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放任宦官专权的原因(明朝宦官祸乱朝纲)
最近看了《龙门飞甲》,陈坤饰演的西厂公公,惊艳里带着霸气:东厂破不了的案子由我西厂来破;东厂不敢杀的人我杀;东厂不敢管的事我管,一句话,东厂管得了的我要管,东厂管不了的我更要管!先斩后奏,皇权特许,这就是西厂!
提到明朝,我们很容易就会想起郑和下西洋,提到特务组织的鼻祖,不期然就会想到东厂、西厂,电影中可以渲染的令人毛骨悚然的东西厂,其主要人员构成就是宦官,甚至有些历史学家著述说:明朝是亡于厂卫之流毒?在明朝的政治兴衰上,宦官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通过宦官起伏了解明朝政治的兴衰始末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挑战皇权的势力大致有三:宦官、外戚、藩镇,其中又以宦官为害最久最烈。宦官的权势之所以在明代臻于极点,一是由于朱元璋废除宰相,二是由于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建议下,从此不到文渊阁同内阁大学士一起办公,使得司礼监可以居间弄权,掌印太监成为事实上的“内相”。归根结底,太监之所以能带着皇权的面纱登上历史的舞台,还是因为君臣缺乏互信,关系紧张。
明朝初年,朱元璋对宦官防范严密,他鉴于前代宦官之祸,制铁牌置于宫门,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宦官无机可乘。
风起于青萍之末,明朝宦官的兴起,不能不说明成祖朱棣居功甚伟,他因夺帝位曾得助于宦官,故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他最为倚信的内监来主管这个机构。他首次开禁“内监不得识字”,并把4个识字的小内监赐给了儿子和孙子。
他的孙子明宣宗,觉得读过书的内监办起事远远要比不识字的内监更得心应手。明宣宗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所以登基后不久便在内庭办起了个内书堂,选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小内监到那里去读书,他还特派了阁臣、谨身殿大学士陈山去主管内书堂的事,并由这位阁臣自己来任教。这个内书堂办得很持久,从宣德初一直办到了明朝的灭亡才终止,先后长达二百十几年之久。
有了这些娴于文墨的内监,实在可以省力不少,甚而至于一向应由皇帝亲自来做的,用硃笔在各类文件上加以批示的工作,竟也成了司礼监的例行公事,他们称之为“批硃”,自从得到了“批硃”这一重任,司礼监们权势比以前更加显赫,这使它已高居于内阁之上,一切政令、政策的最后决定权,都掌握在他们的手中了。
由于掌握着东厂,有了镇压、统治的权利,又取得了应由皇帝自己来办的“批硃”权,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为后来的宦官专政提供了条件。这便是明代的宦官与前代的宦官显著不同之处。所以他们在政治上的权势和影响才能够历久不衰。
宦官专权,始于英宗时的王振。王振从小陪伴英宗长大,英宗对他极为依恋,王振因得英宗宠信,权势益炽,跋扈不可制,屡次对麓川用兵,劳师糜饷;不仅在朝廷上擅作威福,为了彰显不凡,鼓动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导致“土木堡之变”,自己也丢了性命。
在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后,明朝许多官员对宦官都是深恶痛绝,可没一任皇帝却依然对宦官“情有独钟”,信任不已,不但没有丝毫削弱宦官的打算,反而在各个岗位上委以重任。
成化年间,由于明宪宗自己耽于逸乐,根本不问政事,遂使宦官逐渐得势。有名的宦官有汪直、尚铭、梁芳、钱能、韦兴、陈喜、王敬等人。其中以汪直最为有名。
汪直在皇帝授意下建立西厂后,屡兴大狱,肆意激化朝臣与宦官的矛盾,任意妄为抓捕朝臣,甚至先下狱而后奏闻,更有甚者旋执旋释,竟不奏闻上听,西厂势力一时之间竟然大大超过东厂和锦衣卫。由于汪直依仗权势胡作非为,人们“只知有内监,不知有天子”
明武宗时,宦官刘瑾、马永成、谷大用、魏彬、张永、邱聚、高凤、罗祥被称为“八虎”。其中刘瑾最为专横跋扈,他身为宦官不仅在政治上弄权,而且在经济上贪污受贿,巧取豪夺,勒索大量财富。查抄刘瑾家时有黄金 24 万锭又 57800两。明武宗不亲理朝政,大权由贪婪的宦官集权把持。
明熹宗时期,文臣集团开始凭借东林党原有的良好声望,发动党争。只要与东林党相对抗的,都被士林描绘为乱政者。这就使得朝政开始出现混乱,得到熹宗支持的魏忠贤,为此将朝堂之上所有反对他执政的所谓清流东林党人都予以罢免、除名,朝中异见者,为之一空,获得了朝堂的唯一控制权。
至此,魏忠贤炙手可热,权倾朝野,“自内阁六部,四方总督巡抚,遍置死党”,许多官僚认他为义父干爷。他凭借厂卫广布侦卒,陷害百姓。并勾结熹宗乳母客氏,专断国政,兴大狱,杀东林党人。自称九千岁,下有 5 虎、5 彪、10 狗等徒子徒孙,阉党遍布全国,权势达到了顶峰。
崇祯初期协助东林铲除魏忠贤之后,看到的仍旧是无休止的党争,让他的心态出现变化,也开始厌恶这些结党营私的廷臣,重新开始重用宦官,希望能够恢复朝政中各方势力的平衡状态。结果却事与愿违,宦官专权,加剧了明朝政治上的腐败,加重了民众的苦难和社会不安。
明朝的皇帝自小接受正统的皇权教育,对于宦官的利弊不可能全无所知,之所以借用宦官集团的力量,除了自小相伴带来的相对信任度,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为了对付大权在握的文官集团,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就是这个原因。作者之所以将宦官和宫廷相提并论,也正是因为皇权要借助宦官这把如臂指使的刀,作为维护帝王的权力而与各方势力角逐,来对付智力超群的相权代表“文官集团”。
土木堡之变后,由于勋贵阶级大多被灭,宦官集团又成为此次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文官集团在明朝的政治地位急剧上升,明朝开始由文武并重走向重文轻武的政治格局。明英宗复辟后,为了抑制文官集团的势力,开始重新重用宦官来压制文官集团,这是明朝新的皇权与相权之争的开始。
明朝的文官集团在历史上非常出名,擅长用三纲五常引经据典来约束皇帝,一旦皇帝和他们发生冲突,文官便以罢工和死谏相挟。因此,导致皇权在很多时候都不得不向相权妥协。
为了和文官集团代表的相权相抗衡,皇帝往往借由宦官去制约文官。因为宦官没有子嗣,他们唯一所能依仗就只能是皇帝,相对于依仗颇多的文官而言,宦官的忠诚度显然要比文官高许多。
更关键的是,别看明朝那些宦官权倾朝野,一旦他们的所作所为让皇帝感到不满意了,一纸诏书等待他们的就是万劫不复。这比处理关系盘根错节的文官,要简单直接得多。
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几乎贯穿了整个明朝的政治兴衰历史,皇帝在与文官集团之间,为了国家真正的统治权而不断拉锯,寻找平衡,宦官的权力变化,则真实反映见证了皇权与相权之间实力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宦官们哪怕获得了再高的权力,都没有出现过加害皇帝,不得不说,明朝对宦官的管理和忠君教育做的还是相当到位的。
温功义的《明代的宦官和宫廷》,以宦官与宫廷为骨架,提纲挈领地融入明朝史事的血肉,将叙述的严谨性和趣味性,恰到好处地加以平衡,系统、详细地娓娓道来,洞悉明朝的宦官历史、特点、功用、危害,透视皇权、相权、宦官之间利益和权力的迭代、更新与纠葛,从而折射出历史背后错综复杂的人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