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1)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杭州、苏州做过刺史,人们从他的一些作品中,可以觉察出诗人对江南的确有着某种情结。他有一首与好友刘禹锡的唱和诗《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诗中有云:“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由于在一般情况下,端午往往就在农历的夏至前后,所以诗句中的夏至筵席上,才会飘出粽子的清香。而且在这个季节,水乡江南也是“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因此,回到洛阳的诗人回忆往昔,不禁吟出:“洛下麦秋月,江南梅雨天。齐云楼上事,已上十三年。”看起来,诗人对十多年前在江南“齐云楼”和友人欢聚宴饮的场景始终记忆犹新,萦怀不忘。端午节吃粽子,这是流传了数千年的中华传统。关于这种习俗的缘起,有祭神、祭祖等不同说法,但在民间流传最广也最让人们认可的,则是对战国时期楚国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纪念。“粽”这个字左边的“米”表示字的意思与米有关,右边的“宗”表示字的读音与它接近。但是,右边的“宗”在小篆里原本被写作表示“鸟飞翔时把脚收敛起来”的“㚇”,这个字同样表示“粽”的读音与它接近。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这种字形的解释是:“芦叶裹米也。”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2)

*京都叫卖图 卖粽子 清 佚名

南梁文学家吴均在其编纂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记》里谈到了人们在端午节这一天用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其内容大体如下: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 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今五月五日作粽,并带楝叶、五花丝,遗风也。同时,作者还按照志怪小说的套路,煞有介事地说在汉代的时候,有一位长沙人见到过一位自称“三闾大夫”的人,这个人向他对人们的祭奠表示感谢,但又说竹筒里的米常常被水中的蛟龙吃掉,所以烦请人们再祭奠的时候,先用楝树的叶子把竹筒的口封起来,然后再用五彩丝线捆扎,这样,蛟龙就会因惧怕这两样东西而不再吃这些祭品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中有“楝叶慰忠魂”一句,写的就是用楝树叶包裹粽子以祭奠屈原的风俗。除此之外,北宋文人朱翌《端午观竞渡曲江》中的“楝花角黍五色缕”,以及南宋理学家真德秀《端午帖子词》中的“令节岂徒供黍楝”,说的也都是楝树与端午节的渊源。而且,两位宋人在其各自的作品中,还提到了“角黍”和“黍”,其实,它们指的都是粽子。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3)

*端阳故事图册 裹角黍 清 徐扬

宋代词人杨无咎填过一首《齐天乐·端午》,词中基本囊括了江南地区端午节时的风物与习俗。全词为:“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沈湘人去已远,劝君休对酒,感时怀古。慢啭莺喉,轻敲象板,胜读离骚章句。荷香暗度。渐引入陶陶,醉乡深处。卧听江头,画船喧叠鼓。”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4)

*京都叫卖图 卖元宵 清 佚名*京都叫卖图 卖月饼 清 佚名

词人写了自己在“殊方”过端午节时的见闻,“殊方”指的是外乡或者异域。当年,那里正值黄梅雨季;节日那天,到处都是粽子、菖蒲、艾叶,人们的手腕上还系着红丝线。词人还写道:想起沉江的屈原,虽然愁肠百结,但还是别让酒入愁肠吧,反而应当 漫步江岸,观迷人歌舞,赏妖娆荷花,于微醺中听那画舫游船上传来的阵阵锣鼓。

而作为节日食品的“角黍”,显然是以其形状和食材来命名的。

“角”这个字在甲骨文里被写成“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5)

”,形似牛羊等动物头上的角,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将其释为“兽角也”。后来,它亦可被用来表示有角一类尖端的事物,而粽子就属于这样一类事物。

“黍”在甲骨文里被写成“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6)

”,形似某种农作物及其籽实,这种农作物的籽实色泽金黄且有黏性,属于糜子一类,也即“黍子”。由于它曾是制作粽子的主要材料,故而杨无咎的词里才会有“角黍包金”这样一句。

苞谷叶糯米粽(粽粽香筒竹嫩)(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