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

【题记:本文系作者系列文章「读通鉴讲故事」“家教篇”中一篇】

常言道: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可是,我国古代有一家的家规,却被后人称作“家法”。这姓人家便是唐代柳公绰、柳公权兄弟所在的柳氏家族。本文不对“柳氏家法”作系统推介,而以人物为中心,介绍开创柳氏家风的几位关键性人物,在修身齐家方面的故事。

□柳公绰:讲规矩到极致,开一代家风

柳公绰(768-832),字宽,京兆华原人(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他还有个小名叫“起之”。据《新唐书·柳公绰传》记载,他的伯父在他出生三天曾对人说,此儿将兴盛柳氏门户,于是家里便给他起了这个包含寓意的小名。他从小性格稳重,以孝友著称,一举一动都用礼法来要求自己,非圣贤书不读。十八岁经科举获得补校书郎一职,三年后再次参加科考,又被授予渭南尉。后来历任开州刺史、吏部郎中、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御史大夫、礼部尚书、河东节度使、兵部尚书等职。

浏览新、旧《唐书》和《资治通鉴》有关柳公绰的记载,脑海里面很快浮现出“规矩”二字,因为这是一个非常讲规矩的人,事无大小、不分家国,他都要按规矩办事,而且会从自己做起。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1)

柳公绰画像

跟灾民一道饿肚子。任渭南尉期间,关中发生饥荒,柳公绰家里虽有饭吃,可他每顿只吃一碗,一直坚持到灾荒过去,才恢复正常饮食。有人问他为何要这么做,他回答说:“天下人都在饿肚子,我能一个人吃饱吗?”

上《太医箴》劝谏皇帝节制嗜好。唐宪宗特别喜欢打猎,没有节制。柳公绰时任吏部郎中,他上了一道《太医箴》予以劝谏,其中“气行无间,隙不在大”这句话,对唐宪宗触动很大,认为柳公绰说的确有道理,应当接受。通过这件事他发现了柳公绰的才华,一个月后将其擢升为御史中丞。

赴任京兆棒杀神策军校尉。元和十一年(816年),柳公绰首度出任京兆尹。走马上任那天,遇到一名神策军校尉骑马挡道,他当即下令用棍棒将其打死。唐宪宗获悉此事很生气,他却分辩说:“此人轻慢的并非我这个京兆尹,他蔑视的是陛下制定的法律。”唐宪宗质问道:“将人打死,事后也不向我禀报,你这么做合适吗?”他理直气壮地回答:“向陛下奏闻的人,不应当是我。死在街市,归执金吾管;死在里坊,则归左右巡使。”唐宪宗听后再无话可说。神策军是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组建的禁军,由宦官掌控,军纪很差。柳公绰此举,实为对神策军横行霸道表达不满,并以此显示自己将要铁腕治理京畿。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2)

成都武侯祠唐三绝碑

舞文罪大于纳贿。柳公绰将法律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一次他到邓县巡查,发现县吏中有一人纳贿、有一人舞文。县令知道柳公绰一向重视执法,以为他必定要处死那个贪赃的县吏。可是,柳公绰却说:“赃吏犯法,法尚在;奸吏坏法,法已亡。”下令将舞文的那名县吏处死。

才兼文武。他虽是个文士,但也颇具武略。在担任鄂岳观察使期间,曾主动请战,参与讨伐淮西军阀吴元济。他治军虽严,但关爱体恤将士,官兵都乐意效命,因此每战必克。出任河东节度使后,对沙陀部恩威并举,保得一方安定。正因如此,当他身体有病请朝廷派人来接任时,返朝后仍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并特许他不必参加例行朝会。

家教十分严格,身体力行。史载,在父母去世时,柳公绰“居丧毁慕”,三年不曾沐浴。“毁慕”在古代是一个专有名词,意谓守孝的人因慕念其亲而形容憔悴。柳公绰对后母薛氏十分孝顺,以致老人身边的仆人可以呼唤他的小名,家里和亲戚中的晚辈,始终不知晓他并非薛氏亲生。在晚辈跟前,他喜怒从来不形于色。乐于助人,表兄薛宫死得早,女儿由他抚育成人,直到出嫁。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3)

柳公绰书法(武侯祠《三绝碑》,局部)

开一代家风。在柳公绰之前,柳氏家族还算不上一流的冠族。正是从他开始,因家风端正、家教严谨、人才辈出,才开始声誉鹊起。史家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公绰理家甚严,子弟克禀诫训,言家法者,世称柳氏云。”(《旧唐书·柳公绰传》)“柳氏自公绰以来,世以孝悌礼法为士大夫所宗。”(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

□柳公权:习书法至胜境,开一代书风

柳公权(778 -865),字诚悬,柳公绰的弟弟。他十二岁就能写辞赋,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他一直担任侍书,共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后世称他为"柳少师"。

受到唐穆宗的倾慕。唐穆宗第一次跟他见面时,高兴地:“我曾在佛寺中见过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呢!”当即将他任命为右拾遗、侍书学士,很快又晋升司封员外郎。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4)

柳公权画像

进谏唐穆宗和唐文宗。在为人做官方面,柳公权将兄长柳公绰作为楷模。他曾说过,兄长对他的影响很大。有一次唐穆宗向他请教用笔之法,他回答说:“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这话一语双关,意在讽喻唐穆宗不应当荒于政务,放纵行乐。唐穆宗对号入座,明白柳公权这是在“笔谏”,为之动容。唐文宗比较节俭,曾对大臣们说:“我身上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这话立即赢得一片颂扬声。唯有柳公权保持沉默。当唐文宗追问时,他很不客气地回答:“君主当进贤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穿洗过的衣服只属于小节,对于治理天下算不上什么有益的事情。“这个回答令唐文宗心中颇为不悦,改天他对柳公权说:”你有诤臣之风,可以屈居谏议大夫。“于是,柳公权由中书舍人改任谏议大夫,尽管仍保留学士知制诰,但事实上被降了职。

多才多艺。他博贯经术,对《诗》、《书》、《左氏春秋》、《国语》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又精通音律,不过他并不喜好奏乐,说是“听后令人骄怠。” 唐文宗曾邀请学士连句,他自己先说出上句“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柳公权对以“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其他学士也有所对,不过唐文宗觉得还是柳公权对得最佳,下令题于殿壁。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5)

柳公权书法(局部)

开一代书风。他的书法结体劲媚,自成一家。唐文宗曾评价说:“就是钟繇、王羲之也没有超越柳公权啊!”唐宣宗曾将他请到御座前面写字,分别用楷、行、草三体书写三份,然后珍藏。当时大臣家的碑志,若不是请柳公权来写,人们就会认为这家子孙不孝顺。四夷来入贡时,事先会在携带的珍宝上面作出标注“此件系用来购买柳公权的字”。公卿大臣每当得到柳公权的题赠,都如获至宝地收藏起来,但后来往往被自家的奴仆盗走。柳公权自己也曾遭遇过此种情况,他只是一笑了之,并不追究。

□柳仲郢:家藏书万卷

柳仲郢(?-864),字谕蒙,柳公绰之子。他读书十分勤奋,母亲韩夫人对他要求很严格,为帮助解决疲劳犯困的问题,曾自制熊胆丸,让他夜间读书时含在嘴里。他擅长公文,曾撰写《尚书二十四司箴》,得到古文大家韩愈的咨赏。

于元和末及进士第,初为校书郎,后来曾做过牛僧孺的幕僚。牛僧孺见他颇具乃父风范,曾大为感慨地称赞:“若不是他们家积习名教,岂能做到如此呢!”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吏部郎中、左谏议大夫、京兆和河南尹、节度使、刺史等职,受封河东县男。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6)

任京兆尹时,为解决交易中缺斤短两这一痼疾,他下令在长安东、西二市设置标准衡器,供买卖双方使用,禁止私制。北司的官吏因违反这一规定而被处死,此后再无人敢犯,政号严明。然而当他后来出任河南尹时,政风却为之一变,以宽惠为本。有人问他为何要改弦更张,他回答说:“天子脚下,当需弹压;治理郡县,则应惠养。岂能一成不变呢?”

柳公绰、柳仲郢父子加起来,共历任九镇、五为京兆(尹)、二为河南(尹),始终坚持不向朝廷奏报所谓的“祥瑞”,也不支持所在地修建寺庙,注重抑制贪腐,扶贫济困,若遇水旱灾害,都要全力以赴地赈济灾民,确保百姓不用出去逃荒要饭。在朝为官时,除非有庆吊之类的事,否则他不会登宰相家的门。

即使平时家居,柳仲郢也穿戴整齐,但服用简单朴素。在添置书籍方面他却舍得花钱,家中藏书多达万卷,而且每部书都必藏三本:一本作为收藏,一本平时阅读,一本供子弟们学习用。他曾手抄《六经》和司马迁、班固、范晔所著的史书,这类手抄书籍共有三十篇,他起了个名字,叫做《柳氏自备》。这种治学态度,真让人叹为观止。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7)

柳公权墓

□柳玭:著《柳氏家训》

柳仲郢有四个儿子,个个成才。这里重点介绍一下他的幼子柳玭(?-895)。柳玭以明经入仕,擅长书判,历任左补阙、节度副使、起居郎、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御史大夫等职。在岭南任职期间,官署里面的橘子熟了,他自己食用也交钱。

到柳玭生活的年代,李唐王朝已经进入到垂暮。他清直有父祖遗风,唐昭宗一度打算让他做宰相,却遭到当权宦官的极力反对,他们居然说柳玭过于繁碎,非庙堂之才。末代自有末代的气象。

王朝的没落,仕途的失意,却给柳玭带来了一个际遇,他决定对自家的家风家教进行一个系统的总结,于是写出了《诫子弟书》和《柳氏叙训》,后世统称为《柳氏家训》。他本人大概不会想到,即使能够在唐末做上一任宰相,他对历史的贡献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将远远不及这部只是用于家传的书籍。他在书法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被视为柳体字的传人。

很可惜的是,《柳氏家训》的内容现已大多亡佚。不过,从留存下来的《叙训》中,仍可窥其脉络。古今都有不少学者在研究。关于《柳氏家训》的主要内容,有学者总结为:传递正统伦理,杜绝“五失”,注重孝义和礼法修养,警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关于柳氏家风家教的特点,有学者提炼为:倚儒学、重礼法,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善待族亲、敦睦内外。柳玭揭示的世家“五失”,则可概括为:失之于安逸,失之于儒学,失之于德义,失之于玩乐,失之于名利。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8)

□结语:柳氏家训受到后世推崇的原因分析

先辈以文字形式为后辈留下家训,希冀能以此规范约束后世子孙的言行,保持本色,这是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目的在于巩固和维系家道的长盛不衰。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家训很多,柳氏家训能够超越其家族范围,引起重视,受到推崇,称为家法,又自有其独特之处。

“大柳”与“小柳”交相辉映。河东柳氏在秦统一六国后,定居于今山西地带,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崭露头角,隋唐时期进入鼎盛,成为古代中国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绵延数百年。柳公绰家族属于河东柳氏的一个分支,后来迁徙至关中,唐朝初期还名不见经传。它之所以崛起,离不开柳公绰这一关键人物。这个小时名叫“起之”的男孩,不仅果真扮演了“起家”的角色,而且也为河东柳氏这个大家族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周期律。历史上,“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就像是一道魔咒,在许多名门望族的兴衰中得到验证。唐代柳公绰家族显然走出了这个周期律。跟其他家族一样,它的开山祖柳公绰也只是奉行身教重于言教,时时处处为子弟做出榜样。集家庭教育成果之大成者,是他的儿子和孙辈。他们祖孙三代采集的燧火,又薪传了数百年。这肯定会引起其他世家的羡慕、重视和借鉴。

明朝柳氏的故事(柳家的故事三代人燧火)(9)

柳公权书法(局部)

“柳氏家法”的内容更加完备和富有针对性。在此重点说明一下针对性。骄奢淫逸是古代世家子弟极易滋生的坏毛病,柳玭将其归结为“五失”。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借用柳玭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门第高者,可畏不可恃”的道理,其主要论点为:门第高贵,是件可怕而不可自恃的事情。同样一件事出现失误,门第高罪过就会比别人严重,死后也愧对祖先,这是门第高可怕的原因。门第高容易产生骄傲心理,家族昌盛容易被人嫉妒;他们的美德善行、真才实学,人们未必相信,而稍微有一点美中不足,大家都会来指责,这是门第高不可自恃的原因。因此,越是高贵人家的子弟,越应当勤奋学习,品行要求也应当更严格。司马光的这一番言论,既道出了他自己的心声,也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两“法”并行相得益彰。作为一代书法宗师的柳公权,在柳氏家族教育中虽然没有担当主要角色,但也是一位共建者。更为重要的是,他的书法成就举世仰慕,他的德艺双馨也历来受到尊崇,这使得他在家风家训的传播方面,比自己的兄长、子侄更加具有优势,从而成为其家族文化的“形象大使”,这又为柳氏家训的传播插上了一道可以穿越时空的翅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