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

封面新闻记者 柴枫桔 图片由四川省水利厅提供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水文化是悠久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推进水文化建设,将推动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更上一层楼。

11月26日下午,院士、学者、专家在著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都江堰所在地都江堰市共聚一堂,研究讨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封面新闻记者发现,方案中多次提到挖掘丰厚文化底蕴,擦亮“双遗”品牌等关于蜀水文化建设的内容。

为什么说都江堰适合打造蜀水文化?从哪些角度挖掘水文化?依托水文化,产业将如何发展?11月26日,封面新闻记者分别采访了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以下简称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和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可可,试图从他们的口中得到答案。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1)

古堰开水

世界没有第二个都江堰

蜀水文化和都江堰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都江堰,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直接和整个成都平原乃至川蜀地区的历史发展紧密的结合在一起的。川蜀地区如果没有都江堰,它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所以川蜀地区的文化一定是基于水而形成的文化。”为什么都江堰适合打造蜀水文化,李可可教授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在她看来,文化包括的内容非常宽泛,其中的制度、技术等,属于知识性的内容,人们学习起来会有不同水平的障碍,一代代的传承发展中,积淀形成的文化,让人类社会发展成果得以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中留存生存下来,所以要说文化,一定是和历史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2)

竹笼

回顾历史,蜀地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公元前256年,时任秦蜀郡郡守的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以后,从根本上改变了蜀地的面貌,将原来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变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源源不断的粮食物资极大支持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伟业。

自都江堰修建以来,基本实现了水分"四六",既保证了灌区用水需要,又防止灾害发生,展示了古代水利规划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思想,被称为生态水利工程典范,被国外环境和水利专家誉为"亲自然和水利工程"。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3)

1952年4月1日 都江堰开水典礼摄

除了灌溉、防洪、水运通道的功能外,都江堰还衍生了多种文化现象,是中国乃至世界"活的水利博物馆"。在长期运行和维护管理中,总结出的"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和"安流顺轨"等治水经验,世代相传,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完善,为水利科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新世纪的到来,随着紫坪铺水利枢纽建设,人民渠、东风渠两大“高速水道”基本形成,北、中、南三大扩灌区陆续建成,高标准的骨干工程水网的建设。2000余年后的今天,都江堰灌区已成为横跨岷、沱、涪三江流域,灌溉面积达到1130万亩,造福成都、德阳、绵阳、遂宁、资阳、乐山、眉山7市40县(市、区)的特大型灌区。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4)

传统文化 现代水利

在丰富的历史中挖掘具有蜀水文化潜力的内容

都江堰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工程,它能够持续两千年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背后是有效的管理维护制度。这,就是每年的“岁修”。据了解,岁修是李冰时期确立的制度,在每年的维修中形成“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格言,即飞沙堰一段、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深淘清淤的位置标准则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卧铁”。

岁修自然需要断绝水源,滔滔江水如何断流?智慧的古人想到了用杩槎的手法来断流。杩槎由6根长9米、直径40多厘米的圆木绑扎而成,制作中没有用一颗铁钉,绑扎工具仅是工匠编织的竹绳。杩槎的技艺也叫“古法截流”,是都江堰独具特色的四大传统水工技术之一。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5)

杩槎

在断流过程中,工人用竹筐作为工具运送泥石筑拦水坝。拦水坝的主干由多座杩槎构成,辅以黄泥和填充了卵石的竹笼。截流时,杩槎与木梁、竹席相连成排置于水中,上面用装满卵石的竹筐压重固定。

“杩槎这种古老的截流方式可就地取材,使用灵活,功效颇高,而费用仅为现代化抛石围堰截流的三分之一,并且相当环保。”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作为打造蜀水文化的一个方面,四大传统河工技术,包括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正在重新被重视起来。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6)

岁修鱼嘴

不只是四大传统河工技术,都江堰还拥有丰富的古蜀水利遗迹、具有广泛共识的李冰精神、丰富的治水文化和丰富多样的风土民俗,这些蜀水文化资源正是都江堰2000多年来历史的延伸所得出来的产物。

“其实要说蜀水文化,不仅仅是那些物化的内容,更不是说我们要去做一些文化表演或者景点,我们更应该通过历史去看到更深层次的东西。”李可可教授向记者介绍道,数千年积累下来的水的管理制度文化同样值得现在去学习,“现在不论是中国的,还是世界的,只要是大型的灌区,运营起来就非常难,基本上都是要靠国家来补贴。但在中国古代,所有的灌区都是自主运营的,而且运营成本都不高,而且老百姓会很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工程,这就是属于管理制度的文化的传承,如果我们能多去挖掘一些传统的好的做法,结合现代水利发展,我相信,我们的水利发展、水文化发展会越来越好。”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7)

2018年8月,都江堰被第69届国际灌排执行委员会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8)

2000年12月2日,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蜀水文化 特色旅游

擦亮双遗招牌 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

在11月26日下午,院士、学者、专家共聚一堂,研究讨论《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灌区榜样三年行动方案》,记者发现,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蜀水文化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都江堰遗产资源,擦亮“双遗”金字招牌;精选灌区内文化底蕴深厚的水工程和水建筑,深挖都江堰文化内涵,开展展示一流形象、体现重大影响、彰显厚重底蕴的论坛、研讨、节庆、传统水文化传承等系列文化活动;促进水工程、水生态、水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打造新时代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样板。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9)

“首先我们要擦亮“双遗”金字招牌。”都发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三年,都发中心将以打造生态工程典范为目标,应用四大传统河工技术(竹笼、杩槎、羊圈、干砌卵石)保护三大工程,实现永续利用。同时,与灌区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加强古水利工程遗址、碑刻等工程和非物质文化世界“双遗”挖掘和保护工作,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重大工程和文明标志。

除此以外,都发中心将继续打造蜀水文化高地,多方位、多形式宣传展示李冰精神,发挥世界“双遗”、水情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江堰特有的品牌效应,开展文化工程建设,举办系列文化活动。

都江堰建设理念(打造水旅融合国际名片)(10)

伏龙观

依托蜀水文化,都发中心对产业也有了自身的规划,要因地制宜与地方政府共建水旅融合品牌项目,争当繁荣兴盛巴蜀文化的“头雁”。同时,都发中心将规划都江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以都江堰渠首为核心,深入挖掘展示都江堰实地、实物、实景的千年“活文物”资源,规划世界级的都江堰国家文化遗产公园,作为中国文化的“金色名片”。

“看到这个三年行动方案关于水文化的内容,先是感觉到比较吃惊的,我认为这些工作是真的值得肯定的,沿着这条思路往下走,一点一点的突破,然后打造出一个具有四川特色、都江堰特色的蜀水文化群。”李可可教授表示,目前在中国传统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她个人感觉亟需进一步加强,都发中心提出的打造水旅融合的国际名片让她觉得看到了一丝新的亮色,通过水文化旅游的打造,让更多的人关注到水文化、传统文化,但同时她也建议,要打造特色水旅融合产业,需要找到属于四川、属于都江堰的特色内容,打造独一的文旅景点,引领四川蜀水文化建设提档升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