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

蝉大侠“经典导读”之《庄子》:天道之书 ~ 第02期(文字版)


上期我们说到,庄子用大鹏这个意象,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从天道的高度俯瞰人道,从而突破人的局限,无限升华。

那么,这个高度到底有多高呢?

这就是本期要和大家聊的一个重要话题——庄子的“最高知见”。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

我们学习任何一个智慧系统,一定要知道其最高知见是什么,否则就会失去目标,迷失在寻找真理的路上。

就《庄子》来说,如果我们只是当文学来欣赏,当哲学来思辨,那就把庄子看得太小了,好比把大鹏看成了“学鸠”(学究)。

只有透彻了解庄子的“最高知见”,我们才能认识到庄子的真正价值,从中受益,并感受到了悟真理的乐趣。

那么,庄子用他惊世的智慧和才华,究竟要把我们带到什么地方去呢?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2)

一、那个神秘的地方

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在开篇的《逍遥游》里就已经有了。

文章的最后,惠子跟庄子打嘴仗,第一回合输了,很不服气,就跟庄子说:我有一颗大树,虽然很大很大,但是木材并不好,就跟你老庄的大话一样,没什么用啊。

然后庄子一大段话怼了回去,重点是这句话,他说:

你有这么大的树,嫌它没有用,何不把它栽种在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呢?

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

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一个什么都没有的地方,而且那地方非常广袤、非常辽阔。

庄子要带我们去的,正是这个“无何有之乡”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3)

众所周知,庄子的智慧,跟老子是一脉相承的。

《道德经》里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四十章)。

在道家看来,“无”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超越了人类的思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于是庄子用了一个方便法,把“无”意象化了,称之为“无何有之乡”。

《庄子》全书,尤其是内七篇里,庄子在反复阐释这个“无”的境界。

比如庄子谈到古人知见的四个层次,最高的一层是: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齐物论》

庄子认为,“未始有物”,也就是“无”,才是宇宙的终极真相。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4)

另外,我曾经分享过《大宗师》里庄子的“九步入道法”。庄子认为修道的最高境界,叫“疑始”

按憨山大师的注解,“疑始”的意思是:

“言入于无始,乃归极于此,学道之成也” ——《庄子内篇注》明·憨山

“疑始”也就是“无始”,即回归了本源。

因为这本源不可说,一说就错,所以庄子巧妙地在“始”字前加了个“疑”字,表示这个本源是名为“始”,实际上它是无始无终的,从而巧妙避开了困死无数哲学家的“第一因”问题。

另外,《庄子》里还有一些极为烧脑的文字,比如《齐物论》这一段: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

是不是一头雾水?

其实,庄子同样是在用人道的语言,最大程度地描述那个不可描述的本源——无。

什么!这个活生生的世界,本源是无?

可能有人会说这也太唯心了,那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看。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5)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类逐步向更微观的世界展开了探索。

科学家一直希望找到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起初他们发现了分子,以为是最小的了,后来发现分子由原子构成,然后又发现了更小的电子……

大大地忙乎了一通之后,科学家们无奈地发现,他们似乎在玩一个无限运行的俄罗斯套娃游戏。

目前,科学家发现的最小粒子叫夸克。

但科学界普遍认为,应该还有比夸克更小的粒子,只是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发现不了。

但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也许,根本就不存在什么最小粒子。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6)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意味着什么呢?

你能想象没有建筑材料,却盖出了房子这种事情吗?

早在三百多年前,牛顿就感慨地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

这句话曾经饱受争议,但今天看来,倒更像一个先知的预言。

当然,我这里只是提供一个角度,供大家参考,并非借科学牵强附会地解说庄子!

但话说回来,随着量子物理、超心理学等新兴领域的发展,现代科学也不断印证着老庄的道家学说,这也是事实!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7)

好,我们暂且放下物质世界的本源问题,因为我们更关注的,其实是我们生命的本源。

如果说,这个世界是以“无”为本体,那我们的生命又是怎么回事?

我们可都是实实在在的人呀,有实实在在的身体、思维、觉受,这个怎么能说“未始有物”呢?

庄子的解释很简单,身体、思维、觉受,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

二、你有一个“真宰”

《齐物论》里,庄子详细分析了自己身体的“百骸、九窍、六藏”,发现好像并没有一个“真君”“真宰”。

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齐物论》

生命没有归宿,一切都如梦幻泡影。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8)

我们执着有一个“我”存在,似乎只是头脑的一个概念,一个幻觉。

庄子认为,人类的痛苦,人间的是非,其实都源于我们的这个幻觉。

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的肉身这个“假我”当成真的了,不知不觉屏蔽了“真我”,那个永恒的、圆满的生命本源。

所以我们总是存在不安全感,存在缺失感,因为我们无论得到什么,都无法实际拥有,更无法真正地享受。

既然我们执着的是“假我”,那么谁在享受呢?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9)

这里可能有点超越常识,举个简单例子,我们吃个苹果,那不是真真切切看到了、闻到了,也吃到了、享受到了吗?

但如果我们更深入地看去,这种所谓的“享受”,不过是暂时满足了我们的身体和头脑,往细里说,就是满足了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而已,而我们人体的细胞以及思维意识,不断处于生灭之中,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享受、所有的快乐都是转瞬即逝,而我们的索求却变得越来越多。

即使有一天我们得到了曾经想要的一切,却仍然难以满足,原因很简单:我们执着的这个“我”,是假的!

所以,人类为了攫取利益,可以疯狂破坏地球,可以发动无谓的战争,既贪婪又无知,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人类普遍没有活出“真我”,只有极少数人能从梦中醒来,认清真相,回归本源。

在庄子看来,人生像是一场大梦,亦真亦幻,所以才有了“庄周梦蝶”这个著名寓言。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0)

真我,也就是庄子笔下的“真宰”,是什么样的呢?

他说:“可行已信,而不见其形,有情而无形”,意思是说真我妙用无穷,似乎是有情之物,但却无形无相,不可知,不可见。

他还说:“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不管你是否了解这个真我,它就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我们本是整个大海,但却活成了朵朵浪花。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1)

老庄之后,道家薪火相传,虽然有为法剧增,门派林立,但万法归宗,还是要回到这个真我之海,回到本源。

比如吕洞宾在《太乙金华宗旨》里有首悟道诗《逍遥诀》,融汇了老、庄、易经的精华,格调很高。

玉清留下逍遥诀,四字凝神入炁穴。

六月俄看白雪飞,三更又见日轮赫。

水中吹起藉巽风,天上游归食坤德。

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

——《太乙金华宗旨》逍遥诀章第八

我们看最后这句:“更有一句玄中玄,无何有乡是真宅”,这点破了道家实修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法,“无何有乡”的说法,当然源于《庄子》。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2)

另外我们看这个“炁”字,按后世道家的描述,它自身无形无相,却可以运化万物。

其实,“炁”就是老、庄说的“无”,只不过“无”更强调体,“炁”更强调用。所谓“得炁”,就是回归于“无”,就是找回“真我”。

所以老、庄的学问,不是一般学问,是可以洞悉真相、了脱生死的大学问。

可是,真我既然无形无相,又不可言说,我们怎么才能回归它呢?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3)

三、如何找到“真我”?

这就要回到上期讲的,我们必须将关注点由外转向内,深入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

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体验很多超越三维的境界,用庄子的话说,就是“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但最后回归的,一定是“无何有之乡”。

也只有在无何有之乡,在“无所待”的境界中,才谈得上“逍遥游”。

除了此处,人生别无去处!

那么,怎样回归“无何有之乡”呢?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4)

紧接着在《齐物论》的一开篇,庄子就借南郭子綦之口,提到三个字:吾丧我!

这是最核心的秘密!

以前我也讲过,这里的“吾”是真我,“我”则是假我。

在没有回归真我之前,我们在人道的生活,都是靠“我”这个概念支撑的。

所以“吾丧我”即去伪存真之意,等于说,我们突破了人道的局限,达到了“无我”即假我灭除的境界,首先是天人合一了,用庄子的话说,叫“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再进一步,就是天人俱无、物我两亡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无何有之乡”。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5)

这里我们注意看,南郭子綦是在什么状态下达到“吾丧我”境界的?

“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透过文字描写的表象,我们看到的实质是什么呢?

南郭子綦示现的,是一种很深的定境。

我们之所以回归不了真我,是因为“假我”太活跃了,六根一直在外求,意识始终处于散乱状态,而如果能真正定下来,像老子说的“塞其兑,闭其门”、“致虚极、守静笃”,我们就能突破“假我”的蒙蔽,达到“无我”境界,从而发现真我、回归真我。

至于如何得定,如何突破六根障碍,那就要参透庄子的《德充符》一文,因为它讲的就是两个字:破相!

以后讲到这篇文章,我们再细说。

那很多朋友会问了,一个“无我”的人,在人间的生活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6)


一句话,该什么样还什么样!

我们看《应帝王》一文里,列子从老师壶子那里得到“无我”的教化后,他三年不出,刻苦修习,主要做三件事,都什么大事呢?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爨,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应帝王》

第一,“为其妻爨”,就是给老婆做饭。

第二,“食豕如食人”,就是喂猪跟喂人一样,一丝不苟。

第三,“于事无与亲”,简单说,就是去除分别心。

这说明什么?安于最平凡的生活,这样的人,才是最不平凡的。

当然,这不代表“无我”的人不可以有自己世俗的事业,但和一般人做事的方式会有所不同。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7)

比如《养生主》一文里,自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的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他的一大诀窍就是“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也就是说,庖丁会尽量排除六根即假我的干扰,用直觉去做事情。因为对“无我”的人来说,这种直觉是源于真我的,而真我具足一切、无所不知。

所以真正有道的人,不管干什么,都能像庖丁一样,游刃有余!

最后,“无我”的人是怎么处世,怎么处理人际关系的呢?

在《山木》一文中,庄子用了一个我认为极好的比喻。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

比如说,你驾船在河中航行,如果有只空船撞上了你的船,你就是脾气再不好,也不会发火,对不对?

一艘空船,你冲谁发火呢?

但如果船上有个人呢,你提醒他一声、两声他没听见,你没准就破口大骂了。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8)

庄子要表达的意思,是最后一句“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虚己以游世”,这五个字非同小可,准确概括了庄子的处世之道。

一个无我的人生活在世间,就好比一艘空船行于河中,无争无执,避免了诸多的是是非非。

总之,一个无我的人,表面看还在人道生活,也许很平凡,但他的内在已经升华至天道,而最终,他会回归本源。

他的心,将始终安住在无何有之乡。

任世间纷纷扰扰,我心岿然不动。

也只有达到这个状态的人,他在世间的所作所为,才能称得上“无为”。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19)

《逍遥游》的最后,庄子劝惠子将大树栽种在“无何有之乡”,然后干什么呢?

“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剩下能做的,也就是“无为”,就是“逍遥”了。

道家的最高境界“无为”,是从“无”开始的“为”,是立足于实相、本源的为。

我们回过头看上期探讨的庄子那四个吊诡的观点。

“有用不如无用”,“有情不如无情”,“有作为不如无作为”,“有是非不如无是非”。

如果按最高知见的理解,无用就是“无的用”,无情就是“无的情”,无作为就是“无的作为”,无是非就是“无的是非”。

一个得道者在最高知见指导下,在洞悉宇宙真相、生命本源的基础上,他的一切所作所为,即便不被世俗理解,那也是真正的“无为”,而且能“无为而无不为”。

达到这个境界,已经不是“众人皆醉我独醒”,而是醒醉一如、成败一如、生死一如了。

当然,按天道规律来说,根据挈入“无”的程度不同,还有很多境界上的差别,但这不是我们用语言文字讨论的范围了。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20)

通过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如果理解了庄子的最高知见,那么再看《庄子》的文字,就能大概知道他说的是哪个层面的事情了,至少不会错解他的意思,把天道和人道混淆起来。

否则,我们读《庄子》,从中学了一百个道理,觉得很好,但在人道上一实践,那真是“百无一用”。

这不是《庄子》的问题,而是我们没有像庄子一样,站在天道的高度,来看待和处理人道的问题。

世间一切智慧经典,都无非指月之指,庄子的每一指,指向的都是那个月亮,态度鲜明,没有骑墙之论。

那么在庄子眼里,天道和人道、出世法和入世法是什么关系呢?为了全面理解庄子学说,这个问题不容回避。

庄子最佳的理论(庄子要把我们带向何方)(21)

细心的朋友可能发现了,庄子亲著的内七篇,我在上面提及了六篇,只剩一篇《人间世》没有提。

因为这一篇比较特殊,如果没有这一篇,荀子说的“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就几乎是事实了。

另外,这篇文章与庄学一桩著名公案有关,即《庄子》一书是否存在4篇伪作的问题,连韩愈、苏东坡等大咖也卷了进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期聊聊这些话题。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蝉大侠“经典导读”,让经典更好读,咱们下期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