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硅碳负极 从光伏到基础材料创新
文|郑灿城编辑|彭孝秋,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新三板硅碳负极 从光伏到基础材料创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新三板硅碳负极 从光伏到基础材料创新
文|郑灿城
编辑|彭孝秋
最近两年,材料创新公司受到的资本关注越来越多,也吸引了更多人才涌入。
比如现在常见的医疗防护服,就包含了比较高的材料创新技术。为便于活动,防护服需要很轻,但又不能轻易被撕裂;需要隔绝外界病菌,但又要保证能进行一定的气体交换。但直到疫情爆发之初,国内符合医疗认证的防护服一直被国外一家500强企业垄断。
「青昀新材」的尝试,或能打破对方对相关技术长达50余年的垄断。即通常认为材料的强度往往和重量相关,强度越高,物体的重量通常也越高。如果从微观结构上看,强度越高的材料,孔隙通常越小,隔绝水分子的同时,也会把气体拒之材料外。
「青昀新材」是36氪持续关注的公司。 今年6月,「青昀新材」新材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高瓴创投、东方雨虹、中金资本旗下基金、中信环境产业基金和绿动资本。彼时其主要产品鲲纶还在中试阶段,尚未完成规模化量产。
今年8月,「青昀新材」第一条大规模产线正式投产,实现了较中试产线10倍以上的跨越。这意味着「青昀新材」的鲲纶生产技术已经走向成熟。
事实上,在创立「青昀新材」之前,创始人陈博屹还经营着一家光伏企业,至今已在筹备IPO上市;值得注意的是,两家公司业务并无交集。那么,陈博屹为什么选择创立青昀新材?为什么要从当下大热的光伏行业转到新材料?这当中有哪些思考?36氪和「青昀新材」创始人陈博屹聊了聊。
以下为采访实录(经编辑):
极致寓于平衡之中
36氪: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选择从热门的光伏赛道切到青昀新材,肯定思考了非常多。那就先详细介绍下鲲纶这个新产品,举例说明究竟好在哪里?
陈博屹:鲲纶Hypak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材料,它的外观介于纸、无纺布和薄膜的形态之间,有极高的外观辨识度,一眼就可以看出它的与众不同。更独到之处,体现在他的性能上,它兼具两组相矛盾的特性于一身,防水又透气,质轻却强韧。这两组矛盾的特质能让鲲纶Hypak应用在60种以上的行业领域,并带来不一样的价值。
比如医疗包装领域,几十年前的三类医疗器械包装材料主要还是医用透析纸。但如果使用了鲲纶材料,一方面可以在阻菌性和透气性能上达到最佳均衡。所有的细菌既不会穿透包装接触到器械,又能够在开封使用之前,经过如环氧乙烷、伽马射线、电子束、蒸汽(受控条件)等进入包装材料内部进行灭菌;
另一方面,材料的力学强度要很高,不容易破裂;同时要实现洁净剥离,在拆包时不能产生任何碎屑或者毛纤,或者是肉眼不可见的更小的颗粒。否则可能会污染到器械本身,因为三类医疗器械都是要植入人体内部和或跟血液接触的。
再比如防护服,它在实现100%的细菌防护屏障同时,还能穿着舒适、透气。是一种完美的防护材料。
36氪:也就是说,青昀新材既有To B也有To C业务。那么C端客户可以从什么地方感知到这款材料?
陈博屹:以现在大家常见的医疗防护服“大白”为例。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我国有医疗许可认证的防护服企业,主要是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2020年疫情之后,因为短时间需求量巨大,产品供不应求,我国对医疗防护服标准进行了修订,让更多的防护服材料和品牌进入到供应体系。新旧两类防护服,从外观上,看似一模一样,但是材料的性能和表现却完全不同。
防护性能和透气舒适性就像是跷跷板的两端。现在绝大多数大白穿的防护服,医护人员反映特别闷热,就是因为防护服材料表面覆膜,闭合了所有孔道。虽然能够做到良好的防护,但完全不透气。人体没办法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导致防护服长期穿着,无比闷热,脱掉后汗流满地。
还有另一种防护服,是反过来的另一个极端,是多层无纺布没有覆膜的材料,穿起来透气舒适,但难以做到完全的防护。
鲲纶材料制成品实现了防护性能和透气性能的高度平衡,既能实现100%的安全防护,又具备穿着舒适性,透气轻便。
此外,鲲纶还用于很多消费品场景。比如户外用品,帐篷、睡袋、背包,以及防雨防水、轻便的运动服鞋等。鲲纶因为具有很强的强度,可以作为基础材质独立使用,外加比纸更轻薄,穿在身上感觉不到重量,同时又透气舒适;帐篷睡袋也是同理,可以防止水分、粉尘、细菌进入到内部,同时又有比较好的透气效果。
除了户外用品,还有我们进入儿童游乐场和医院带在手腕上的腕带,洗漱包,雨伞,环保袋,高档服装和商品的标签,其实在不经意间,它已经渗透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36氪:青昀新材A轮融资的时候鲲纶还在中试阶段,而现在已经实现量产,是否意味着鲲纶只需要专注下游市场应用?
陈博屹:不是的。产品和技术的进步是一个循序渐进、小步快跑、不断迭代的过程。不同应用领域的产品品类扩张,单线产能增长,良品率,连续运转时间,单位成本等等都需要不断的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比如单线产能的增加,会让工程化的复杂度、随机性都会更大幅度的增加,它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增长,而是工艺和技术的一次升级飞跃。
鲲纶材料下游应用涵盖了超过六十个不同的行业,每个行业的应用场景和需求都不同,对“跷跷板”的倾斜角度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因此不是某一款产品打天下,我们需要针对每一个行业去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应用场景,深入挖掘行业特征。
除此以外,鲲纶也不是青昀唯一的产品管线,我们还有其他同样很有意思的创新型材料,目前在实验室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也会进入到中试阶段。
虽然是不同的产品线,但其底层的技术逻辑、人才的知识结构、供应链资源以及下游的客户群体和市场却有共通点。青昀的产品管线现在看起来好像是点,但是若干年之后这些点就会连成面,形成强大的合力。
趋势、人才、文化
36氪:回到个人身上,当时为什么会想到要成立青昀新材?会和之前的个人经历有关吗?
陈博屹:那就要从20多年前说起,我在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读书,那里汇聚了浙大一批梦想创业,改变未来的同学。那时候就埋下了创业火种。
毕业以后第一份工作也是人生中唯一的一份工作,是在一家美国世界500强企业,接触到了一款非常有意思的材料,就类似于青昀今天的鲲纶。这个材料被美国企业技术垄断了长达50余年,我当时恰好负责过这个产品在国内的业务,我就非常好奇,其他国家和公司为什么会做不出来?如果有一天,我们自己能做出来,那一定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事。
2011年初我从这家美国公司辞职,开始创业,先后有三段创业经历:第一段是光伏和半导体材料,恰逢欧美对中国光伏产业执行双反政策,同时欧洲取消光伏补贴,进入平价上网。市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极盛转向快速衰退,我印象中2011年中国有800多家光伏企业,到了2013年,还活着的不到10%。我的初创小公司,也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变化从山顶快速滑落到谷底。创业的第一堂课并不美好。
第二段创业经历是孚尧能源(中伏能源前身)。在尝试了很多其他产业之后,又重新杀回了光伏行业,这次的起点是下游的电站业务。2013年中国的光伏行业发生了一个深刻变革,从金太阳初装补贴政策过度到度电补贴时代,中国的本土光伏产业大幕正式拉开。中伏能源是最早的一家在中国中东部区域开发光伏电站的企业,吃到了最早期的红利。创业之初我和另一个合伙人,投入了110万,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产生了1600万的利润和净现金流入。我们用这1600万继续投入,攻城略地,迅速扩张。中伏能源在接下来的几年持续飞速发展,2022年销售收入将超过50亿,随着光伏电池和组件产能的进一步扩产,2023年销售收入预计会超过100亿元,贡献数亿元净利润。
第三段就是现在的青昀新材,青昀跟中伏恰好是完全相反的状态,青昀经历了相当长的发育阶段,无论从团队的组织,还是技术的积累,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我们相信,厚积就会薄发。
我在浙大,除了在竺院学习,还有一个工科专业,就是化工与材料。外加第一份工作和第一次创业的经历,我对特种材料还是有一种特殊的偏爱。除此以外,青昀的创立更来源于我对未来趋势的判断,突破中国卡脖子的技术和产品,源于国家安全和产业链独立的需求;科技创新,源于为客户创造更高的附加价值。
36氪:现在绿电赛道火热,中伏能源已经足够实现财富自由了,为什么还要花这么大的时间和金钱成立青昀新材?对中国商业洞察有哪些判断?
陈博屹:2020年,国家提出了双碳战略,中国的光伏产业也恰巧在这一年迈入了平价上网时代。随后中国光伏产业开始指数级增长。资本的热情也被点燃,事隔十余年,大量的热钱又一次迅速涌入光伏产业。从具体数字上看,十四五规划期间,平均每年国内光伏电站的新增装机容量预计在70-80GW,几乎等于上一个十三五规划5年的总和。
绿电赛道确实火热,连邻居家70多岁的老奶奶都知道要买光伏股票。当老人家都在追捧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反而冷静下来思考?
今天光伏赛道上的主流玩家,其实已经存在了20年了,20年前跟欧美日的光伏企业同时起步,穿越了三四个周期,才活到现在。而超过95%的光伏企业,都消失了。同时,能源是国家安全的安身立命之本,当冲锋号角吹起的时候,主战兵力是大型国有企业。有限的资源会迅速向大型国有企业和干了20年的千亿市值上市公司聚集,风口是属于这样的企业的。
中伏能源算是搭上了末班车。但是当下大的市场格局已经形成,资源更加集中,想要跻身一线c位,难之又难。
对于创业者和企业家来说,我们更应该着眼于未来。要看下一个20年这片土地会发生什么,思考做什么才能为下一个时代创造价值。
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已经从最初的短缺经济,历经了外贸加工,房地产,互联网这些红利期,来到了供给侧改革和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短缺经济下,只要有胆识,撸起袖子埋头干,就能为社会创造价值,顺便获取财富。
而当下去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关键技术、材料和设备,被欧美日企业长期技术垄断,历经了制裁和断供,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独立发展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半导体,大家通常关注芯片怎么设计,晶圆怎么制成,设备怎么替代,但其中使用的各种辅助材料,绝大多数都还是从欧美日进口。就像最不起眼的设备转接头,是用氟塑料制成的,也是从美国企业进口的。
如果要看下一个20年的浪潮,那这些科技创新、材料突破就是我们关注的领域。青昀新材的鲲纶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产品,如果说十几年前进入光伏产业,是着眼于未来。那么今天的青昀,就是立足于当下,着眼于未来。
36氪:成立青昀新材之前的经历为你留下了哪些沉淀?
陈博屹:成功的经验大多不可复制,但失败的教训往往可以吸取。在摔的那么多跤中,我觉得有三个共通的价值。
第一是趋势。创业者的核心战略是判断未来趋势。而不是看眼前什么是热点和风口,风口这个东西,我认为是追不上的,它就像在站台上跑着追赶火车,只会越落越远。站上风口的方法应该是,提前在站台上准备好,火车来的时候自然而然的上车。
这就要求我们在趋势来临之前做好准备。
第二是人才。企业成长的历程中,一个人的价值是非常有限的。中国民营企业有一个普遍现象。他的短期成功是依赖创始人过去几十年积累的知识、技能和资源,聚集在一起的一次集中释放,企业也确实可以获得短期的成功。但是当集中释放之后的红利和产品的生命周期慢慢消退之后,企业迅速走向下坡路。我认为,一个人赖以成功的核心要素往往会成为其导致日后失败的最大原因。这些特质导致了企业逐渐僵化,失去活力,固步自封。
所以企业的成长,核心是人才的成长。但最优秀的人往往又干不到一起去,创业者或者企业家的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能团结一批又一批最优秀的人,并让他们一起工作。
第三是文化。我以往的创业经历过分关注把某件事做对,把事情用最高的效率完成,达到一个可以测量的结果,并且少犯错误。但是组织规模庞大以后,我们发现很难盯着具体的某件事情去完成,效率反而很低。当企业成长到一定程度,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动作,当想法相异的时候,合力就会得到分散,变得内卷。文化就变得重要。
世界上存在时间最久的组织是文明和宗教信仰,比如中华文明和基督教。文化是连接一群人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的核心技术有可能被窃取,我们的产品可以被复制,我们的团队可以被高薪挖走,我们的客户也可以被低价抢夺。但根植于企业的文化,是永远也无法被抄袭的。就像华为打开门给所有人看,写了那么多书给所有人学,也不可能有人能够复制。文化就是建立共识价值,是企业生生不息的成长奥秘。
36氪:回到青昀新材,青昀内部传递的是怎样一种企业文化?
陈博屹:今天就只谈两点吧。
一个是专注。如今的信息浩瀚如海,获取又很自由便利,大多数人已经不知道该关注些什么,常常耗费大量时间关注些无关紧要的事情。青昀强调以少为多,用减法生活。过滤掉杂乱无用的信息,每个人专注在自己最重要的一两件事情上,深入研究。要有长期的战略定力和耐心,把事情做到极致。专注到极致就会产生创新。可能也类似于日本的工匠精神。
另一个是价值创造。青昀的每个人每天要思考如何在工作中创造更大的价值。我们也学习互联网企业的小步快跑,快速迭代。不追求颠覆式创新,但要求每天做出优化和改善,日复一日的积累,经年累月的复利式增长就会产生质变。这种形式下的创新,是难以被快速复制和模仿的。
(36氪作者陈彦彤对本文亦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