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是全国最大的古玩市场吗(潘家园古玩市场前世今生)
潘家园,原名潘家窑。早年这里烧过琉璃,土质太松,烧不出好品相,后来改烧砖。当年护城河东到处都是砖窑,直到一个姓潘的山东人,把这个野村烧出了名。最多的时候,潘家窑雇着200-300名工人,把周围的砖窑全踩到了脚底下。
25年前,李辉骑着自行车经过这里时,这里是一块废弃的菜地,25年后,李辉因质疑文怀沙的国学大师资格,家喻户晓。
“那时,我和李辉一样,也骑着自行车来这儿的。”在贾俊学的记忆中,潘家园当时是一个很大的土堆,把自己的自行车一支,利用它的后车架,贾俊学成了潘家园最早的100户游商之一。
从那时起,潘家园前后掀起了三次财富高潮,穿梭在来来往往的人流中,有马未都、阎会增、谢旗璋、谢永、臧伟强……如今,出入潘家园的,五分之一是“老外”,墙围上了,商户也变成了4000多家,作为全国最大的古玩市场,一块嘎巴地儿也能堂堂正正月租个几万块。想当年潘家园的摊儿,只是塑料布往地上一铺,范曾的一幅画才卖100元,“那时坚持下来的人,能不发吗?”贾俊学见过太多一夜暴富的人,当然,更多的是商海沉浮的芸芸众生。不要说最初的100家了,1992年潘家园正式撂地儿的500家,如今还活着的,也不到50家了。
在潘家园熙熙攘攘的园外,2000年开始,古玩城开始扎堆,人们可以一边吃冷饮,一边看古玩了,可这么多年,“哪家古玩城也没弄个马未都出来”。
贾俊学叹口气,其中意思很分明:古玩城开得再好,是生意,只有潘家园,才是奇迹。
在第一次财富高潮时来淘宝的,一个是买旧家具的赚了钱,其中就有马未都,还有就是收旧邮票的,当时谁也不知道,北京的邮市就要开了,这些花纸一转手就是几十倍。
潘家园是鬼市,在清末民初即如此。
鬼市又叫夜市、晓市。这种市场都是三更半夜开市,天亮收摊,北京过去有好几处著名的鬼市,比如崇文门外“东晓市”、宣武门外“夜市”和德胜门外的“晓市”等。当时照明条件有限,买卖双方谁也看不清谁,此外不吆喝,不亮字号,天明就散,行为近似于鬼,故称鬼市。
早年间破落的大户子弟出卖祖传字画珍宝之类,要顾及面子,不能公开销售,所以就选择鬼市,以后小偷也常到鬼市销赃,还有一些来路不正的东西,出现在鬼市上。这样,鬼市成了人们撞大运的所在,说不准能花很少的钱,买到很贵重的东西。
当时潘家园地处城外,鬼市操作尤为大胆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鬼市完全被取缔。
当年的潘家园,是一个乱岗子,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迁入,潘家园开始起了大楼。1985年,这里的鬼市逐步恢复。
那时中国城市改革的起步阶段,北京城的自由市场基本处于半地下阶段。沙滩、广渠门、荷花市场、潘家园都出现了群众自发形成的野市儿,没人知道这种野市儿归谁管。在贾俊学的记忆中,“那时连城管都没有,叫联防队员,就是街道的戴个红箍,一个警察带10个,稍微维持一下秩序。”
贾俊学是最早来潘家园的一批人,那时他高中毕业几年,找不到工作,像很多同学那样,成了“待业青年”,他就骑着自行车来到了潘家园,那时只有100个摊位,其中北京人不过20来人,其余的人都来自天津、唐山、石家庄。
初期的100个摊围绕着潘家园大土堆摆摊,那时多是卖自行车座、自行车车把、自行车加速轴、缝纫机头、旧家具等,也有少量的古书古字画。贾俊学卖的是《大众电影》等旧杂志。
街道有时也来抄,但那时联防也没人拿东西,嫌是旧货,不值钱,就是把他们轰走了事,接触多了,贾俊学自称父亲是玻璃厂的,或者是北汽的,说起来大家成了街坊,谁也不好意思赶了。旧的《大众电影》有电影故事连载,看过上集的人找不到下集,憋得难受,所以贾俊学的买卖,也算是“为人民服务”,况且,当时《大众电影》定价3-4角,贾俊学的旧杂志只卖1角钱,也说不上是“投机倒把”。“那时,这样的笑话多了去了,都是从邻居家翻出一些小人书什么的,拿到潘家园去卖,一本卖个几毛钱,现在,最少价格翻了500倍,那时谁知道啊?”贾俊学没把握住潘家园第一批财富高潮,当时淘宝的,一个是买旧家具的赚了钱,其中就有马未都,还有就是收旧邮票的,当时谁也不知道,北京的邮市就要开了,这些花纸一转手就是几十倍。
1985年的潘家园,还保持着鬼市的风格,每天凌晨4点开市,卖到下午1-2点结束,早市都是靠手电来照明,那个费电池,也麻烦,抠门点的就用废纸生火堆,几次差点出了火灾。为何这么早开市?因为当时从河北、天津到北京的长途车在潘家园有一站,大概是凌晨2点到,那些河北、天津的摊贩到了后,直接到潘家园卖货,这样就不用住店,省一天店钱。
为什么潘家园会火?因为它离劲松近,当时北京住宿不好找,劲松的旅馆一晚上才10元钱,对于天津、河北的商人来说,潘家园是最方便的地方。
1992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园来淘宝,此后,逛潘家园和“爬长城”一样,成了北京影响力的名片。
1992年,对于潘家园是一个值得记忆的里程碑。
许多资料称这一年潘家园古玩市场正式出现,其实,潘家园此前已有了六七年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渐渐以古玩为中心。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里才真正名声远播。
一是伴随着北京旧城改造,老北京纷纷离开了祖居,家里的旧货、旧家具、旧建筑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园,这里的古玩市场的味道越来越浓。
二是潘家园离使馆区近,老外们突然发现,这里原来也能淘宝,先有秀水街,后有潘家园,朝阳区这两块初期不起眼的野市儿,成了老外眼中最有北京味道的所在。
1992年的时候,潘家园已经有500多个摊位了,开始搭起了简易大棚,其中只有100家左右正式进入,告别了游击队的生涯,“这100家后来都发了大财了,当时他们的眼光确实独到。”贾俊学也没抓住第二次财富浪潮的机会。
100家棚户之外,剩下的摊就是在地上铺一块塑料布,每个摊位大概有5平方米那么大,这在当时看来,堪称壮观了。从1987年开始,潘家园已经在收摊位费,视摊位位置和大小,每人收1-5元的管理费,没有发票,只有一张存根,上面盖的是街道办的公章。
1992年,潘家园的摊位收据上,已经是“潘家园市场管理部”了,再以后,成了“潘家园国际有限公司”。
第二次财富浪潮,是以炒作名人字画为开始的。当时范曾的一幅画才100元,还是真迹。那时绘画还没有完全市场化,范曾的朋友管他要画,范也不拒绝,这些画很多流向了潘家园。
1992年,法国前总统希拉克的夫人到潘家园来淘宝,这下引起了媒体和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潘家园的卫生、治安、交通等一下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世妇会在北京怀柔召开,许多代表顺便来潘家园淘宝,逛潘家园和“爬长城”一样,成了北京影响力的名片。
在贾俊学印象中,也就在此前后,潘家园的假货开始变多了。
一是摊商的成分杂了,原本以京津唐人为主,此时河南、安徽、山东等各地古玩商纷纷涌入潘家园,在丰富市场的同时,也对原来的管理形成了冲击。
二是,潘家园名声在外,媒体连篇累牍报道,一些顾客滋生了侥幸心理,总想到潘家园找到又便宜又好的宝贝,这是假货生长的土壤。
当时潘家园市场有个办公室,专门处理顾客投诉购买到假货的事件,但很多投诉让管理人员都感到哭笑不得,一些顾客花10元买到傅抱石的“真迹”,抱怨上当了,管理员只好说:“这种事,我们也没法处理,你自己想想,10元钱可能买到真的吗?”
绝大多数投诉是没有结果的,因为市场管理员也搞不太清真假。
造假高峰在1996年左右,潘家园遍地假启功的书法作品,甚至出现了“十启九假”的说法,启功先生对此非常乐观,开玩笑说:“这些人写得比我还好呢,还是给他们留个饭碗吧。”连贾俊学这样的老江湖,也在这一年上了当。
在贾俊学记忆中,当年故宫的专家都被这些造假的贩子给骗了,他们做出来的假官窑瓷器和假青铜器,愚弄了很多人。“直到今天,潘家园也还有很多假货,但那些做假货的,绝大多数在市场竞争中倒了下去,剩下的大家彼此都知根知底,信誉不好的商家,大家都知道是谁,只有新逛潘家园的顾客,偶尔才会上当。”贾俊学说。
名人书信带动了新一轮的作伪潮。相比之下,名人书信比名画好仿,因为旧纸比较好找,且名人在写书信时相对放松,非严格的艺术创作,给仿造带来便利。
2000年,一位记者意外地在潘家园看到了巴金先生的手稿。
巴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名家,他的手稿怎么会遗落潘家园呢?他迅速联系巴老家人亲友等,各方均表示没有手稿散失的情况。这一事件轰动一时,谁也不明白,这些手稿是怎么流向民间的。
很快,人们在潘家园看到了周作人、郭沫若等诸多大家的手稿。
原来,这一年恰好赶上原军事艺术出版社(今华夏出版社)、外文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等老牌出版社大搬家,这些出版社都保留了一大批名人手稿,但随着老编辑退休,年轻编辑对这些故纸价值了解有限,许多就按废纸处理掉了。
由此掀起了潘家园第三次财富高潮,其中最传奇的人物是赵庆伟,被人称为“赵大秤”,因为他是用大秤从出版社中,按斤买来的这些珍贵手稿。
2000年流出的手稿中,有胡适、周作人、李大钊、康有为、梁启超等多位名人的信札。为什么它们会流向民间?因为很多名人在写信时喜欢使用笔名和代号,比如康有为在和张勋通信商量恢复帝制的时候,怕行事不秘,两人在信中均不称呼对方名字,也不落款。如果不了解足够的历史知识,是根本看不懂的。黑龙江大学的臧伟强副教授是这次财富浪潮中的佼佼者,他先后收藏了多份名人书信,其中一些如今已经价值上百万元。今年五四期间,臧教授在北大红楼举办了相关收藏展,在展出的最后一天,国家文物局专门找到他,要求复制其中100种展品,可见这些藏品之珍贵。
丁聪先生去世后,三联书店举办了一个丁聪先生的展览,贾俊学专程去参观了一次,结果大失所望,其中没有多少是真品,只是靠一些复印件和照片在对付,“如果在潘家园办这么一次展览,至少比这个丰富几倍。”丁聪先生在三联工作了一生,但三联却拿不出来丁先生更多的原作。
名人书信也带动了新一轮的作伪潮。相比之下,名人书信比名画好仿,因为旧纸比较好找,且名人在写书信时相对放松,给仿造带来便利。
比如多页的名人书信中,真伪掺杂,这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此外,有的作伪者对名人了解很深,通过查年谱和书信集等方式,比照原作品作伪,这些原作品有的已被有关机构收藏,所以市场上谁都没见过,查起来于史有据,往往令人上当。比如周作人先生的信札,很多落款用“知堂”。这个落款很少用,专家会觉得不大可能是仿造的,其实仿造者早就查过相关资料了,故意设计了一个陷阱。
2003年,非典爆发,但到2004年,北京各大拍卖行生意异常火爆,去年金融危机,令许多行业至今苦不堪言,但潘家园的生意反而日渐红火。
“越是重大的灾难与危机,人们对生命的价值都会重估,就会让人们重新去认识古玩的价值。”在贾俊学看来,只要人类对自身价值仍有探求的兴趣,潘家园的生意就会一天天兴旺下去。
古玩城是生意,潘家园是奇迹。
2000年起,潘家园周围的古玩城一家家开了起来。
从经营时间来说,潘家园就是周六、周日两天,而古玩城每天都开业;从购物环境来说,潘家园里找瓶矿泉水都不方便,而古玩城有专门的冷饮厅,人们喝着汽水就把古玩看了;从购物体验来说,潘家园全靠用户自己去发现,去淘,而古玩城有专门的导购小姐……
虽然古玩城的生意都维持了下来,但谁也没能真正替代潘家园。在人性的深处,人们还是相信要靠自己的眼睛和学识,从纷繁的幻象中,找出真正的宝贝。
2003年,一名山西老乡带着一些旧文档找到六必居,但当时负责人并没重视,听说要几千元钱,没有理睬。这名山西老乡只好在潘家园摆了个摊,一名老教授看了他的资料,当时就说:“你这些材料应该卖给六必居才是啊,这都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就这样,老教授收了七八十份材料,利用这些资料,老教授写了几篇文章,2004年,六必居用15万元购回了这些资料。
这就是潘家园,除了那些在财富浪潮中的弄潮儿外,对于普通人来说,也充满了机会。
25年了,来潘家园摆摊,卖个差不多,贾俊学就要到各摊去看看,再买点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些年,从曾经的待业青年,他混成了老贾,成了老照片收藏家、中国话剧史资料收藏家、曹禺先生资料收藏家……
“从没给街道找过麻烦,我这,也就行了。”望着那片曾经的菜地,贾俊学种进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也从中收获了人生中大部分的经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