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竹林寺游记(初游潭柘寺)
都说潭柘寺是小故宫,是因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307),具今已有1715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民间一直称为“潭柘寺”。千年古寺延续至今不易,功劳在于历代皇帝等出资扩建维护。1978年北京市政府出资重修,才使潭柘寺焕发新颜。进去看看吧。
潭柘寺院前大牌楼,是一座3楼4柱的木牌坊,牌楼前还有两棵古松树,枝叶相互搭拢,犹如绿色天棚。好不容易找到这个可以拍下全貌的牌楼的点位。
过了牌坊,就是通往潭柘寺的单孔石拱桥,名叫“怀远桥”,过桥就是山门,也就是潭柘寺的正门。
这是三号宝锅:直径1.85米、深1.1米,是和尚们用来炒菜的。传说,寺里有三口由青黄铜制造的大锅,一号锅直径约三米多,深约两米多,是用来煮粥,此锅具有漏沙不漏米的功能。因为,锅底有凹陷处,似小锅,称之为"容沙坠",起着分火锥的作用,火分四周,水米向上翻滚,沙子沉入小锅底,粥里就不会有沙子了;二号锅是和尚煮饭用的;可惜,一号锅和二号锅已经被损毁不存在了。
天王殿
大雄宝殿
文殊殿,原是明代万历年间潭柘寺住持达观大师的住所,叫“一音堂”。清康熙44年改建为文殊殿,文殊菩萨为四大佛教之一。
“莲界慈航”是清乾隆皇帝亲题,这是观音殿,寺庙里最高的建筑。元代忽必烈的女儿妙严公主出家,每天在这里礼阡观音,天长日久,一块地砖磨出了深深脚窝,即:拜砖。
楞严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2013年由多方出资,按原制式复建,坛高49尺,八角形大殿,门开四方,每个门上都有横匾,正面“寂照真如”出自乾隆御笔,“月镜常圆”出自亲王衍璜,而“金姿宝像”和“慈云普覆”果亲王弘瞻所题。
康熙皇帝御笔。
双凤舞塔松,因为生长在白塔东西两侧的古松,树枝分别伸向白塔一方,且形如凤凰,所以就称之为:双凤舞塔松。我分别在塔的前后拍摄,结果发现,一棵古松像龙,一棵古松像凤凰,这只凤凰欲展开那长长的尾翼,甚是好看。
柘树,潭柘寺名字中的柘树。龙潭看到了,回来发现照片不见了。
帝王树,潭柘寺中最著名最古老的,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岁的高龄古树,高40多米,直径4米多。相传,清代,每有一位新皇帝继位登基,就从此树根部长出一根新枝干,以后逐渐与老树干合为一体,乾隆皇帝来此游玩时,就封此树为“帝王树”。20世纪60年代初,溥仪来此一游,看到此树东北侧长出的细树干,并未与主树干相合,手指着小树干,诙谐地说:这根小树就是我,因为我不成材,所以它才长成歪脖树。
这座流杯亭名叫“猗玕亭”,猗指带水的美妙玉石,下图就是它的美妙玉石了。
这是亭内用汉白玉石铺地,上面刻有一条弯曲盘旋的石槽,宽深各10厘米,清乾隆皇帝来此游玩时,经常和王公大臣们围坐亭边,将竹制酒杯盛上酒,放在流水的入口处,让酒杯随水流漂流,若水杯在谁的面前停下或倾倒,谁就要罚酒一杯或赋诗一首。乾隆皇帝曾特意为此亭赋诗《猗玕亭》。
另外,地面上的图案非常奇特,从南向北看像龙头,而从北向南看又像虎头。你看出来了吗?
金镶玉竹,在金黄色的竹杆上,有一道绿色的细条状纵沟,每节交错而生,很奇特。原产于四川成都。
俯瞰寺院屋顶,特别喜欢屋檐的装饰。
来个特写,真是栩栩如生!
古老的建筑,古老的树,古老的文化里藏着古老的传说!待到银杏树黄时,再来欣赏你的风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