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漫记(漫记三官庙)

樊清周

三官古刹向云天,耸立村西数百年。

雄奇清幽悬圣景,启迪教化静凡间。

闻名遐迩修道地,蜂拥樊家续善缘。

莫道今朝无觅处,心中常驻保平安。

这首《七律.西岗三官庙》,是我于庚子年7月28日约扶沟县的几位诗友,考察拜谒三官庙遗址后所作,既是对三官庙的吟颂,也是我真情实感的记录。

古城漫记(漫记三官庙)(1)

高常忠绘樊清周《西岗三官庙》诗意图(记忆三官庙)

三官庙,原位于我村西约500多米处的黄土岗上。这座土岗南北走向,高约丈余,属伏牛山余脉。我小时候初上一年级时,曾在庙里的学校上过几天小学。今日三官庙虽不存,但年代悠长,故事多多。据年长者口传,清康熙年间,登封嵩山一隐士到我村西,见岗岭雄奇清幽,风水极好,欲建庙宇。我村樊庄及北邵、牛信等村积极相助,在岗岭上建起了三官庙,敬奉天、地、水三官等神灵。后来发展为闻名遐迩的道教圣地。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已历经200多年风霜。最兴盛时曾有殿庑11所,大约形成三个前后院落。在我上小学时,只剩下后面一个四合院。据知情者说,三官庙曾属有土地90亩,其收入用于三官庙的日常开支。这座黄土岗南北长约500多米,东西宽约30多米。位于村庄西500米稍偏南约100米处。庙前有山门,整个庙宇被青松翠柏环绕,蔚为壮观。在庙宇的山门前,有一个透灵碑,从透灵碑上孔向东南方向望去,可以看到三公里处的曹里寺。山门前有数亩小柏树林。在兵匪为患的年代,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伙土匪欲越庙到我村抢劫,当时我村人得知消息,除加强防卫外,还找了很多顶帽子戴在小柏树的树梢上,伪装成岗哨林立之状。这伙土匪模糊中看到队伍庞大,防守严密,被吓破了胆,迅速撤退逃离。这本是我村人智退土匪的一幕,而很多人却说这是恭奉的神仙显灵,驱走了土匪。在庙宇的山门前有一影壁墙,墙上的楹联是,“抱来天上麒麟子,送给人间积善家”。庙宇最后边一所大殿名曰“文昌阁”,大约由20世纪30年代的教书先生邵学勤、张国选发起,我村樊庄、北邵、牛信等村人捐资所建,为两层楼。约40年代初,因和尚(道士)不慎引起火灾,被烧毁后又进行了重建,虽达到了原来的高度,但没有铺设二层楼的楼板。至20世纪50年代末拆除时,后大殿仍挂有“文昌阁”的匾额。我就是在“文昌阁"大殿里上三天小学的。

在岗岭的东侧坡下,有宽约十米,南北长约200米、低于地平面约一米左右的沟川,老百姓称之为岗沟。在岗岭连接沟川的下方,有很多野獾、黄鼠狼等动物的洞穴,这些动物白天藏在洞里,夜深人静时常出来活动。岗沟常年潮湿,没有水时常显示出很多动物活动的脚印。藏在洞里的黄鼠狼还经常在夜间到村里偷鸡,我奶奶就曾给我讲过我太爷夜间起来追黄鼠狼夺鸡直追到岗沟边,回来时已天亮的几个故事。岗沟里还有人扔了一些杂物,其中有的是小孩死后的小铺盖,有的是送死小孩的破旧竹篮子。因此,岗沟里常有阴森森的感觉,小孩玩耍都不敢下到岗沟里去。庙宇下西侧是庄稼地。庙宇下西侧约两米处,庄稼地里曾有一大口土井。我小时候曾见证一头野獾死在里边,据大人讲,是野獾找水喝时误入而淹死的。在庙宇北边东侧约100米处,岗岭下存有很深的洞穴,能够容纳很多人入住,老百姓称之为跑反洞,即土匪来了躲进去避难。

清光绪年间,从北方某村来了一位妇女,带有一个吃奶的小孩,因谋生住在三官庙里。传说她武艺高强无人敢比。我村有个樊老应公精通武艺,听说后很不服气。一天他来到庙里找到那妇女要求比试高低。当时那妇女对老应公不屑一顾,很不情愿同她比试,便抱起小孩喂奶。老应公多次要求,那妇女仍不理他,待给小孩喂饱奶水后,又拿起面盆和面做饭。老应公死缠活缠吹大话,走到那妇女面前跃跃欲试。此时那位妇女放下面盆,带着两手面未洗,便伸手抬腿,一下子把老应公撂出去一丈多远,趴在地上不能动弹,再也爬不起来了,后被人抬回了家。从此以后,老应公便拜那位妇女为师,武艺大长,成为远近闻名的武林高手。清末民初期间,从远处来了一位和尚(道士),在三官庙里收徒弟教练武艺。因是在我村的地盘上,未经村里允许当然是不行的。老应公就带领几个人去到庙里要赶她走。两个人说话间打了起来,这和尚(道士)是专门玩刀的,武艺相当高强。老应公是以玩枪为主的,武艺高强自不必说。开打之时,那和尚(道士)被逼到一个死角里。老应公朝着那和尚(道士)一枪刺过去,这和尚(道士)纵身一跳,老应公一枪把他的裤裆刺穿了,差点刺到要害部位。这和尚(道士)唰的一声,举刀向老应公的头上砍过去,说时迟那时快,他脖子一歪,那位和尚(道士)把老应公的一小块头皮削了下来。此时两个人谁也不打谁了。至此,那位和尚(道士)再也不敢在三官庙收徒,自然卷起铺盖离开了三官庙。

古城漫记(漫记三官庙)(2)

网络图片(与本文无关)

大约20世纪20年代,三官庙里有一个从鲁山县境内来的名叫仁文的和尚(道士),曾两次勾结其家乡的土匪,夜间到我村抢劫。土匪们把抢的人扣押起来,要村民用钱赎回,很多家庭都深受其害。他还有晚上到庙宇南某村找寡妇淫乐行为。后来,他头上和胸部起火,腿上流黄水而致死。

约20世纪30至40年代初,村里开始逐步拉倒神像在庙里办学。据民国期间曾在庙里上过学的年长者回忆,为办学要拉倒神像运出去,把殿庑清空。先是由老师用绳索套住神像脖子,让学生把神像拉倒。大多数学生年龄小,都是跟着凑热闹,年龄大一点的干的比较起劲。当时我村染坊院里有一个叫长江的,大约十八九岁年纪。他最积极,干的最起劲。时间不长,他就生病死掉了。此事是由2020年已经80多岁的年长者所提供的真实故事。故事的提供者在当时虽是较小的学生,但却是事实的见证者。他认为,这也许是巧合,也许是迷信,但绝对不是传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政府的组织下,继续在庙里办学。直至1958年冬季庙宇被拆除,学生只好回到村里闲散的旧民房里上学。1967年,樊长淼、邵耀祖等几位老师,联合牛信村,经多方协调,在原庙址东坡下办起了永红小学。樊家、北邵、牛信三个村的学生均在此上学。后扩大为永红中学,招生范围不断扩大,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20世纪80年代初,因生源不足等原因,学校停办,几个村的学生回到本村里上学至今。

1958年冬季,三官庙被拆除,砖瓦、石碑、木料被拉到永昌大庙横村东南约500米处,建设白潭区政府机关用房。20世纪60至70年代,樊家、北邵、牛信三个村的村民纷纷拉岗土用于垫宅基、沤肥等,把原来的岗岭变成了低于地平面深约一米的大坑。拉岗土时,曾挖出不少的墓葬,老百姓称之为官朝墓,里边出土了不少无釉灰陶陪葬品,如房屋、盆罐、油灯等,大约15公分高左右。还有大约20公分见方60多公分长的空心砖。上边烧制有各种图案。老百姓称之为通砖(通川),传说当时为砌下水道之用。现在笔者老家中还存放有通砖(通川)一块,当年曾被放在家中灶房里烧火时作板登之用。墓葬中虽有很多文物,但从未发现尸骨。据年长者口传,因年代久远,尸骨已消化融合,难以分清尸骨与黄土。墓葬的年代约为汉代或早于汉代,不低于2000多年的历史。由此可以推断,不仅汉代有人在兹地生活,且墓葬主人具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或是富豪人家。因陪葬品出土后即被风化,多已不存,又没有留下任何资料可查,墓葬的主人和具体年代已无法考证。至2020年未,笔者定稿此文时,庙宇已被拆除了62年,黄土岗也被拉土挖成大坑30多年。有关三官庙及黄土岗的故事,除20世纪50年代初及其以前出生的人有印象外,大多数人特别是二十世纪7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大多一无所知,三官庙厚重的底蕴故事只是藏在知情者的记忆中,只有少部分被流传至今,随着知情人的了不断减少,加上一些人对此事根本不感只趣,严重的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此,很有必要引起我们健在且关心喜爱历史资料留存的人重视,并抓紧搜集整理,形成文字资料,永传后昆。

古城漫记(漫记三官庙)(3)

《古刹探幽赋深情——拜谒樊家村三官庙遗址诗书画影作品选》首页图

2020年9月15日(庚子年7月28),我约扶沟县诗词学会的几位诗友,到三官庙遗址进行考察拜谒,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清玉弟的陪同下,我现场讲述了三官庙的前世今生。之后我组织文友围绕三官庙创作了大量诗书画作品。先后有包括全国各地在内的40多位文友奉献出了精品佳作。我于庚子年菊月策划主编了美篇《古刹探幽赋深情》,拟待资料完善后编印成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尽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同时,我也殷切的期望,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三官庙能够横空出世,紫气重生,在家乡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庚子年腊月上浣

于明道书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