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作文如何写好(教你写作文写景方法)
写景作文,让不少学生望而却步,无从下笔,更不知如何把景物写好。
只有掌握并熟练运用描写景物的方法,下笔才能生辉,行文才能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
一、善观察。观察和描写景物,要注意选择好观察点和观察角度,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
鲁迅说过:“此后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给董永舒》)观察是描写景物的前提。
观察景物大体都有个特定的位置,位置不同,视野、视线、角度也各有差别,所见景物的特点就有所不同。
观察景物的方法大致有四种:
(一) 定点观察。定点观察是观察者固定在某一位置上的观察,可分为平视、仰视、俯视和环视。
(二) 动点定景观察。动点观察是观察者沿着一定的路线,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动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连续。
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观察某一种景物,正如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特写。
(三)移步换景。指随着立足点的移动,观察的对象一一展现或同一对象的角度也不断变化,这是游记写景散文常见的方法。
(四) 散点观察。散点观察是选取某一范围的若干景点分别观察。散点观察是定点观察的分散。
描写景物时把观察点和角度处理好了,思路就清晰了,写起来也就顺手了。
二、理顺序。描绘景物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
(一)空间顺序。包括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等。
如《观潮》一文首段就是由远而近写海潮来时的雄壮的气势。
《春》中的“春花图”为了描绘春花的“多、艳、香甜”的特点朱自清按照“树上—花下—草丛”的由高到低的顺序去写的。
(二)时间顺序。如:写《海上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
郦道元的《三峡》按照“夏—春冬—秋”季节分层次去描写三峡的特点和风貌,起迄分明,各具特色。
(三)逻辑顺序。如:先整体后局部或先局部后整体,由大而细或由细而大等。
《紫藤萝瀑布》文中作者先写一树,后写一穗一朵,可以想见她既综观总体,又细察局部,描写的顺序安排的是多么精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写景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的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由低到高写静物,第二个“不必说”由高到低写动物,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是写不景有序,而且活泼多姿。
《济南的冬天》第四段写景由远而近、由大而细:先写城外,再写城外的山坡,再写山坡上的小村庄,再写小村庄的房顶上的雪;而第五段的写景则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的:先写水冒点热气,再写水藻,再写垂柳,再写水面的上空以至于半空中、天空上。这种写法,既符合描写的逻辑顺序,有适合读者的视觉需要。
三、抓特征。
(一)观察和描写景物要多方面发现和感知景物的特点。
我们观察景物,习惯用视觉去感受、临摹景物,其结果往往犹如一幅寂静的并无多少生机的平面画作。如果我们能调动各种感官,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描摹景物,那我们的文章就会生动得多。
著名作家余光中说过:“我们期待的散文,应该有声、有色、有味、有光。”景物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形状、动态、颜色、质地、声音、气味、味道等方面,这就要我们调动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去观察去描绘景物。
朱自清在《春》一文中,先通过视觉写了花色艳之后,用嗅觉写“花里带着甜味儿”,“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接着还用听觉写“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这样,一幅立体的春花图就展现在我们眼前了!活生生的“满园春色关不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的写景也可谓是形、声、色、味俱全。菜畦的“碧绿”桑葚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臃肿”“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从视觉上写的;鸣蝉的“长吟”,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上写;覆盆子“又酸又甜”写的是味觉: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
(二)观察和描写景物,要特别注意把握不同时间和地点的景物特点及写景的内容。
时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不同的;季节相同的不同地域,景物的特点也大有差别,只要细心观察就不难发现。
宋代诗人杨万里就有这样的体会,他写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呢?荷叶纵然还在,绝不会是“无穷碧”了。
春天,桃花、杏花、梨花,“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夏天,“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秋天,“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漳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冬天,“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矮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
朱自清在《春》中表现了南方春风温暖、和煦的特点,而林斤澜的《春风》则绘出了北方春风的粗犷、壮美。时间不同,景物的特点是相同的,就要注意选择体现景物特点的内容的不同。
《苏州的水》:“苏州是水城,因为苏州的水是闪闪发光的,是清澈见底的,是美丽多姿的。白天,太阳照着水面,好象给水面穿上了一件闪闪发光的衣服,让人们看到了感觉风景很优美!那粼粼的波光就像妈妈的手在抚摩着我,让人觉得十分惬意!这时,河两岸青青的柳树倒映在河水中,就像一个披着长发的女孩在照镜子。河的两岸都是各式各样的石头,有的半浸在水中;河水清澈见底,各种各样的小鱼在石头缝里钻来钻去。夜幕降临了,华灯初上,河面上的灯光与河两岸的灯光交相晖映,流光溢彩。如果是满天星光的夜晚,天上闪闪发光的星星与河面上闪闪的灯光相互映衬,真叫人分不清哪是天上哪里是人间!也许,这就是苏州被称作人间天堂的原因吧!”
作者采用的是先写白天苏州的水,再写夜幕下苏州的水,同是苏州的水,同是 “清澈、发光、美丽”的特点但作者选取的富有代表性的景物是不一样的。
四、巧修饰。描写景物要观察细致,还要用词准确,注意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要写好景物,仅仅通过细致的观察抓住景物的特点还不够,发现了景物的特点并不等于能把这些景物的特点描绘出来。
因此,我们在注意观察、培养自己的观察力的同时,还应注意通过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丰富自己的词汇。要注意炼字炼句,学会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比如,朱自清在《春》中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比喻和排比写出了春雨的细密、闪亮、绵长的特点。
老舍在《济南的冬天》这样来描绘雪后美景:“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贴切的比喻,准确的动词,生动地绘出了景物的特征。
五、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写景的文章,其写作目的都是为了抒情。
景物描写正是作者心灵感受的具体体现。相同的景物,在不同的人看来是不同的。
因此范仲淹才会发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感慨。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借景物来表达我们的情感。
朱自清在《春》中抒发了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流动着情感的文章才富有感染力。描写景物要对景物有感情,若景物在自己心目中像自己喜欢的人一样,写起来就会生动亲切。
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树的藤萝花,在作者心中,像瀑,像人,它在流动,它在欢笑,它在和阳光挑逗,写出来,紫藤萝花就显得分外美好可爱。描写景物时巧妙地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有时运用一些准确而生动的形容词、动词等词语也能融情于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中的“光滑”、“肥胖”、“直窜”等词语既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又体现了儿童的心理,也就融入了作者对百草园的热爱、忆恋之情了。有时巧妙运用色彩可以鲜明地融情于景。
鲁迅的《故乡》的开头给文章涂上了一笔浓重的颜色:“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苍黄的天底下。。。。。。” 阴晦、苍黄,这种阴冷的色调使景物显得倍加荒凉,凄冷之气逼人而来,也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了。单色调能渲染或突出某种感情。
例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通篇的景物都集中在青色上,这种单调凄苦的青色,正是融入自己激愤苦闷的心情。此外多色调、反色调的运用也能起到融情于景的作用。
关注我,我教你学语文
关注我,我教你学语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