忙问:"啊小姐,你不曾受惊么?" 红娘立即抢着说:"你哪儿那么些废话呀?"前半句是对张生说, 是指责,后三个字的声音低下来,对观众示意:"你们看他多贫哪,多会献媚取宠呀。"观众会立即哄堂大笑, 这就是我们三小戏中的冷哏。逗这种哏,声音不大, 在情理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如果让观众有了预感就没哏了。  在红娘报信后, 红娘就陪同老夫人与莺莺小姐前往大佛殿追荐先人, 张生也以追荐亡母的名义到大佛殿与崔家"套磁" 。这时红娘只有一句台词, 说:"小姐你看,这就是那个书呆子。"这不是一般念白,是一句悄悄话, 不能让老夫人听见,也不能让张生听见,但是又必须让全场观众听得一清二楚, 所以要压低声音, 好象挺神秘的, 但是神态要抓住观众, 还要把每个字都送到观众的耳朵里去。随后就是孙飞虎率兵围困普救寺, 欲强娶莺莺, 危难之际, 老夫人答应有退兵者以女儿相许。张生当即搬请白马将军解围。贼兵退后, 老夫人悔婚。因为红娘是奉老夫人的命令去请张生赴宴, 不知道老夫人已经过河拆桥,决定悔婚。所以一出场, 兴致勃勃地唱起轻快的南梆子:    一封书倒作了婚姻媒证,    老夫人有严命去请张生。    日初出春薄寒绿窗人静,    待红娘在门外咳嗽一声。  因为红娘是为小姐的婚事成功而庆幸的, 心情是轻松愉快的, 所以这段唱腔要唱得非常俏丽欢快, 还要配合着轻盈的舞姿, 而不能像《霸王别姬》中虞姬唱的南梆子那样凄婉缠绵。起唱前, 要双分手, (高兴得翩翩起舞吗)再对绕手, 赶在小锣一击时用右手一指左手的请柬, 有个小亮相。动作的目的就是要突出请柬,把请柬当作喜讯,当作联姻的象征。唱"一封书"时, 先用左手在下面托, 右手在上面抚的方式将请柬立于右肩的上面一点的地方, 向观众示意请柬的重要。然后向左前上方抛出左袖, 顺势走到左边再绕回来, 唱 "有严命去请张生"时,眼看请柬, 再用右手戳指, 随之把请柬在左侧立住, 然后用右手心朝上指右前方 (潜台词就是"这个请柬就是给他的。"他,就是张生)这个指法也是荀派特有的手法, 也是与传统的程式手法截然不同的,但是这并非破坏程式,而是对程式的灵活运用和发展)。最后"生"字的小腔, 眼神要随着顿音相配合, 最后一个顿音时有一小纵肩, 用眼睛向观众有一个小交流。表示自己看到小姐即将成亲, 红娘心里很得意的样子。接着右抛袖, 然后斜走到下场门右转回来, 再唱第三、四两句: " 日初出(双手绕指右前方至右台角, 抖左袖又至上场门左转回来) 唱"春薄寒(双手高低举)绿窗人静(双手绕左前方),待红娘(右托)在门外(背身立腰、右、左、右三摆腰肢, 像风摆柳一样再右转回来)咳嗽一声。"(右食指立起一指, 顿一下, 唱腔完后立即左转上绕手,反弹门-小锣"呔")意思是敲门。唱这段唱腔, 不能站住不动傻唱, 也不能随便乱跑, 应该是左绕,右绕,再左绕, 走出一个三角形。  张生开门接红娘进门,对话。当张生说:"老夫人命你前来接我,少时与小姐拜堂成亲你道是与不是啊?"红娘听了一愣, 向外看一眼观众,再看一眼张生, 再看观众, 愣住, 忍不住"扑哧"偷偷一乐, 这时的潜台词就是: 我没有告诉他自己就要拜堂成亲, 他怎么如此自信哪, 问一下观众, 再看一下张生, 心想,你可真着急呀。慢慢把眼神转向观众, 心问观众"他怎么真沉不住气呀?"等观众会意后, 自己就憋不住"扑哧"一笑。然后双背抖袖, 起"凤点头:呔呔呔令呔-令呔",一般来说,这一笑, 就会引得哄堂大笑, 全场的掌声。可是这一笑的时间非常关键, 早一秒,晚一秒,都没有效果。接着往右转身回来顶着最后一声小锣启唱流水板: (这种唱法不用胡琴过门,与胡琴同步启唱)   我红娘将说是一声请,   他就想今日做新人。   夫人命亚赛过将军令,   又好比君命诏不俟驾而行。   我从来是心硬,   今日里一见也留情。  这种不用胡琴过门启唱的方式, 多用于快板或流水板, 都是通过 "望家乡", "扎扎呔"或"仓切仓仓"的锣经做好尺寸,直接启唱, 显得非常紧凑。唱腔的调门与前面南梆子的调门是一样的, 这就要求演员必须有良好的耳音, 记准前面的调门。唱完这段后, 红娘当即带路前行,并招手让张生快走。不过荀派的招手不是手心朝外, 恰恰是手心朝里, 显出一股顽皮劲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