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2)

一年中最热的日子就要来了

2019年的“三伏天”

似乎比往年来得更猛烈一些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3)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烧烤模式”

没错!出门就像去 火焰山”旅游一样

就差拿出盐和孜然往身上撒了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4)

不管天气“伏”不“伏”

小编真是“服”了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5)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6)

2019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7月12日~7月21日,共10天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共20天

末伏:8月11日~8月20日,共10天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三伏天”始于每年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古人以天干地支记录时间,每10天出现一个庚日,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

有“热心”网友说

“今天入伏热度不够啊!”

嫌不热是吗?

入伏只是开始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7)

高温将在“中伏”将你降服!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8)

(35℃以上算高温)

三伏天为什么热?

1

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散发的热量

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光照射

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其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空气湿润,“储存”热量

夏季雨水多,空气湿润,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体感温度更高?

天气预报中预报的温度,通常都指大气温度,是在离地面1.5米高的百叶箱内测得的温度。百叶箱摆放在空旷的地方,没有太阳直射,测得的是这个条件下空气流动的温度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9)

而我们亲身感受的温度叫体感温度,这是非常直观的一个温度感受。但体感温度除了受到大气温度影响,还和空气的湿度、风速、太阳的辐射角度、以及个人的着装都有关系,不过湿度对体感的温度影响最大

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除了气温高,湿度也很大,湿热的环境下人体的汗液很难蒸发进入大气环境,让人感觉更热。这也就是为什么天气预报报的温度并没有特别高,但却让人感觉闷热难耐的原因。

暑伏,如何应对

1. 多喝水,夏季人体水分流失快,应该多喝水,保持体内水分。

2. 补充盐分、钾、维生素,夏季出汗多,人体的钾离子随汗液流失也多,应该多吃含钾元素的食物,可以多吃钾元素含量较多的水果和蔬菜。

3. 饮食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主,肥甘厚味及燥热的东西不宜食用。

4. 作息规律,养成午休的好习惯,不要在阴凉的地方久坐或者睡觉,也不能长时间吹电扇。

5. 适量进行养心运动,避免运动量过大,出汗较多的运动。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0)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1)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2)

有哪些习俗呢?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3)

头伏饺子

入伏这天吃饺子是传统习俗,因饺子形似元宝,“伏”与“福”谐音,入伏这天吃饺子,有祝愿祈福之意。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4)

二伏面

这个季节是小麦收完的时候,新粮营养丰富,用新小麦磨成面粉煮汤吃,吃后出一身汗,发汗可以驱病。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5)

三伏烙饼卷鸡蛋

这时候立秋节气已过,天气变凉,饼是圆的、蛋也圆的,寓意圆圆满满过完整个夏天

夏季必吃“解暑菜谱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6)

苦瓜

夏季必吃的蔬菜少不了苦瓜,苦瓜是清热下火的首选之菜。苦瓜有排毒,降温,防暑的功效,另外,苦瓜还富含维生素C,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还有美容养颜护肤的效果。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7)

番茄

番茄中富含维生素C,可以有效美白,是女孩子美白护肤首选的蔬菜。另外,番茄还有杀菌,防癌,凉血,清胃健脾之功效。夏天食用番茄,还可以有效防暑。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8)

黄瓜

黄瓜含有粗纤维、维生素B1、核黄素、烟酸、维生素C等多种维生素,有生津止渴,除烦解暑,消肿利尿的作用,还可以缓解咽喉肿痛,四肢浮肿、热痢便血等问题,是夏季不可或缺的蔬菜。

入伏了防暑指南(科普小常识伏)(19)

芹菜

芹菜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纤维素、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矿物质元素钙、磷、铁的含量更是高于一般绿色蔬菜。芹菜是凉性蔬菜,夏天可以根据饮食爱好适当食用。

来源于:共产党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