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短命(三国谶语曹魏亡于孙刘)

三国时期,孙权和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曹操落荒而逃,狼狈逃回北方,三足鼎立之势逐渐形成。此后,曹操再无力南下,消灭孙刘。有一句谶语是“曹魏亡于孙刘”,是指的孙权和刘备两人吗?

其实,谶语中的“孙刘”并非指的是孙权和刘备,而是另有其人,指的谁?依据相关史料,分析如下,“孙”指的是孙资,“刘”指的是“刘放”。那么刘放和孙资是如何“灭亡”曹魏的?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短命(三国谶语曹魏亡于孙刘)(1)

孙资,是字彦龙,他经过好友贾逵推荐,投奔了曹操,成为曹操帐下幕僚,历任相府功曹、计吏、参军。在曹魏建立后,孙资在中枢任职,历任秘书郎、尚书右丞,迁中书令、给事中。

刘放,是汉广阳顷王刘建的儿子西乡侯刘容的后代,是汉室宗亲,但是他却投奔了曹操。刚开始,曹操首倡讨伐董卓,在关东各路诸侯中非常卖力。他于是劝说他的主公王松,归顺了曹操。曹操见了刘放后,非常高兴,任命刘放为参司空军事。

此后,刘放和孙资的当官轨迹便基本相同了,一直掌握魏国中枢,是机要秘书。

公元213年,曹操称魏公,建立魏公国,刘放与孙资俱任秘书郎。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登基为帝,建立魏国,刘放、孙资转任秘书左右丞。此后几十年,刘放和孙资执掌魏国朝政中枢。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短命(三国谶语曹魏亡于孙刘)(2)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驾崩,魏明帝曹叡继位,对刘放、孙资两人更加宠信,封此二人为散骑常侍。由于刘放和孙资两人多年兢兢业业,为魏国的稳定立下大功,刘放进爵西乡侯,孙资为乐阳亭侯。

刘放和孙资两人善于写文书,书信,深得曹操、曹丕、曹叡祖孙三人的信任,他们的诏命文书,大都是刘放和孙资写的。

公元238年,魏明帝曹叡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恐不久于人世,他于是安排后事,立燕王曹宇为大将军,让其和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人辅佐小皇子曹芳。燕王曹宇性格恭顺温和,谦逊拒绝。

由于刘放、孙资二人和夏侯献、曹肇两人不和,非常害怕燕王曹宇、夏侯献等人掌权之后,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思谋对策,搅黄此事。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短命(三国谶语曹魏亡于孙刘)(3)

刘放和孙资他们两人在曹叡面前说了许多燕王的坏话,大意是燕王曹宇没什么本事,难以担当如此重任。说得多了,曹叡便没了主意,询问刘放和孙资二人,谁能够担当托孤大臣的重任。他们两人顺势推荐了曹真之子曹爽和司马懿。曹叡问道:“曹爽能担当如此重任吗?”曹爽是一个酒囊饭袋,汗流满面,紧张得说不出话来。关键时刻,刘芳在曹爽面前轻声说道:“赶快说以死奉社稷。”曹爽如实说了,顺利成为托孤大臣。

刘放害怕曹叡反悔,于是按着曹叡的手写下免去燕王曹宇等人的诏书,另立曹爽和司马懿为托孤大臣。

刘放和孙资两人软硬兼施,让曹叡在临终前,任命曹爽和司马懿两人为托孤大臣,实际上葬送了曹魏江山。因为此二人都是权臣,还是足以颠覆曹魏社稷江山的权臣。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短命(三国谶语曹魏亡于孙刘)(4)

曹爽权臣时代

曹爽仗着自己是曹魏宗亲,于是打压司马懿,幽禁郭太后,不把小皇帝曹芳放在眼里,任用亲朋兄弟为禁军统领,架空司马懿,将曹叡的七八个妻妾收为己有等等。如果长久以往,曹爽很可能取代小皇帝曹芳,成为曹魏新的皇帝。

司马懿权臣时代

面对曹爽的压榨,老奸巨猾的司马懿以退为进,回家养病。在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除掉曹爽及其党羽,掌握曹魏朝政大权。此后,曹魏皇帝曹芳成为了傀儡,司马家族牢牢掌握大权,先后经历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直到司马炎篡位,建立西晋。

三国时期曹魏为什么短命(三国谶语曹魏亡于孙刘)(5)

结语

由于刘放和孙资有私心,迫使魏明帝曹叡罢免燕王曹宇的大将军及其辅臣之职,而是任命了曹爽和司马懿两个有不臣之心的野心家为托孤大臣,导致曹魏朝政大权旁落,进而亡国。因此,谶语“曹魏亡于孙刘”之中“孙刘”指的并非孙权和刘备,而是孙资和刘放两人,悲乎哀哉。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