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象奇幻之旅(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

宝应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古城,深厚的人文底蕴为人熟知,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来审视这座城市,又有多少人了解呢?

据传:“20万年前,那时气候跟现在完全不一样,还是亚热带干旱性的草原气候,跟今天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草原的地貌气候条件非常相似,气温要比现在高,雨量比现在充沛,非常适合于象群的生活。那时的宝应地区草木繁盛,到处是森林,郁郁葱葱。宝应南边有淮河象,它们长得很温顺,吃的是树叶、树枝和嫩的树干与树根,过着群居的生活。虽然淮河象的敌人很多,老虎、狼、豹子在周围活动,但它们很团结,遇到攻击,公象会用门牙毫不留情地刺穿敌人的肚子,淮河象是当之无愧的‘霸主’。10万年以后,原本温暖的气候,突然变得奇冷无比,由于淮河象身上没有长毛,不能抵御寒冷,最后可能被活活冻死。淮河象是大块头,也是‘大胃王’,没有大量的食物喂不饱,在淮河象存在的后期,原始森林、河流渐渐没了,逐渐被干寒的草原替代,而长江也开始形成,阻断了南北的通路,给它们迁徙、觅食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它们也许被饿死了。”

亚洲象奇幻之旅(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1)

后来又传说:“ 淮河象其实并没有灭绝,它们有的向南迁徙,成为现代亚洲象和非洲象的祖先,而留下来的淮河象则渐渐适应了后来的寒冷天气,身上渐渐长满长长的毛,进化成面貌体态怪异的巨兽,就是猛犸象,它们一身又厚又长的毛随风摇曳,可以轻松抵御极寒的气候,就像一座座小房一样庞大,是那时的霸主。当时还有披毛犀、原始牛、鬣狗、普氏野马、熊等等,构成了淮河地域独特的动物种群,专家将其称之‘第四纪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几万年过去了,冰川融化,淮河一带进入间冰期,气候又变得温暖湿润。这些巨兽开始向北方迁徙,一直到四千年前还在西伯利亚一带活动。”

古菱齿象化石还曾在南京、泗洪等地发现过,包括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都出现过,由于在淮河流域发现较多,因而被命名为淮河象。

猛犸象的门牙都是向上弯曲的,看上去很凶悍,但淮河象的门牙却是向内弯的。而且淮河象的牙齿长得很奇特,臼齿上有花纹,仔细辨认,这些花纹都是菱形的,一个个的菱形花纹,与生俱来,很美观。

大象的进化史:始祖象,恐象、古乳齿象(铲齿象)、剑齿象、古菱齿象、猛犸象、现生象(亚洲象和非洲象),在地球上只剩亚洲象和非洲象还生存着,它们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丛林中,但是,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对野生动物资源贪婪的掠夺,使亚洲象和非洲象正在遭受着灭顶之灾,但愿人类能够保护好仅有的人类伙伴。

亚洲象奇幻之旅(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2)

2003年9月在宝应夏集镇境内出土一根象牙,这根象牙长420厘米,最大直径22.2厘米,浅白色,月牙状弯曲,表面平滑,为国内出土同类化石之最,堪称“中华第一牙”。现存在宝应博物馆一楼大厅。这根象牙是一个古菱齿象牙化石,古菱齿象比猛犸象要大20万岁,体型比猛犸象还要大,是当时地球上显赫一时的“大象家族”。古象化石的发现,证明宝应所在的淮河区域曾经是大象的家园,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

1995年冬,位于宝应县城东南约40公里的芦汜河,广洋湖镇肖家村境内振兴河工地上,民工们发现大量“龙骨”之类的东西跟泥土混于一起,越挖越多。后经文物工作者清理,除找到古动物的身、腿、脊椎、臼齿等部位的一些化石外,还发现一具较为完整的长牙,该象牙实际总长3.7米,牙根部直径22.2厘米。象牙中空,牙尖部有开裂。经专家鉴定,这是一具猛犸象化石。

宝应出土的猛犸象化石,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南部的一具猛犸象化石,证明了猛犸象确实在宝应地区生活过。在猛犸象动物群中,还有一种更优秀的灵长类动物活动于其中,他们就是下草湾人。他们与猛犸象同期进化,开始还能与其和平相处,但当进化到新人阶段时,人类学会了使用火攻和集体协同作战去捕杀成群的动物或大型动物,猛犸象就成了主要的狩猎对象。猛犸象在宝应地区完全灭绝,下草湾人肆意捕杀或许扮演了重要角色。下草湾人将主宰这里的一切,也将创造出更为发达的人类文明!

下草湾位于泗洪县双沟镇东南八公里处,南临淮河,北滨洪泽湖,是河湖间的岗岭地带,海拔44.4米。由于滨湖湾,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故称“下草湾”。

亚洲象奇幻之旅(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3)

1954年治理淮河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来到下草湾水利工地考察古生物时,发现巨河狸及其他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对古脊椎动物进行科学测定和研究的同时,对含动物化石的土层也进行研究,认为下草湾土层的地质结构为湖相沉积区,其岩性特征为灰绿色与紫红、褐色泥浆,并普遍含有高岭土矿物,因此,下草湾地层被称为“下草湾高岭土地层”。这一地层是地质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层,故地质学家们把同类地层统一命名为“下草湾系”,并载入了《中国地质学》。

杨钟健教授在考察巨河狸和其他古脊椎动物时,于淮洪新河东岸,采集到一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化石长15.27厘米,为股骨的上半段,小转子基部以上已经完全缺损。从形态上看,有股骨结存在。骨表面布满长尾纤孔,确定为人类的股骨。从其石化的程度计算,以及从海绵骨质的空隙中填土来判断,确定为相当早人类化石。后又对这段股骨进行含氟成分的定量分析,经测定,含氟量为0.3%,而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人股骨的含量为0.15%,下草湾系土层中发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为2.28%,说明这段骨化石的年代较现代人早,比巨河狸晚。

后这段股骨化石又经著名古生物学家吴汝康、贾兰坡两位教授研究,他们认为这段股骨侧面直平,同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于现代人股骨的向前弯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而与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远比北京猿人小。据此,专家们确定:这段股骨为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定名为“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

亚洲象奇幻之旅(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4)

1981年春,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下草湾东南一公里的火石岭发现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这对下草湾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下草湾人”也称“泗洪新人”。所谓“新人”的分类,是根据我国旧石器时代的地质年代来划分的,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和工具,已经从早更新世一直排到晚更新世,基本上有了一个人类发展的轮廓和顺序。根据已有材料,考古学中把我国的旧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称为“猿人”。

草湾人的起源,据参加2002年年初野外考察的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徐钦琦、计宏祥实地考察和研究,结合50年代我国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吴汝康等人的研究,专家们大胆地推测:下草湾人是北京猿人的后裔,是现代中国的祖先之一。

在南京博物院文物展览第一厅--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位置,陈列着一段化石,下面贴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标签。表明江苏地区人类古老的历史。

亚洲象奇幻之旅(也许这里就是亚洲象的故乡)(5)

“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更新世晚期的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无可非议,下草湾是迄今为止江苏人类乃至中国人类老祖宗的发源地之一。

【此文部分资料来源闻理书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