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小楷(背了20多年的蜀道难)
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美丽的唐诗宋词,读完之后唇齿留香,千年以来,非常受人们的喜爱。不过,许多我们背了很多年的诗句,其实和原句还是有一些出入的,如果不是仔细去翻看原作,都很难发现。
比如杜牧的《山行》,我们一直背的是“白云深处有人家”,而现在的教材版本已经改成了“白云生处有人家”。李白的《蜀道难》,我们一直脱口而出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句话与原作究竟有何区别呢?我们看一下李白的原诗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了。
蜀道难
唐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可见,在李白的原作中,这句话在文章的开篇、中间和篇尾分别出现了一次,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一共出现了三次,但都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我们熟悉的版本多了一个“之”字。
诗歌最讲究的就是练字,诗人最爱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尤其是名词的连用,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温庭筠的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黄庭坚的名句“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马致远的名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多个名词的连用创造了令人意想不到绝胜境界,很少有诗人会用“之乎者也矣焉哉”这样仅能表示语气,而没有丝毫实际意义的虚词。回忆我们读过的唐诗,能够在诗歌中将虚词用得恰到好处的,也就是诗仙李白了。
在《蜀道难》一诗中,也正是对虚词字的巧妙运用,体现了诗仙李白不拘一格、潇洒不羁的文风。“噫吁嚱,危乎高哉!”诗歌的开篇,就是一连串的虚词感叹词,表示出对蜀道难的惊叹,“噫吁嚱”,蜀地方言,表示惊讶的声音。“危”和“高”两个形容词中间加了两个虚词“乎”和“哉”,表示对蜀道高峻伟岸的惊叹。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哎呀呀,蜀道是多么地高峻多么地伟岸!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诗歌中加了两个虚词,一个“之”字,一个“于”字,与第一句对应,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又起到了强调突出的语言效果,更能表示对蜀道太难攀的赞叹,简直难于上青天。
李白其他的作品中也经常用到“之”这个虚词,比如《长相思》中的“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又比如《将进酒》的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诗论家评价太白的诗作,常常会感叹是天上的句子掉落凡间,偶然被太白拾捡到了,一个“之”字的妙用,往往让李白的诗句如横空出世,豪迈奔放,不拘一格,更能体现诗仙奇特的想象力,营造出奇妙的诗歌意境,为诗歌增添了更多不同于常人的浪漫色彩。
能够如此不落窠臼的,也唯有李白,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被宋代诗人楼钥引用的时候,便去掉了一个“之”字,成了我们熟悉的俗语版本“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送王仲矜倅兴元
宋 楼钥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易,易于履平地。
蜀山天险固自若,视难为易在人尔。
王尊真有四方志,叱驭径行了无累。
早登岷峨仕阴城,谈笑动行千万里。
……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易,易于履平地。”虽然上下句对仗更为工整,但也正因为这规规矩矩的工整,早已没有了诗仙李白原作的飘逸洒脱之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