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真正的好莱坞科幻片(让好莱坞感到羞耻的科幻片)
早在2005年的时候,一位名叫尼尔·布洛姆坎普的导演拍摄了一部6分25秒的科幻短片《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
短片讲述约翰内斯堡市出现外星可怕生物,恐慌的人类向他们开战,因此发生了各种杀戮与歧视问题。
约翰内斯堡正是南非的第一大城市,有着“黄金之城”的美名,南非出身的导演以此为背景也就不足为奇。
在尝试执导了多部科幻短片之后,尼尔决定将他2005的这部短片扩写成一部科幻大电影,并拉来了曾在该短片合作过,同为南非出身的男主演沙尔托·科普雷。
在二人的再次合作之下,一部独具南非特色的科幻电影《第九区》于2009年孕育而生,背景依然被放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市。
不过电影的诞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说起来《第九区》的诞生还与一位大导演密不可分。
那就是凭借《魔戒》系列名满天下的彼得·杰克逊。
在筹备微软游戏《光环》电影版时,当时的彼得十分看好只有短片导演经验的尼尔,选择他来担任《光环》电影的导演。
虽然《光环》电影最终因为利益考虑被无限期搁置,但对此颇感遗憾的彼得选择自掏腰包,给了尼尔3千万美金拍摄一部自己想拍的电影。
这笔资金就成了《第九区》的成本来源,也让已是顶尖导演的彼得成了影片的制片人之一。
影片片名“第九区”并非指约翰内斯堡市的任何一个区,而是源自美国著名的“51区军事基地”传说。
传闻这个空军基地里有着许多与外星人有关的秘密,影片片名正是对其的影射。
但具体灵感来自于导演尼尔小时候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的经历。
上世纪的南非虽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但早被已大部分国家废除的种族隔离却依然存在于这个国家这中。
南非白人对黑人有着严格的隔离措施,黑人们是不允许与白人们平起平坐的,也不允许随意进入城市生活。
由此引发的大量矛盾冲突,直到后来一位伟人当上总统才得以平息。
正是这一时期的经历,给予了导演尼尔对偏见与歧视问题深入骨髓般的记忆。
从电影的一开始,你就会明白,为何这部电影会是《约翰内斯堡的外星人》的扩展版。
30年前的某一天,一架外星飞船突然降临到约翰内斯堡市的上空,既不进攻,也不移动。
战战兢兢的人类强行闯入飞船内部后,才发现飞船里有着大量长相丑陋的外星人。
这些外星人不知来自何处,身高、速度与力量都高出普通人类一倍。
他们喜爱人类生产的猫粮,没有反抗精神又没有什么高智商表现,他们很快就被冠以“大虾”这个颇具歧视意味的称呼。
这个外号的出处,不仅仅是它们有一对虾钳,同样也来自于一位制作人用猫粮钓虾的经历。
出于一定的人道主义精神,各国首脑一致同意在约翰内斯堡市划出一个第九区,供这些外星人居住生活。
并将管理第九区的任务交给一个名为“跨国联合组织”的私人公司,由沙尔托饰演的男主威库斯正是该组织的一员。
虽说大虾们既没有入侵地球的野心,也没有给地球带给不可挽回的危害,可与人类没有共通点令他们遭到巨大的歧视。
不但被严格禁止离开第九区,还会被进入第九区的“跨联组”武装人员随意搜查,甚至遭到随意枪杀。
一切的一切,正暗合“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心态。
在这种风气下生活,男主威库斯自然不能免俗。
当他发现一间第九区的屋子里布满了大虾产下的蛋时,居然毫不在意的把蛋的供养设备拔掉,笑嘻嘻的聆听大虾幼崽惨死于蛋内。
随后更是叫来喷火兵把这个房子烧了个干净,现场的威库斯形容这一过程“听起来就像爆米花”。
这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感,在威库斯与其他“跨联组”的人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对异族的残忍,哪怕是在炎日之下的我们,也感到一阵不寒而栗。
不过容不得威库斯得意太久,一场意外就将他彻底打入地狱。
就在他为了拆除第九区的计划,挨家挨户的拜访第九区的大虾时,意外误吞了由红衣大虾克里斯托弗制造出来的飞船燃料。
这种飞船燃料在他体内发生了巨大的病变,也让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在误吞飞船燃料的初期,威库斯就产生了强烈的呕吐感,同时伴有头晕的症状。
在就餐过程中,他的鼻子竟流下了黑色的鼻血。
紧接着先后发生指甲脱落和呕出黑色液体,受了伤的左手也在一夜过后变异成了大虾的手!
到最后牙齿发生脱落,原本人类的皮肤开始被大虾的皮肤取而代之,整个人已经变得半人半虾了。
基因发生突变的威库斯,一时之间成为了各方争抢的对象。
大虾虽然智力表现低下,但他们掌握大量的外星武器,且拥有大虾的DNA才能使用。
无论“跨联组”还是第九区内与大虾交易的尼日利亚帮派,都对这些威力强大的外星武器垂涎三尺,又苦于人类无法亲手使用。
“跨联组”甚至因为相信威库斯是破解外星武器的关键,而判断其价值已高达数亿,乃至数十亿美元。
很显然,在任何一方势力的眼中,威库斯只有价值,没有生命。
“跨联组”在威库斯身上进行各种惨无人道的实验,实验过后还决定将其成各种器官以便更方便的研究,尼日利亚帮派首领则要切下他变异的左手,继而食之以获取大虾的DNA。
发生威库斯身上的种种,仿佛是卡夫卡《变形记》的科幻翻版。
只不过这次威库斯变成的,不是一只卑微的甲虫,而是他曾经最厌恶的大虾。
对种族问题刻骨铭心的导演在电影里,酣畅淋漓的表达了自己对种族歧视与偏见的讽刺。
作为一部反映种族问题的科幻电影,最忌讳的无疑是厚此薄彼,身兼影片编剧的导演在平衡两者这点上,无疑是做到十分出色的。
石叔认为可以这么形容影片:披着科幻外皮的现实主义电影。
影片在探讨偏见与歧视的同时,不忘加入极具商业元素的科幻场面。
大虾的人形机甲机器人能够在无人驾驶的情况下,将射向自己的子弹聚集成一团后,再反弹回去。
这一招颇有致敬《黑客帝国》的味道。
拥有大虾DNA的威库斯更是为了救下被抓的红衣大虾,亲自坐上人形机甲,与赶来“跨联组”的武装人员一通大战。
在威库斯操作下,人形机甲不但用机枪轻易消灭武装人员,还能使用导弹将装甲车击翻。
事实上,影片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选择科幻作为电影首要类型并非是一种假大空的选择。
导演为此启用的都是没有名气的演员,好让更多的资金可以用于昂贵的特效制作上。
纵观这部10年前的科幻片黑马,使用最多的特效则是大虾们在动作上的互动,精细的特效水平让大虾们在荧幕上活灵活现。
由此可见,一部电影的成败与否与主创人员的用心程度密不可分,而不是靠着一些雕虫小技就能够实现。
否则《第九区》的粉丝们不会因为片中一句“三年后我会回来”,十年如一日的等待电影续作的到来。
更不会让《芝加哥论坛报》犀利地评价影片为:让整个好莱坞感到羞耻。
别说好莱坞, 这样一部有深度思考,同时具备着绝佳的商业娱乐元素的科幻片,却只用了那么点钱,完全可以让全球的科幻片制作人感到汗颜。
既然说到这里,就不由得石叔想起8月9日上映的《上海堡垒》,该电影同样受不少粉丝的期待。
同为科幻电影,《上海堡垒》在成本达到3亿人民币的情况下,却将最大成本放到了流量明星身上。
于是影片在科幻制作上的开销,与花在演员身上的钱相比,可以说是九牛一毛了。
最终《上海堡垒》与《第九区》的结果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前者在国内观众风向的转变之下,上映三天才勉强破1亿元票房,口碑上更是一跌再跌,受到全网的鄙视。
整部影片可能只有特效值得拿得出手,但因为特效投入的缺乏,有观众一度在观影过后评价其为“网游水平”。
而后者是名利双收,它仅靠《魔戒》导演私人赞助的3000万美金,就在全球取得了超过2亿美元的票房。
不仅满足了普通观众,同样让影评人赞不绝口,心甘情愿地在烂番茄网站上,给影片打上了90%的好评。
同样是科幻电影,有人想借此表达个人对于社会问题的控诉;有人却只想用大明星糙制作谋求短平快的收益。从根本的出发点就已经高下立判了,更不用谈什么接力棒了。
中国的科幻电影任重而道远,如果要拍请好好拍,我们不希望《流浪地球》好不容易点起的火种,一不小心又被吹灭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