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和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李义平: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激发和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激发和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激发和保护优秀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李义平: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李义平表示,市场活力来自企业,特别是来自企业家,来自企业家精神。一是增强爱国情怀。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二是勇于创新。创新是企业家的特质,广大企业家要勇于推动组织创新,优化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推动技术创新,把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产品,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市场创新,大力开拓新市场,为企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努力把企业打造成强大的创新主体。三是诚信守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市场经济效率高、交易费用低的前提是整个社会都诚信守法。四是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五是拓展国际视野。只有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才能提高国际市场开拓能力,提高防范国际市场风险能力,带动企业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更好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秦龙认为,“共同体”重要论述坚持以正义作为“共同体”的底线价值,在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智慧主动领题,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永续发展之路树立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命正义观”;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坚持以世界各国的共同价值主动领题,把“推动建设互相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作为维护各主权国家“发展正义”的重要保障。“共同体”重要论述坚持以公平作为“共同体”的基本价值。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维度,倡导国内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和各阶层,国际范围的各主权国家和组织都公平享有关于自然生态、生存环境的权利。正义作为底线价值、公平作为基本价值的价值旨向,既抓住了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现实结构和社会状况,又考量了人类和全球发展的现实境遇和终极目标,主动为中国与世界发展领题。

摘编自《天津日报》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胡敏表示,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开放程度的加深、技术变革的加快,始终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不断调整和适应,这就需要随着变化发展的形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和各方面挑战。近年来,我国经济面临增长速度减缓、结构调整升级、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格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周期性、结构性、体制性矛盾“三期叠加”,树立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爬坡过坎的重要抓手,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必须更大力度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更有效地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只有变局,才会突破、才有新生。我国1亿多市场主体都是在市场搏击中艰苦摔打出来的,在未来的惊涛骇浪中继续奋勇搏击,必然会在困境中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实现更强劲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

天津大学副校长巩金龙表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促进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和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体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校园以来,成果导向理念(OBE理念)被广泛接受,并被迅速融入贯穿到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全过程中,引起“理念、模式、文化”三个转变。首先,引导专业办学理念的转变,专业从学科导向向目标导向转变,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学生未来发展和企业人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目标,使办学与国家发展和产业需求结合更加紧密。其次,促进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加速了“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设计与实施紧密围绕促进学生达到学习成果(毕业要求)来进行,随之带来的是探究式、研讨式、项目式等一系列课堂模式的普及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最后,促进传统督导体系的变革和质量文化的形成,教学督导从简单的听课和跟踪教师授课技能转向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达成的人才培养全过程评价,“重视持续改进提升,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闭环’”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

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文显认为,我们既往的研究基本局限于科技对法律的作用、法律对科技的反作用这样一种线性思维上。而当科技进步逐渐主导我们的生活、主宰我们的世界的时候,这种思维方式和理论模式显然已经失效,代之而起的是法律和科技共治模式。法科共治的目的在于推进制度优势和科技优势的深度融合。当下,我国不仅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度优势,还具有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物联网、电子商务等领域领先全球的科技优势。诚信治理为法律和科技共治提供了一个范例。在传统社会,诚信治理依靠的是法律和道德手段;在智能社会,科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的存储、处理和应用能力的快速发展,云计算和区块链技术的不断成熟,都为维护社会诚信、建设信用社会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只要一个人的行为是通过电子途径完成的,就会留痕,被完整记录并保存下来。每个人关乎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活动信息,尤其是缺失诚信、违约侵权的不良行为和活动等都会被记录在案,无法涂改、遗忘不了、删除不能,这就倒逼人们在智能技术的监督下诚实守信、谨言慎行、远离邪恶。特别是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后,各种信息永恒保存,就更迫使人们自觉规范行为、树立诚信形象、建立个人良好信用记录。可见,许多法律和道德禁止不住的失信言行却被智能科技管起来了,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同时,也使社会更文明。

摘编自《北京日报》

(光明网记者 李贝整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