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构杀岳飞的真实结局(细说赵构为何要冤杀岳飞)
最近,由于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岳飞事迹重新被公众热议可以这样断定,但凡是中国人,对岳飞都是饱含崇敬、热爱之情的,除非他心思龌龊,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赵构杀岳飞的真实结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赵构杀岳飞的真实结局
最近,由于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岳飞事迹重新被公众热议。可以这样断定,但凡是中国人,对岳飞都是饱含崇敬、热爱之情的,除非他心思龌龊。
公元1142年十二月,岳飞被南宋朝廷冤杀,这是千古奇冤!岳飞到底死于谁人之手?岳飞为什么会被冤杀?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下面,笔者试图通过分析历史史实材料,抽丝剥茧,聊聊自己的看法。
一,冤杀岳飞的主谋是谁?
谁是谋害岳飞的主谋,一般来说,存在三种观点:一是兀术杀岳飞说,二是秦桧杀岳飞说,三是赵构杀岳飞说。
1,有学者主张,岳飞为兀术所害。这不能算主流观点,但他们认为,兀术确实要岳飞死,有两个原因,一是岳飞杀了兀术的女婿夏金吾,二是岳飞是主战派,时刻想恢复中原,阻碍议和,兀术以议和要挟南宋,以致南宋杀了岳飞。
证据有:《宋史.岳飞传》记载“兀术遗(秦)桧书:'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
“时洪皓在金国,蜡书驰奏,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至以父呼之,诸酋闻其死,酌酒相贺!”
这种观点其实不值得一驳,敌国想要本国神勇大将死亡,其实再正常不过了。如果朝廷不想岳飞死,完全可以将其罢职。一位无兵无卒之人,对一个敌对国家来说,并无半点威胁。
2,有学者主张,秦桧要杀岳飞。持这种观点的,一般是封建社会学者,因为他们不敢擅自指责皇帝,只能将杀岳飞的罪名放在宰相秦桧头上,恰恰秦桧又是奸臣,所以看上去严丝合缝,没毛病!
秦桧要杀岳飞的证据有很多,证据一,《宋史.岳飞传》这样记载:秦桧想害韩世忠,岳飞驰书告韩世忠,张俊获知此事,“密以(岳)飞报世忠事告(秦)桧,桧大怒。”
证据二,“(秦)桧亦以(岳)飞不死,终梗和议,己必及祸,故力谋杀之。”;
证据三,《宋史.秦桧传》“(秦)桧以(岳)飞屡言和议失计,且尝奏请定国本,具与(秦)桧大异,故欲杀之。”
证据四,《宋史.岳飞传》记载:“岁暮,狱不成,(秦)桧手书小纸付狱,即报(岳)飞死。”从史书记载看,岳飞冤死,似乎秦桧是下令造成的,秦桧是直接凶手。其实但凡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岳飞作为朝廷中枢大员,如果赵构不同意,谁人敢对岳飞下手?
3,赵构要杀岳飞。赵构杀岳飞的证据有很多。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记载:公元1141年七月十七日,岳飞和张俊刚从楚州回朝不久,赵构专门对秦桧说了一段话,意思是严厉批评岳飞,说岳飞在楚州提议放弃山阳(即楚州,又称山阳),危言耸听,不可依靠、信赖,文中直言“始有杀飞意矣”。
卷一百四十三记载,“癸巳(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赐死于大理寺。”“赐死”两字,代表了赵构的明确态度。而且万俟卨等人对岳云的判决结果本是“追夺一官,罚金。”赵构当天改为“诛(张)宪、(岳)云于都市”。也就是说,赵构不仅要杀岳飞,还要杀岳云。
《宋史.高宗本纪五》也记载“癸巳,赐岳飞死于大理寺。”
《宋史.何铸传》借秦桧之口,直接说出“此上(赵构)意也!”
而《宋史.岳飞传》正文由于援用岳珂的《金陀粹编》,将杀害岳飞之罪全部加在秦桧头上,但最后在“论曰”里,元代《宋史》的编纂者还是说了一句大实话:“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岳)飞。呜呼哀哉!”
最为关键的是,岳飞是朝庭大将,而且手中握有重兵,皇帝没有旨意,是无人敢动岳飞分毫的!
结论:宋高宗赵构是冤杀岳飞主谋。现代历史学者,对赵构杀害岳飞已经形成了共识。
二,赵构冤杀岳飞的错误观点。
赵构杀岳飞有充分理由么?当然没有!而且岳飞是南宋朝廷国防安全的重要屏障,赵构明知如此,为什么还要杀冤岳飞呢?这是最让人关心的问题!
赵构之所以杀岳飞,历史学者主要有这么几种观点,一是岳飞坚持迎“二圣”说;二是岳飞妄议储君说;三是岳飞反对“和议”说;四是岳飞不救淮西说;五是岳飞弃守山阳说等等,我们逐一做个分析。
1,首先,岳飞坚持迎回“二圣”说,造成赵构杀岳飞,观点不成立。实际上,迎“二圣”最早是赵构自己提出来的。赵构的即位诏书中,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此后还把“迎二圣,归京阙”,作为雪国耻的代名词,赵构即位初几年,就是靠着这个政治口号,收拢朝野军民之心,稳固自己的皇位,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口号的强度还逐渐加码!
公元1131年九月二十八日,赵构下诏,“求有谋策能还两宫者”;十二月八日,赵构又下诏,“能还两宫者封王”。如果说前面的只是政治口号,那么,封王的许诺诏书却是货真价实的,尽管“封王”诏书也是政治口号,但这个口号多少有点诚意,有点感动人心!
赵构不仅喊口号,还有实际行动,即位不到一个月,便派遣“通问使”出使金国,欲迎二帝回朝,而且派遣“通问使”的频率非常密集。即位前几年,几乎是一年两次。
既然皇帝带头高喊迎“二圣”的口号,朝中大臣自然人人可以跟着喊,岳飞当然也可以喊。再者说,岳飞只也在抗金的头几年,为了配合高宗当时的政策口号喊过一阵迎“二圣”后来,一看势头不对,岳飞便绝口不再提了,并将对徽钦二帝的称呼都改成了“天眷”,“天眷”即赵构的亲戚,岳飞用这个称呼,表明自己坚决支持赵构的立场。
有些学者说岳飞坚持迎“二圣”,没有政治头脑,从岳飞对“二圣”的称呼转变来说,岳飞政治头脑是异常敏锐的!
退一步说,到公元1141年,徽宗赵佶早已死亡,迎回的只是尸骨,钦宗赵桓作为亡国之君,羁押在金国十几年,北宋成了南宋,京城开封搬到了临安,朝中大臣都是赵构提拔封赏的,赵桓回来,谁支持他?所以,“迎二圣”说是岳飞死因,纯属无稽之谈!
2,其次,妄议储君之说也不成立。进言立储,岳飞不是第一人,也不是最后一人,有人甚至还因此升官。有学者认为,岳飞是武将,武将擅议储君是朝廷大忌,其实储君是皇帝家事,谁说都犯忌,别人说得,岳飞自然也说得。事实上,岳飞所推存的赵眘,实际也是赵构早已内定的人,岳飞在旁边多说了几句,赵构纵使有些生厌,也绝不会因此而下毒手。
3,对于反对“和议”,更加不能成立, 因为反对和议最激烈的是韩世忠、张浚(非武将张俊)。要杀,也应该杀他们,而不是岳飞。
“绍兴和议”之前,公元1139年,宋金第一次和议,韩世忠甚至派军设伏,打算中途杀了金国使者。韩世忠的举动,比岳飞激进得多。韩世忠收了兵权之后,赵构派魏良臣出使金国,韩世忠还极力进言反对。赵构不理会,韩世忠又上疏骂秦桧误国。
张浚也是坚定的主战派,因处置“淮西兵团”不当,导致淮西兵团兵变,这是多大的罪责?赵构也没杀他,仅被罢职。
就赵构自己本身,对和议的看法也有“以战促和”的言论。《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二记载,公元1141年十月,赵构道:“可预戒诸将,厉兵秣马,以为待敌之具。事或难从,岂得避战也?”所以赵构并不是一味反对用兵的。赵构的目的无非是“以战止战”,从而达到“以战促和”。
最关键的是,“绍兴和议”于公元1141年十一月底已经缔结,而岳飞死于十二月底,和议已成,岳飞如何反对?和议已成,赵构还为何杀他?
4,违抗诏令,消极援救淮西。公元1141年正月,兀术最后一次领兵南侵,这次的目标是淮西,淮西是张俊驻守。赵构调刘錡、杨沂中、韩世忠、岳飞援救淮西。刘錡、杨沂中很快抵达淮西,但岳飞可能想到每次揍了金军一顿后,都被召回,不能尽兴,就和赵构赌气,先说军中缺粮,不能出兵。赵构再督促。岳飞又说金国倾巢而来,巢穴空虚,他应该长驱直入汴京、洛阳,围魏救赵;接着说自己身体犯苦寒病;后来又说将亲率大军,到蕲州、黄州汇合,赵构气得七窍生烟,连续下了十七道御札。最后,刘锜、杨沂中取得“柘皋之战”胜利,此时岳飞还未到安徽安庆。
岳飞消极救援淮西是导致赵构痛下杀手的原因吗?当然也不是。因为南宋初期,武将不听朝廷诏令,甚至违抗诏令,几乎是常态现象。统帅级别的刘光世、张俊、韩世忠等,统制官级别的王德、解潜、王彦等,都或大或小不同程度的存在,更别说那些反复无常的叛将了。
比如刘光世,公元1129年,赵构任刘光世为江东宣抚使,受杜充节制,可刘光世认为自己是老班底,杜充没资格节制他,还上疏给赵构讲了六条理由,赵构大怒,下诏不准刘光世入殿门,刘光世这才接受诏命。
公元1130年九月,金军围攻楚州上百日,赵构五次手诏促刘光世援救楚州,刘光世畏敌如虎不敢去。公元1132年,赵构命刘光世移军扬州,刘光世却以缺粮为由不去。
公元1133年,赵构命刘光世和韩世忠换防,结果两人在镇江城下打了起来。
又如韩世忠,公元1133年,韩世忠看不惯刘光世管闲事,直接派军袭击刘光世的后部,赵构不得已派人和解。
公元1138年十二月,韩世忠为了阻止和议,派军在洪泽镇设伏,打算灭了金国的使者。这是通天的罪过,赵构也没杀他。
再如张俊,公元1130年,金人攻楚州,赵立告急,赵构诏命张俊援救,张俊拒绝执行。
公元1141年三月,柘皋之战大胜后,金人围濠洲,张俊本在班师途中,为了争功,不经请示汇报,直接派杨沂中、王德赴援,结果在濠洲城下遇伏大败。
再看看一些有名的统制官级别将领。公元1129年,苗刘叛乱失败后,赵构诏命王德隶属韩世忠,追击苗傅、刘正彦,王德为了自己立奇功,不愿接受韩世忠节制,还将韩世忠派来的亲信将领陈彦章给杀了。
公元1136年,赵构驻平江府,统制官王彦和解潜两军火并。
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以上任何人的任何一项罪名,如果发生在其他朝代,都是人头落地的死罪,可是赵构不能这样做,他除了安抚、和解,撤职外,相反,有时他还得升别人官,以笼络他们。因为这时候,所谓的朝廷,只是个虚架子,并非铁板一块。如果你依法举起屠刀,将领就会离你而去,谁来为你卖命?
5,主张“放弃山阳”是不是原因呢?放弃山阳(楚州)是岳飞被捕前,言官攻击他的主要借口,《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四十一记载了赵构指责岳飞的内容:“山阳要地,屏蔽淮东,失去山阳,则通州、泰州难以稳固。敌军入侵,可以长驱直入苏州、常州,难道不会引起振动?山阳的作用很明显!这次派张俊、岳飞到楚州安排战守布防,两人登城巡视,岳飞却当众放言,楚州难守,何必要整修城池?只不过是将士在楚州防御时间长久,感到厌倦,想换防其他地方,岳飞不过是附和兵卒的想法,用以博取声誉,岳飞作为朝廷大员,这样说话,朕怎么能倚仗他啊!”
可提议“放弃山阳”比起违抗诏令来说,自然要轻微百倍,因为说了一句“放弃山阳”就要杀头,那赵构早成了孤家寡人了!岳飞仅仅是说了一句“放弃山阳”,而岳飞说“放弃山阳”后没几天,张俊却实实在在的放弃了海州。张俊为何没事?所以,岳飞主张“放弃山阳”,也不是获罪的原因。
三,赵构冤杀岳飞的真实原因
既然这原因不是,那原因也不是。难道赵构失心疯了,胡乱杀人?自然不是!
1,冤杀背景。上文说过,南宋初期,武将普遍无视朝廷法令,是常态。所以公元1136年,伪齐犯淮西,赵构调岳飞赴援,岳飞立即奉命行动,未到之前,而伪齐刘麟很快败退,赵构获悉岳飞听调后,由衷地对宰相赵鼎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如岳飞知尊朝廷为可喜!”赵构言下之意,朝中大将不尊朝廷是普遍现象。
“绍兴和议”前,金国频繁南侵,赵构尚需要依赖武将保卫江山,可赵构仰仗武将保江山的同时,又害怕武将造赵氏江山的反,毕竟,南宋初期,很多武将反了又降,降了又叛,已经习以为常,而“苗刘叛乱”,就发生在自己身边,给赵构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阴影!淮西兵变更让他对武将加深了不信任感。
更让赵构寝食难安的是,朝廷几支重要军队,基本都是“私家军”。公元1140年七月,岳飞郾城之战期间,左宣议郎王之道上疏尖锐地指出了,我们来看看《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是怎样记载的。
王之道上疏道:“如今大军汇集边境,可是没有设置统帅。国家用兵十六年,士卒隶属各自的将帅,将帅把他们作为亲附的私兵。兵卒隶属张俊,则称‘张家军’;隶属岳飞,则称‘岳家军’;隶属韩世忠,则称‘韩家军’。
他们相互之间如仇敌,相互防备如盗贼,自己无心为公,反而惴惴然害怕别人奉公,以致名誉盖过自己;自己不能立功,反而惴惴然害怕别人立功,从而官爵高过自己。而且他们之间平日存在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让他们在关键时候面临厉害关系,如何可以确保他们不为敌国利用?”
当时正是用兵用人之际,赵构仅将王之道降了一级。但可以肯定的是,王之道的话,赵构很是赞同和认可的,也完全听进去了的。
公元1141年三月,兀术最后一次南侵失败退兵,主动发出了和解的信息。赵构敏锐地意识到,金国大举进攻的局面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朝廷中的许多带兵将领,经过战火的洗礼,逐渐走向了成熟,比如江南的刘錡、杨沂中、赵密、王德,西南的杨政、郭浩、李显忠等等,基本可以独当一面了。以前仅仅依赖几员大将的时代熬过去了。
现在赵构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将帅手中的军权收归朝廷,也就是收到自己这个皇帝手中,又如何让每位将帅都知道尊重朝廷,也就是尊重自己这个皇帝。说到底,就是如何在朝廷上下树立自己的绝对权威?赵构能想到的唯一的手段,就是杀将帅,而且要杀重量级的大将帅,从而震慑朝中所有武将!
2,为何选岳飞?
那么杀谁?当时,够份量的将帅有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刘錡、杨沂中、吴璘。为什么这个灾难偏偏落在了岳飞头上?我们逐个分析一下。
张俊。张俊是赵构在相州做大元帅时的老部下,平苗刘叛乱的功臣。最关键的是,兀术最后一次南侵撤兵后,张俊第一个主动向朝廷交兵权,表了绝对的忠心,可以说张俊对朝廷毫无威胁,所以赵构放过他!
韩世忠,韩世忠也是平定苗刘叛乱的功臣,被迫收兵权时,又主动缴纳了军中钱粮。尽管如此,韩世忠险些成了“冤岳飞”。
公元1141年五月,赵构派张俊、岳飞到楚州分散韩世忠的旧部,韩世忠坦然处之。但是这个关键时候,韩世忠的亲信景著和胡纺,好巧不巧上疏朝廷道:“二枢密如果分散韩世忠的部队,恐怕发生变故。”
韩世忠和秦桧的矛盾本来非常尖锐,秦桧深刻领会了赵构的意愿,就是要杀一位大将,因此借此机会抓捕了景著,想以此打开缺口,牵扯到韩世忠身上(不到两个月,秦桧就是用这种手段栽赃污蔑岳飞的,先抓张宪,再牵扯岳飞),但是岳飞性格直率,见不得这种阴谋诡计,暗中派人送信给韩世忠,韩世忠立即星夜面见赵构,跪拜在赵构面前,脱了自己衣服,指着身上伤疤,痛哭流泪地表忠心,赵构要的就是这个结果,韩世忠侥幸逃过一劫。
刘光世。刘光世同样是平定苗刘叛乱的功臣、大元帅府的老班底。重要的是,公元1136年,因为淮西之战,刘光世畏敌如虎,从合肥撤退,第二年,被罢了军权,而他的淮西兵团,则叛变投靠了伪齐刘豫,刘光世的“刘家军”基本消亡,根本不存在威胁。尽管刘光世身上的毛病最多,但忠心就是好同志,赵构也放过他。
刘锜。刘锜自公元1136年接管王彦的八字军才开始成军,公元1140年指挥顺昌之战,大胜,第二年参加柘皋之战,取胜,总的说来起步比较晚,时间短,职位也没有独当一面,威望还在上升期,自然构不成威胁,赵构犯不着拿他开刀。
杨沂中。杨沂中最早便是赵构的贴身侍卫,“昼夜扈卫寝幄,不顷刻去侧”,赵构认为他的忠心无可质疑,自然会对他手下留情。
吴璘。吴璘是四川武将世家,四川军事统帅是文臣胡世将,吴璘能够服从胡世将的调遣,就是服从朝廷命令,而且吴璘一直在四川抗敌,鞭长莫及,杀他不太好行动。
赵构选来选去,也就只有一位岳飞是“合适”人选了!
既然皇帝决定要杀你了,那么你所有的瑕疵都会被放大,你也就在劫难逃了,你再忠心也会被认为不忠心了!
至于什么“放弃山阳不守“,“不援救淮西”、“不愿意放弃兵权”,统统只是杀人借口而已。而万俟卨的等审讯岳飞者,指责岳飞说“三十岁建节(做节度使) 比肩宋太祖”,写信给张宪,要张宪虚报边关警情,以惊动朝廷,迫使朝廷让岳飞回军营掌军,等等,纯粹是“莫须有”的污蔑之词了。
假如,赵构选张俊,濠州兵败自然是杀张俊的借口;假如选韩世忠,擅自设伏欲谋杀金国使者肯定是杀韩世忠的借口;假如选刘光世,败退合肥就是杀刘光世最好的借口!
公元1141年六月,赵构接受了韩世忠当面表忠心后,便将杀将帅的目标放在了岳飞身上,开始着手布局。
七月十七日,赵构当着秦桧的面批评岳飞,指责他有放弃山阳的想法。 秦桧心神领会,便领命操作,制造了这起千古冤案。
此前一天,监察御史万俟卨按赵构的旨意,上疏弹劾岳飞,内容核心就是岳飞“不救淮西”、“放弃山阳”。
七月十八日,赵构任命刘錡为知荆南府(即江陵府,湖北荆州),这个任命也非常有深意,就是防备在襄阳的岳家军变乱。江阴人孙元济评价,这是下棋的最高妙着!不是庙算在胸的君主,怎能出此绝招?(但是《宋史》却说刘錡是被贬职到荆南府的)
八月九日,御史中丞何铸、殿中侍御史罗汝楫再次弹劾岳飞,此前万俟卨见朝廷对自己的弹劾奏章没反应,又连续上了四次奏章,还特意将副本拿给岳飞看,岳飞当然不是笨伯,主动上疏要求罢免枢密副使,但已经来不及了。
当天,岳飞被罢免枢密副使,改为武胜军、定国军节度使,万寿观使。九月八日,王俊告发张宪变乱,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抓捕入狱,十一月,宋金订立和议,十二月二十九日,岳飞被赐死。
关于岳飞的“罪名“,《宋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三朝北盟会编》记载的都不一致,因为纯属子虚乌有,当然各自记录不一样,所以岳飞之死,何其冤也!
赵构杀岳飞,向整个朝廷的武将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息,你再怎么能干、能打,都是我的我的臣、我的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我要你亡,你不得不亡;整个大宋朝,我才是“爹”、我才是“爷”!大家乖一点,你好我好大家好,否则,岳飞就是榜样!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既然岳飞是赵构定调要杀的,秦桧只是帮凶。有人会说,这事秦桧不做,自然还有其他人做,秦桧因为这事,背上了千古骂名,秦桧委不委屈?答案很肯定,当然不委屈!帮助赵构制造冤案,屈杀岳飞,这事谁来做谁就是奸臣!有人会说,都不做,皇帝的意志不就得不到贯彻了吗?这其实是另外一回事!作为臣子,有些事能做、有些事不能做,也有红线,否则何来区分忠臣、奸臣?
对于顺从皇帝却违背道义良心的事,忠臣会直言进谏,甚至撂挑子不干,而奸臣只会谄媚邀功,以此巩固自己的权力。所以单凭助赵构杀岳飞这一件事,秦桧就是奸臣,遑论其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