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绿美邯郸邯郸市创建)
来源:【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
金秋的邯郸,漫山斑斓,绿水如蓝。
从东太行山到冀南平原,从城市街道到农村厂企,从高速国道到河流田埂,处处是一片森林的海洋——这是我市“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取得的丰硕成果,也是绿色邯郸、生态邯郸的有力注脚。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自2013年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以来,邯郸市持续推进国土空间绿化,着力描绘林城相彰、林水相依、林路相衬的“邯郸画卷”,让广大市民“推窗见绿,开门进园”,尽享生态福利。2021年,全市林木覆盖率达35.1%,较2013年增长11.9个百分点。近日,国家林草局授予我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邯郸”正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来。
城乡一体 推动全域共建
“好,再来一张!”10月16日上午,复兴区沁河郊野公园。伴随着一阵秋风,环抱在李亚江周围的杨树沙沙作响,面对镜头里模特摇曳的裙摆,他迅速按下快门。
每个周末,丛台区摄影爱好者李亚江都会来到沁河郊野公园拍摄。原生林木郁郁葱葱,各色鲜花点缀其中,孩童在小溪中嬉戏,游人在草地上休憩……在这里,一幅幅人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生态新景处处可见。
“持续数年的绿化攻坚,废弃矿区蝶变为生态景区,这里已成为邯郸百姓乐享的后花园。”复兴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杨冬介绍,据市气象局卫星遥感和气象监测资料显示,包含沁河郊野公园、康湖、园博园等在内的邯西生态示范区植被和水体较修复前明显增加,气温较主城区低3℃至4℃,出现了凉爽、湿润的“冷岛现象”。
然而,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之前,这一带还是灰色的主基调。
作为一座传统重工业城市,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发展,使邯郸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尤其城市西部,一度成为“城市锈带”。有关数据显示,2012年,全市森林覆盖率仅为23.2%,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如何重构发展模式,破解生态困局?市委、市政府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从2013年起,持续开展“绿美邯郸”攻坚行动,每年营造林面积不低于52万亩;2020年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国家和省级森林城市建设工作,推进全域绿化。
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实事,也是难事,首先要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在主城区,“拆墙透绿”、公园植树增绿、园博园周边绿化提升、鲜花扮城等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等,让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道路绿化和绿荫停车场越来越多。
“这原是‘断头路’,拆除围挡、重新改造后,环境优美,我们都喜欢来这散步!”位于经开区的英才园是一处典型的口袋公园,里面种植国槐、卫矛70余棵,新增的1000余平方米绿地更让附近居民真切感受到“创森”为城市带来的美好。
满城绿色,焕发出城市活力。如今,主城区各道路、公园、广场及500余个单位小区增植大叶女贞、木槿等乔灌木22万株,增植大叶黄杨、月季等模纹植物162.6万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平方米,市民实现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城市主动“拥抱森林”,乡村也在被森林“包围”。在丛台区南吕固乡七方村村南,500余亩的杜仲、皂角、法桐等蔚然成林,把村子“藏”了起来。通过种植经济、观赏等林木,“围村林”不仅为群众带来了经济效益,而且增添了村中绿色,映衬出田园美景。
经过多年的绿化攻坚,我市编织环城生态林网,累计完成廊道绿化总里程3158公里;建成水系绿色长廊,滏阳河等河道两侧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开展“千村绿化”工程,57个村庄入列国家级森林乡村,138个村庄被评为省级森林乡村;各县(市、区)域内应绿尽绿,魏县、肥乡区、临漳县、曲周县、涉县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
如今,走进滏水之畔的邯郸,从城市到乡村,所到之处,无不荡漾着令人陶醉的绿意,绿树成行、芳草如茵,城乡一体共同绘就了一幅山水林田湖草相融共生的生态画卷。
生态修复 构筑绿色屏障
习习秋风,遍拂山坡。
走进位于武安市东部的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沿着石阶梯上山,只见草木葱茏,生机勃勃。笔直迎宾的乔木、红叶似火的黄栌、金黄夺目的白蜡、向阳盛放的波斯菊……一路美不胜收。
很难想象,三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坑洼破碎的废弃矿区。
“挖煤把地下挖空了,抽上来的水都是黄的,一刮风附近全是煤灰。岩石裸露、渣石遍地,九龙山在当时就是名副其实的荒山、渣山、垃圾山。”武安市林业局创森办负责人袁亚娜感慨道。
从20世纪80年代起,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的九龙山区域布满煤矿、煤场和“散乱污”企业,除国营大矿外,各类小煤矿达20多家。长时间的高强度开采导致山林损毁、矿坑沉陷,空气污染、生态急剧恶化,九龙山逐渐沦为城市脊背上的巨大“疮疤”。
随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矿山修复迫在眉睫。2019年起,九龙山区域全力开展工矿废弃地整治,拆除煤矿和石料厂,克服困难引水上山,栽植各类乔灌木200多万株,绿化面积达15000多亩,林木覆盖率达到85%,短短三年时间,矿山实现华丽蝶变。
由破碎山体变成绿水青山的,不仅仅有九龙山。
位于峰峰矿区的响堂山,由于石灰岩含钙量高,山周边曾建起大大小小数家水泥厂,山上一个坑套着一个坑,几乎见不到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峰峰矿区叫停所有私营石料厂,采取“生物治理 工程治理”方式,对南响堂山进行全面修复治理,真正让矿山披上了“绿装”。
近年来,峰峰矿区全面完成108处裸露矿山修复,累计绿化面积25.6万亩,林木覆盖率由2016年的26%上升到近50%,仅2021年就完成高标准造林绿化6万亩。
位于市区西北的紫山,三年完成绿化面积6500多亩,植树80万余株,森林覆盖率由16%提升到93%,风景区年游客量达20余万人次;位于永年区的佛山,三年内植树200万株,利用荒山、荒坡、荒沟、荒地进行功能修复和环境再造,建成后将成为冀南最大的文化生态旅游景区……
从黑山秃岭到漫山绿意,颜色之变折射出我市山区生态修复的成效。
市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晓梅介绍,近年来,我市将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建设、产业转型等工作相结合,全市累计修复矿山面积26万余亩,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构筑起一道拱卫城郊的绿色屏障。除此外,通过飞播造林、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对太行山进行规模造林,涉县圣福天路、云中天路成为享誉省内外的靓丽风景线。
兴林富民 共享生态福祉
采摘、分拣、装箱、搬运……在馆陶县房寨镇北拐渠西村,种植晚秋黄梨的梨农们忙得不亦乐乎。
“每亩晚秋黄梨能收8000斤左右,每斤按1.5元算,每亩地能收入1.2万元!”种植了300亩晚秋黄梨的农户贺西宾喜上眉梢,“这生活就和梨一样甜!”
植树护绿,卖果挣钱。通过发展林果业,馆陶晚秋黄梨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鲜梨4.6万吨,年产值1.38亿元。今年,馆陶县晚秋黄梨现代农业园区还被认定为“河北省休闲农业精品园区”,走出了一条集采摘、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振兴路。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中,我市以林业重点工程为依托,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专业化经营”原则,架设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林果基地,逐步形成西部山区核桃、花椒、双季槐,东部平原苹果、梨、桃、文冠果及花卉苗木等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高效林果产业发展格局,实现了兴林与富民的有机统一。
在邱县梁二庄镇,文冠果种植形成全产业链条,全县文冠果种植面积近2万亩,带动全县7000多名村民参与种植、200多名村民实现就业;而位于邱县106国道西侧的5000亩齐晖丝棉木种植基地内,每一棵景观树都有着数千元甚至上万元的身价;
在魏县,全县梨树种植面积20万亩,年产优质梨45万吨,“鸭梨之乡”闻名全国。以鸭梨采摘园为基地,该县还发展梨花观赏、采摘旅游和创意营销,走出了魏县鸭梨品质品牌新路径,更多农民享受到生态红利;
在涉县,全县建成6个核桃万亩园、20个核桃千亩园、100个核桃专业村,核桃种植面积达到43.3万亩,今年全县核桃产量2万吨左右,人均增收500元,小小核桃托起群众增收致富梦;
在邯山区南堡乡,万亩桃园在传统栽种桃树的基础上,拓展40余个鲜桃品种,栽培果树1万亩,年产鲜桃2000万斤,惠及3000余户、1.7万人……
因绿而活、因绿而兴,坚守多年的绿色生态,正转化成红利惠及城乡。据统计,全市林业总产值达74.9亿元,经济林面积达120.96万亩,林果产量63.56万吨;全市林下经济经营主体达180多家,林下经济面积17.8万亩,产值近3.4亿元。
群众富了、林业活了,全市生态旅游也节节攀升。峰峰药王谷、涉县王金庄万亩梯田等一大批优秀生态旅游景点吸引了省内外游客,邱县“文冠庄园”田园综合体成功入选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2021年全市森林旅游游客量达910万人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加快推动了邯郸绿色发展进程,使广大城乡居民共享了绿色福利和生态红利。一曲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动人乐章也正在绿色的音符中奏响!
本文来自【邯郸日报-邯郸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