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

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1)

始终有一种温暖,照耀在我们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阳明心学智慧

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王阳明回到京城,黄绾和应原忠来到王阳明府上拜访,一来为王阳明接风,二来一起探讨学问。

01王阳明提出明镜论

期间王阳明就隐晦地提到了明镜,王阳明一开始是这样说的:

"圣学久不明,学者欲为圣人,必须廓清心体,使纤翳不留,真性始见,方有操持涵养之地。"(《阳明先生年谱》)

当时应原忠是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而辞官不做,在山中苦读10年。一直到父母去世,安葬守孝期满之后,才重新踏入官场,出任广东省右布政使。

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2)

开始时,应原忠不太理解老师的意义,但是当着黄绾的面,又不好多问,只能在心里合计。其实王阳明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思,因为时机不对,也没有进一步说明。

到了正德六年,王阳明为了解除应原忠的疑惑,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答黄宗贤应原忠》(《王文成公全书》卷四),其中详细阐述了"明镜"论:

圣人之心,纤翳自无所容,自不消磨刮。若常人之心,如斑垢驳杂之镜,须痛加刮磨一番,尽去其驳蚀,然后纤尘即见,才拂便去,亦自不消费力。到此已是识得仁体矣。

凡人情好易而恶难,其间亦自有私意气习缠蔽,在识破后,自然不见其难矣。古之人至有出万死而乐为之者,亦见得耳。

向时未见得向里面意思,此功夫自无可讲处。今已见此一层,却恐好易恶难,便流入禅释去也。昨论儒、释之异,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

王阳明的大概意思是,心就像镜子,圣人的心很光亮,不需要打磨擦拭。普通人的心生了锈,需要用锉刀刮下锈迹,再重新打磨光亮,这样才能见到本体。

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3)

02用明镜比喻圣人之心

王阳明曾用"明镜"来比喻圣人之心:

"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故圣人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然学者却须先有个明的功夫。"

王阳明这里把圣人之心比作明镜,由此可见,此时他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心体的能动性。因为我们知道,镜子,即便再怎么明亮,也只是一个呆板的物件,是可以用来照,但是如果不来照,或者化了妆来照,那样子也许就变了,就找不出本来面目了。

对于心和镜子的关系,王阳明的弟子徐爱,和格物联系在一起,有一种解释:

"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4)

徐爱的这个解释,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老师的"明镜"论,尤其强调了"磨"的作用,就是格物的功夫,而且还指出,把镜子磨亮了还要用它来照,而不是放在一边不管。这可以说和王阳明的格物说毫无违和感了,当然进一步支持了老师"明镜"论的观点。

03明镜论就是修心的过程

王阳明提出明镜论时,还没有构思好致良知说。本来他是想表达修心的意思,但同时也担心,如果直接以修心为目的,王阳明非常担心弟子们会像出家人那样,过于专注于心的修行,就可能会变成和外界绝缘,不顾人伦道德和亲情孝心,最终陷入静寂虚无的"虚禅"状态。

正是由于有这个顾虑,王阳明就借用了程颢的说法,目的是告诉弟子们,自己的明镜论和"虚禅"不一样。

王阳明为了把自己的学说和佛教区别开来,特别强调:"明道所谓'敬以直内'则有之,'义以方外'则未"。这里他用"义"来区别儒家和佛教。

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5)

王阳明又用"居敬"来区别儒学与佛教,他指出"佛家最终未谈居敬"。"居敬"是儒家特有的"心法",也是宋明儒者用来表达儒家正统修行,批评佛教弊端的一个主要说法。

从这个角度上说,王阳明的"明镜"论可以说是"居敬"思想的另一种表达,是儒家修心的一个另一种说法。

总结

王阳明的"明镜说",是他在探索复兴圣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为他最终提出致良知说,完成阳明心学体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明镜说"和"致良知"说的根本差异在于,良知是"活的",是主动的,而明镜是僵化的,不能指引人的行为。

虽然"明镜说"还不完善,但对于理解"致良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把抽象的良知更容易理解。

镜子也是佛教的重要术语,六祖慧能就有个佛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把神秀的"心如明镜台"的境界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王阳明镜子的原文(王阳明把心比作镜子)(6)

王阳明引用镜子,也有可能是受了佛教的启发。

备注:图自网络侵删

作者:向金-kimi,曾经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闹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传播正能量。

创作不易,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就是对作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励。非常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