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人(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听闻讲解,想起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给共产党人定下的六条规定,第一条就是不做寿,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人(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

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人

听闻讲解,想起了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给共产党人定下的六条规定,第一条就是不做寿。

“现在看来,‘不做寿’可以做到;‘少敬酒’,可以做到,咱们现在少饮酒了;‘不以人名作地名’,这点也能做到。”他一条条盘点落实情况:“‘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恩列斯平列’,这个事情有发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学马克思主义不能刻舟求剑。”

陕北的窑洞,系着党和国家的安危,也牵着百姓的心。听闻在乡亲们的掩护下,敌人一直找不到老一辈革命家的行踪,对中国共产党人同乡亲们的患难之情感慨万千。

次日上午,来到位于疏属山下九真观的中共绥德地委旧址。展厅里有两行字十分醒目:“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轻声念了出来。

“端端地,这是关中话,稳稳正正地。”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是赢得了民心,是亿万人民群众坚定选择站在我们这一边。

旧址展厅内,有一段老一辈革命家关于办冬学的叮嘱。逐字逐句品读:

“必须经过群众,把群众自觉自愿的积极性发动起来,才能把冬学办好……要知最大困难是没把群众发动起来,只要取得群众拥护,加上我们正确领导,没有不能够克服的困难。”

(小标题)复兴的基础:

从“夜校识字”到“建立起现代化教育体系”

一年多前来陕西时,溯古言今:“‘中国’二字最早见于在陕西出土的青铜器何尊。”

14日,走进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柳编、泥塑、壁画、唢呐、石雕、剪纸,还有绥德平安书、陕北民歌,那些代代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就像用老锄头夯到陕北黄土里。

陕北说书人李康怀抱三弦、腿绑甩板,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嗓音一亮,红火热闹一台戏。

余音绕梁。带头鼓掌:“我特别喜欢听三弦,很有韵味,一方水土,才能弹唱出这个味道来。”

祖祖辈辈,年年岁岁,这些非遗的舞台就在田野、院落、崖畔上,在洗衣、挑水、做工、放牧的路途中。

陈列馆的小院里,红红火火的陕北大秧歌扭起来了,演绎得妙趣横生。

“跳得很地道。你们都是专业学来的吧?”

大家纷纷答:“有传承人,也有学员。”“现在是周周有活动、月月有培训,我们还常到学校去上课。”“越扭越活泼、越扭越上劲、越扭越年轻。”

“好啊!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

几位非遗传承人都提到了“进学校”。和陈列馆间隔几条街的绥德实验中学,向这些艺术瑰宝打开了大门。考察期间,走进这所学校。

读书声、歌声、琴声,还有操场上的欢闹声,一片生机。教育领域“双减”政策出炉后,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全面发展。先后观摩了书法课和体育课。

“好!”“我们爱你!”操场上欢呼声此起彼伏。教室里的孩子们冲到走廊上挥手雀跃。

动情地说:

“中华民族复兴,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我们民族有高度文明的精神素养,基础在于教育。五千年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也在于教育。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兴盛,教育至关重要。”

教学楼上方,“读书勿忘救国、救国勿忘读书”熠熠生辉。和师生们的交流,就从绥德师范旧址讲起:

“参加革命首先就是接受教育。革命为了什么?劳苦大众说为了二亩地。通过夜校识字、扫除文盲提升了觉悟,认识到是为了得解放。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开始的5亿多人的教育抓起,到现在抓14亿多人的教育,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大众化教育,都是传承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

从鸦片战争到奋斗崛起的新时代,光阴荏苒,换了人间。谈到坚定文化自信、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的极端重要性。

“下一步,我国的教育布局将更加合理,更适应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需要。国家规划已经制定了,各方面也行动起来了,就是希望培养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经过70多年总结、五千年摸索得来的,字字千金。”

(小标题)真抓实干的指引:

从“深入调查研究”到“交上好答卷”

此行最后一站,去看了另一个村,绥德县城西南张家砭镇的郝家桥村。这里留下老一辈共产党人求真务实、重视调研的佳话。它是中共绥德地委在1943年春经过1个多月调查研究,发现的一个模范村。

当时,还发现了一位模范人物,名叫刘玉厚。村史展览,在一幅油画前驻足。画上,刘玉厚戴着大红花,牵头大黄牛。那是绥德县春耕生产群众动员大会上,他被评选为绥德县劳动英雄,得了奖,正喜气洋洋往村里走。

笑着说:“‘村村学习郝家桥,人人学习刘玉厚。’郝家桥被评为农村楷模,刘玉厚的名字也叫得响,边区这么多劳动英雄,他是响当当的一个。”

今年郝家桥,再获一份“楷模”称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

“全中国只有十个,这是很了不起的,实至名归、金字招牌。”郝家桥村党支部书记刘振喜,在一旁笑得憨厚。

“78年了,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发扬光大。领头带头作用靠的是什么,可以总结出党建的一些经验来。”娓娓道来,一个是调查研究。通过下实实在在的功夫,掌握第一手资料,这就是毛主席带给全党的好作风、好传统。一个是树立典型,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好经验、好典型,推广学习弘扬。再一个就是,建好党支部、选好的带头人,走群众路线,把群众积极性调动起来、觉悟提高起来、认识升华起来,共同把事业做好。

从“面朝黄土”到“面朝产业”,村容村貌和村民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走进葡萄种植大棚,走进村互助幸福院,走进村卫生站,一路看得细致。

当年种地靠年景,现在日日是好光景。种葡萄,大背景是国家扶贫给的优惠政策;村民养老,靠的是国家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村民看病,有国家医保政策的普惠支撑。

娓娓道来:“这山沟沟里都有奔头,能走出致富路、过上好日子,全中国就有底。这个地方我看是人努力、天帮忙。这个‘天’两层含义,一个是自然气候的天,一个是党和政府好政策的天。”

今年陕北又逢旱天儿。乡亲们却是“地旱心不焦,有共产党在就放心”。走村入户,想多看看革命老区的乡亲们。

郝家桥村的侯志荣70岁了。前些年因病致贫,日子过得紧巴。几年前脱贫了,家里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光景好。

进了他家院子,看到一孔窑洞里做着饭,欣喜地去瞧了瞧。高粱米稀饭、肉馅包子,青菜洗好正要下锅。

“这老南瓜呀,可香了!”

坐炕头上,老侯请吃个枣子。笑着接过一颗,“很甜呐!”

老侯家的二儿子刚好从青海打工回来过中秋,他告诉:“兄弟营生都好,父母脱贫,我们也放心。就踏实走远些,多赚点。”

窑洞窗明几净,电器一应俱全,点缀窗前的盆景绿意正浓。环顾四周,十分感慨:“我在陕北那些年,没有见过这么好的房子,就连延安地委也没有咱们住的好啊。”

“全中国最穷的地方我都走到了,现在全是旧貌换新颜。把生活过好,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当年在这里创建根据地、最后解放全中国,一直在琢磨的。干好这件事情共产党人才能交上好答卷,否则不合格啊。”

在郝家桥和乡亲们告别时,回顾这一行,语重心长:

“到这里来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有很多体会,可以说满载而归。看到了中国共产党是怎么走过来的,从井冈山走到陕北,从陕北到西柏坡,再走到北京,一路上赶考。看到了新中国成立70多年、建党100年,中华民族翻天覆地的巨变。我们要继续把这条路走好。走好路,就要不忘来路。看看过去的沟沟坎坎,我们是从这里走过来的,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