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少年课间活动游戏(有意思80后)

本报记者 彭未风

北辰区沿河小学几乎每个学生最近都特别期盼每天的大课间锻炼,想和同学们进入操场比拼一下老师们教的游戏。原来,为了让学生远离电子产品,调动学生的锻炼积极性,沿河小学前不久集思广益,将“80后”小时候经常跟小伙伴们玩的丢手绢、跳皮筋、赶猪、丢沙包、叫号等经典老游戏引入大课间,学生们可以在游戏中动起来,树立规则意识,体验游戏竞争的乐趣。老游戏进入校园焕发新生机,“80后”童年时的那份快乐如今传递到了孩子们身上,小游戏也让两代人找了共鸣点。

70年代少年课间活动游戏(有意思80后)(1)

沿河小学是一所地处北辰区青光镇的乡村小学,学生以周边村民孩子为主。前不久,沿河小学校长张健和老师们讨论如何让学生放下电子产品时,有老师提出,学生们家庭空间相对宽敞,放学回村后小伙伴也多,生活场景和老师们小时候相似,可以教学生跳皮筋、叫号、丢沙包等小游戏,让他们回家后有更多娱乐的方式,这样可以减少学生玩手机的时间。这一想法立即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经过一番仔细研讨,沿河小学决定利用大课间时间让学生学习体验老游戏,让孩子们练熟了回家也能玩。

70年代少年课间活动游戏(有意思80后)(2)

张健介绍,沿河小学1-6年级总共有12个班,为了避免游戏项目过于单一,考虑到既要确保参与性强,趣味性足,安全性高,同时还得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校最终选定逮小鱼、丢手绢、蒙眼猜人、踢毽、赶猪等12个经典老游戏,每个班级每次学一种,一个月换一次项目。这样一来,实现了学生体验的游戏项目每月不重样,避免一种游戏玩的时间过长学生兴趣下降。体育组长陈金勇介绍,把体育锻炼和小游戏相结合,可以开发出上千种小游戏,因此这种方法在维持学生兴趣方面,资源储备非常充足。

70年代少年课间活动游戏(有意思80后)(3)

现在每天上午大课间前10分钟长跑,剩下的20分钟就是学生们玩游戏的时间,下午大课间30分钟则以跳长绳和游戏为主。2年1班的吕晟涵说,以前放学了回到家就是在村里到处跑着玩,现在大课间玩的叫号游戏要有趣多了,尤其是单腿蹦着在限定区域内最快抓住所有人,特别刺激、有成就感。2年1班的白依晨也提到,相比起妈妈带她去淘气堡玩,学校这种游戏人多也热闹,她更喜欢大家一起玩的感觉。学校没玩够,回家还能和村里小伙伴们继续一起玩。陈金勇提到,这些小游戏有着明确的规则,学生们参与过程中也潜移默化的被树立规则意识。因为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竞争性,学生们参与过程中也锻炼了拼搏意识,团队游戏还考验团队协作意识,小游戏本身蕴含了多重的育人效果,所以把老游戏引入校园具有非常现实的价值。

70年代少年课间活动游戏(有意思80后)(4)

沿河小学目前给学生教授的游戏主要以团体游戏为主,随着学生们逐渐熟练后,会逐步给学生再教授一些单人游戏。张健表示,学校希望既加强学生的校内锻炼效果,也让学生回家后不受人员和场地的限制可以继续玩,尽可能把注意力从电子产品上转移出来,同时让两代人找到共鸣点,提升亲子关系,这是学校这一做法的初衷。从实践效果看,老游戏并不过时,孩子们找到了父辈们当年相同的快乐。学校将积极深入探索实践,总结好的做法和经验,争取摸索出可推广可复制的教程,将这一做法打造成学校大课间特色,深挖老游戏的育人价值。

70年代少年课间活动游戏(有意思80后)(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