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快的交通方式是什么(在交通不方便的古代)
现代人因为交通便利,可以随时出门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说到"出门"这件事,放在以前还真是不容易。
古人出远门最短时也需要十天半个月,长则数年。就像我国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走完大半个中国,就用了整整34年。
花费这么长时间,除了道路不通畅,还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古代使用的都是那些畜力或人力车、船之类的交通工具。
牛车,曾经也是最牛的车其实在历史中,马车和牛车差不多是同时期的产物,都起源于商代。自从马被驯化后,人们开始热衷于使用马来作为交通工具。但相比牛车,马车的地位显然要更高,所以一般人家还真坐不上。
另外,马在战场上也是必不可少的物质,消耗非常大。到了西汉初年,马匹奇缺,连皇帝出行都找不到四匹毛色相同的马拉车,官员们就只能乘牛车出行了。
只是牛车走得太慢,且牛的主要工作是耕田,不体面。所以经济一好转,大家还是要换上马车。
东汉章帝时,有个叫谢夷吾的太守,就因为曾经坐牛车出巡,被刺史弹劾,丢了朝廷的脸面,直接贬为县令。
但到了魏晋时期,画风又不一样了,牛车又成了好东西。那时的名士们整日除了空谈,吃药喝酒,没干什么正事,也不赶时间,对车子的速度快慢也就无所谓了。
更何况,当时道路条件不比现在,牛车虽然速度慢,但相对也更不颠簸,更舒适一些,也不用学习什么特别的驾驶技巧,何乐而不为呢?
"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经常一个人驾牛车出行,走到没有路了,就坐那儿放声痛哭。这要是换成马车的速度,估计早翻车了,就不是放声痛哭了,而是放声大叫了。
魏晋时期,就是因为有了这些标新立异的名士们,乘着牛车去游山玩水,牛车也就成了最牛的车了。
独轮车,既能运粮也能运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是运粮利器,能顺利穿越险恶的蜀道,把军粮运到前方,看起来非常好用也很特别。
那么木牛流马究竟是什么呢,最大众的结论是,它其实就是独轮车。
独轮车俗称"鸡公车",鸡公车在中国已有很久的历史了。据传,夏禹治水时,奚仲发明了"独轮车",后又改制成马车,为夏禹治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称"夏禹治水,奚仲造车",夏朝奚仲应该是世界造车的鼻祖了。
鸡公车经过汉代改良,又成了"辘车"。汉代井上汲水多用轳,是一种轮轴类的引重传动器,而这种手推车就是由一个轻便的独轮向前滚动,形似"辘轳",所以称其为"辘车"。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应该就是从辘车改制而成的。"木牛"说的是这车像一头不吃草的牛,"流马"说的是独轮转动灵便,运行轻快,如同能流转疾奔的马。
在道路并不畅通的古代,独轮车可以说是南方丘陵地区最理想的交通工具了。比起肩挑手提省力多了,哪怕走山路也是平稳轻巧。
有的车夫还会把一条布条系在两个车把上,推车的时候就把布条挂在肩上这样能保持平衡,也能利用肩膀来分担一些重量,省些力气。
基于对效率的追求,人们总是想方设法地对各种事物进行改良,甚至触类旁通,产生许多新生的事物,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
人力轿子,最舒适的陆上交通工具宋代之后,轿子开始流行。轿子,这种人力交通工具虽然速度慢,但它相对平稳和舒适,只是需要雇佣轿夫,因此也是比较富裕的家庭才坐得起。
然而在官场上,尤其是在明清两代,都有明文规定,武职官员不准坐轿,哪怕是王爷。因为他们是要带兵打仗,坐轿子就说不过去了。
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顺治年间,有官员就平西王吴三桂等各路王爵乘轿一事请示,朝廷上谕回复说:各王在镇守的地方可以乘轿,到京师则须骑马。
乾隆年间,甚至还有满洲籍文职大臣禁止坐轿的规矩,只有60岁以上、身体确实不好者才能例外。
当然,也一些无视朝廷规矩的,比如大将军福康安。他不仅平时坐轿子,连打仗也是坐。他手下常备有三十六名轿夫轮流抬轿子,所以福康安的轿子不但舒适,速度还很快。
但史上最夸张的轿子,还是张居正的32人大轿。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皇帝正年幼,张居正权倾朝野,其轿子更是属于超豪华版:32个夫一起抬,内分卧室和客室,还有两名小僮在内伺候。
张居正父亲去世,他奉旨回湖北江陵老家为父亲办丧事时,也是坐着自己的轿子回去的。
算重量,张居正的轿子超过一吨,算体积驿道都不够宽。所以张居正这一路,途经州县都是大兴土木,修桥铺路。
果然,这人力轿子比起其他交通工具来,最舒适也最能彰显其主人身份。
水上交通工具——船再说说水上交通工具吧。船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并不常用到,但在古代它也是很重要的交通工具,特别是运输货物以及一些长途旅行,乘坐船舶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明清两代是京杭大运河最辉煌最忙碌的时期,因其承载着国家经济命脉,各路往来漕船不断。漕船上运送着的都是几百万石的粮食,附带大量白银和各种商品。
这些物品若是没有像船这类的足以承重的交通工具,单靠畜力车输送,不但车的数量要多,时间上也要多花费,效率低下。
还有往来的官吏,客商等,假设北京的官员去四川上任,看直线距离肯定是走陕西最近。但其实走京杭运河,到扬州换江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才是最佳选择,又快又舒适。
除了这些较大型的船只外,还有一些日常代步用的乌篷船,这在水网密布的江南非常常见。若是再走远一点的就是白篷的夜航船,夕发朝至。
想来,古人的这些交通工具速度是不快,但若是不赶时间,慢还是有慢的好处的。慢生活的节奏下,人往往才能静下心来,留心观察,用心思考。
就如徐霞客,虽然用了三十四年,才游历了大半个中国,看似很慢,却为后人留下了至今影响深远、闻名中外的《徐霞客游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