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每次都考不好怎么办(孩子为什么总是考不好)
小学生的母亲:金山老师,我有一个八岁的儿子,现在上二年级,在班里六十多个学生中总是排到三十多名。平时感觉他没什么不懂的地方,以为学得还可以,可就总是考不好。平时他很少玩电脑游戏,就是喜欢看电视。因为平时做作业太慢了,总是要磨叽到很晚,所以我已经禁止他周一到周四看电视了,周末和放假的时候才允许他看。
我就不明白,学习资料也不缺,我还每学期都给他买辅导书,但就是提高不了实际的成绩。曾经,我严管过一段时间,让他每天都做一套试卷。但是他根本学不进去,试卷也写得乱七八糟,气得我总是忍不住打骂他。可是这样做却没有任何作用似的,到最后他甚至装病、装困,趴在卷子上耗时间。这样下去,他以后是不是会越来越厌学啊?还能指望他有考好的那一天吗?
金山视角:关于“考不好”这个说法,我已经厌烦很久了。考得好与不好,并不在于某一次考试本身。考卷上的成绩只是一个结果的体现,是对孩子一段时间以来学习效果的检验。虽然不能说就是百分百的准确,但也不可能完全否认这个分数在某种程度上的权威性,否则世界取材标准早就变了。我们必须承认,无论是哪个发达国家招考,无论怎么看重情商和素质,文化成绩是不可能被忽略掉的。
而这个“考不好”的说法,就是在潜移默化地教孩子学会投机。让彼此都相信,实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呈现出来的结果没有想象中好罢了。这三个字就等于:“孩子都会,只是没考好,其实并没有差在哪里,也用不着做必要的改变。”
无论是做作业慢,还是试卷上丢分,都是因为基础知识不扎实,加上没有养成认真的好习惯。作业总是不能一气呵成地完成,绝大部分原因是对具体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这没什么奇怪的,相信许多老师也会这样评价学生。但奇怪的是,这样的指点从来不能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长以为给他(她)讲的时候,他(她)总是一下子就明白了。那些单独的知识点也问过了,似乎也没有什么不会的。事实上,他(她)能听明白,不代表自己理解得有多深。就像学习中能给别人讲题的人才是真正学透了的,而不管是老师还是尖子生,都是越给别人讲,自己的知识反而越牢固。那些能听懂的学生,并没有在短时间内赶超自己所请教的人。学英语也是一样的,初级阶段也只是能听懂别人在说什么,直到自己能同样地说出来,才登上一个崭新的台阶。
单独熟悉的知识点,需要用在综合的题目中,才能检验扎实程度。例如我们都是从单独的加减乘除开始学起,然后会有一整个单元是混合运算。没有人不会单独的加减乘除,但是放在综合大式子里,就需要注意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还要知道括号优先计算,更要小心符号的看错、混淆……
关于习惯的培养,我已经在《选择》中用了一整章内容介绍,在此不赘述了。
关于“辅导书”,我不认为它是孩子学习的助手。恰恰相反,应该算是孩子进步的巨大障碍。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如果家长能实事求是地回忆一下孩子的学习过程就明白了。辅导书本来是对课堂知识的一种补充、也是很好的概括。有些辅导书更是把知识系统梳理出来,明确地标明哪些是重点,哪些又是应该关注的知识点链接。在预习的时候,有了一本辅导书,就能详细看懂整节人容,相当于一场无声的演讲;在上课的时候,它甚至可以当成一本完整的笔记,因为重点已经被标出来,只需要用笔画一下就可以了;复习的时候更方便,因为辅导书的排版编辑就是分类整理知识的,使得再复杂的内容也能一目了然。但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并不是这样运用工具书的,他们是在上面“找答案”!
辅导书的预习功能,只是帮学生迅速找到可以应付的重点,省去了自己认真思考的过程;它的课上功能则是给开小差的大脑一个很好的保障,因为解题过程已经被列出来了;它的复习功能更是简便了,不需要看课本自己整理,只需要照样子抄一遍就行了。如果家长能坚持坐在教室里一个学期,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观察孩子的学习,就会知道我所描述的全是日常学习的状态和习惯,自然就不难理解“辅导书没有帮助提高成绩”的原因。
关于“题海战术”,大部分老师都是反对的。因为无目标的演练,不会有理想的效果,就算偶尔碰到一两道考试的原题,也起不到决定性作用。反而让众多家长抓狂:“这道题不是做过吗?就在xx套卷子上,怎么又错了?”“这就是一模一样的题呀,那天给你讲了那么多遍,怎么还是不会呢?”
做题时要有训练目的,要明确方向。错题要体现错题的价值,不只是抄写在本子上了事。还要进行题型归类,同类型练习。这也是在《选择》上论述过的了。尤其是在基础知识不牢固的情况下,盲目做大量的题,只能是重复孩子的简单错误,加深他的挫败感,甚至导致了更严重的厌学情绪。
如果你是“没有耐心的父母”,那么请你还是少掺和学习的事情为妙,因为消极的情绪只会激发更多的负能量。
所有的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胜过一个好老师,但是妈妈们又放不下自己高高在上的长辈角色,总觉得理所当然地要教训孩子一下。教育学是一门学科,是众多求知者要理论与实践并重学习四年、七年,甚至更久的学问。成书于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前三世纪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但是作为独立的科学,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的。这个词的起源,是指照看、管理和教育儿童的方法。又历经无数大教育家的论述,最终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那么,作为一个普通的母亲,凭什么就认为自己可以用一腔热血代替一个好老师?因此,如果在陪学的过程中,家长总是以暴躁收场,必然会让孩子由消极抵抗发展到恶语相向。
家长只需要做好自己该做的部分就可以了,孩子应该付出的努力就让他(她)自己去承担。将辅导的次数降低一半,督促孩子自己完成的耐心延长一倍,就能收到自己想要的效果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