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1)

本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赞誉“无死地的善摄生者”,说明不能贪图自己的欲望和享受的道理。

关于“生之徒和死之徒”,很多人都没有从老子在第七十六章给出的定义去理解,只是望文生义,随意发挥,自然是错误连连。看来,《道德经》难以理解,文本不熟是一个基础性的原因。还有,关于从“道”的角度对人进行划分以及对应着怎样的行为造作和结果,很多人是做不到融会贯通的。至于本章的主旨,个别的人以为是从哲学上谈纯粹的生死问题,这也是不得要领的表现。

你如果能把这“细读文章”细读完,你会发现做到不以自己的知见掺杂到文化经典的解读中,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章在章外、逻辑自洽、服从主旨,是关键。

【原文】

1、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2、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意译】

1、人,始于出世而生,终于入地而死。一生柔弱叫生之徒,有十分之三。一生坚强叫死之徒,有十分之三。本来可以生、却主动置自己于死地的人,也有十分之三。(这第三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他们变得过于追求自己的欲望和重视自己的享受了。

2、我曾经听说过,善于珍摄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老虎这些猛兽,参军打仗不会遭受铠甲和兵器的攻击。(这样的人,)能使犀牛没地方投放它的角,能使老虎没地方使用它的爪,能使兵器没地方容纳它的刀口,这是什么原故呢?就是因为他(从来都不追求自己的欲望,不重视自己的享受,没有与外境造成矛盾冲突和利益纷争,因而)不会让自己处于危险的死地。(这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人,这类人有十分之一。)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2)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

我把它翻译为:人,始于出世而生,终于入地而死。一生柔弱叫生之徒,有十分之三。一生坚强叫死之徒,有十分之三。

1、出生入死。在古代中国人看来,人是有生有死的,出世而始,是生;入地而终,是死。

2、这一章涉及到了老子对人的一种分类。在前面的细读文章里,强调了老子对人的终极分类标准是:道。例如,从依道而行的能力强弱,把人分为“善者与不善者”,从“信(道中有信)”即为人处事的真心诚意的程度,把人分为“信者与不信者”。本章是从人对道的态度、姿态的角度,把人分为“生之徒与死之徒”;再细分的话,还要加上两类人,后面再谈。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3)

3、什么是“生之徒”?什么是“死之徒”?

①大家看第七十六章,里面给出了明确的定义。“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什么意思?就是说,活的东西是柔弱、柔脆的,而死的东西是坚强、枯槁的;那么,同样是活着的东西,可以把呈现柔弱之态的叫做“生之徒”,把呈现坚强之态的叫做“死之徒”。两者的区别,类似于温柔与暴躁、活泼与拘谨、放松与僵硬的不同,最极端的是鲜活之人与行尸走肉的不同。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4)

②在老子那里,柔弱与坚强的分野,在于对道的态度和姿态上。大家看第三十六章说的“柔弱胜刚强”,我在细读时是这样理解的:“柔弱,说的是人对‘道’的柔软态度和低弱姿态;刚强,说的是人对‘道’的刚硬态度和高强姿态。在同一件事情中,两相比较,前者之效果好过后者。比拟来看,一阵大风(道)刮来,柔弱依顺的小草得以保全,而刚强对干的大树却倒了。”可见,老子要表达的是,柔弱不争的依道而行的做法,胜过刚强自执的悖道而行的做法。简单来说,与道对着干,就是刚强,就是争;不与道对着干,依道而行,就是柔弱,就是不争。

好,由“对道的柔刚姿态”去看所有人的人生,有人一生柔弱,就叫“生之徒”,占十分之三;有人一生刚强,就叫“死之徒”,占十分之三。

③辨别一下“坚强”与“刚强”。两者意思差不多,与弱相对;坚强偏于坚固之态,而刚强偏于刚毅之气。从老子的行文看,“坚强”表所有人和物,“刚强”单表人。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5)

④徒。本义是“步行”!与本义相关的词语有徒步、徒行、徒卒、徒士等;与“步行的人多、地位低”相关的词语,如徒众、门徒、徒庶等。结合本章,“徒”指物众或人众。“徒”还有其它的义项,但是,没有一个义项是“途径”的!但我看到有一部分人说“徒通途”,显然是把主观臆想的句意来倒扣字的含义了,发现对不上,就使出几乎万能的“通假”手段,就以为搞定了,真是无语。

⑤生死。很多人把“生、死”翻译为:“长寿、短命”、“自然生长、自然死亡”,等等,都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老子在这里只说出为生、入为死,并没有扯什么长生、夭亡的事;还有,老子在第七十六章给出了“生之徒、死之徒”的明确定义,又在第三十六章说明了论断的逻辑,再加上立足全书主旨之“道”,我们把这些要点都综合起来,就能融会贯通地理解老子的论述了。所有的关键,是要“以老解老”!不能望文生义!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6)

【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我把它翻译为:本来可以生、却主动置自己于死地的人,也有十分之三。这第三种情况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因为他们变得过于追求自己的欲望和重视自己的享受了。

1、来到这里,发现有第三个“十有三”。我们可以这样整体把握各类型人的占比:三成的人是一生柔弱的“生之徒”,三成的人是一生刚强的“死之徒”,三成的人是这里说的不道早已的“生生有死地之徒”,合起来是九成。剩下的一成人,老子没有明确说明,大致可以认为是后面谈到的“由生而升华的无死地之徒”,为第四类人。

2、这句话包含了一个过程在里面:“所有人(包括生之徒、死之徒)-生生之厚-动之于死地即不道早已。”

①“人之生”是指所有的人,前两类人就在其中。

从全书来看,人之于道,有几种情形:第一,人依道而行,结果是“长生久视”,对应于第一、第四类人。第二,人悖道而行,结果是“受辱有殆”,对应于第二类人。第三,人反道而行,反到底质变为“不道”,结果是“动之于死地而早已”,对应于第三类人。

第三类人既然到了“死地”,就意味着之前已然“不道”了。之前谈过,万物并作,大多复归于道(第十六章),第一、第四类人属于此列;而少数是与道反的,程度轻者为第二类“死之徒”,程度重者则反到底,质变为“不道”,会“早已”,相当于置自己于死地,这是第三类人。

注意,反与复归,是两种情形。“反”者是“远曰反”“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里面的“反”,相反的意思;而“复归”约略可以理解为“返”。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7)

第三类人为什么会主动置自己于死地呢?老子说了,是因为“生生之厚”。这里的“生生”(类似于“病病”的句式)可以直译为“以生为生”,相当于第七十五章说的“以生为者”和“贵生”,意思是过分追求自己的欲望和重视自己的享受。

作这样的理解是有依据的!大家看,第七十五章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这里可以明显地看到,如此“贵生、有身”的统治者把自己当成了百姓的矛盾冲突者和利益争夺者,无异于“喜欢和招揽大患”啊。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弄懂老子的特殊句式“贵大患若身”了(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十三章)。而“大患”是什么?就是无法寄(身)托(足)于天下,就是没地方呆了,也就是“动之于死地”了!大家仔细体会,“生生之厚”之后的一个“动”字,点出的是欲望奴隶自愿赴死而不自知的可悲,极其精妙!从“道”的角度看,统治者的结局是“天下”这个系统里的“道”自然的结果,因为“贵生之有身者”必被“不自生的道”所碾压。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8)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1、这一段说的是“善摄生者”,他们达到了极其高妙的境地,能让自己一直“无死地”。这是为数不多的境界最高的第四类人。

2、说“善摄生者无死地”显然是与第三类人“动之于死地”相对来说的,既然两者的结果是绝然相反的,那么,相应的原因肯定也是绝然不同的。真正会生活爱自己的人怎么做?根据老子说的“反者道之动”,从现实的相反之处去发现“道”在起作用,原来“生生之厚者”是被“不自生的道”置之死地的。那么,不过分追求自己的欲望、不重视自己的享受,就对了。用老子的话来说,就是“为腹不为目、不见可欲、实其腹、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等等。

3、注意,老子大谈对治欲望,并不是要灭掉欲望!从“不自生故能长生、无私故能成其私、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等等诸多表述中,可以明显看出,第一,老子是承认私欲的;第二,老子提出了对治私欲的方法,就是以“不自生、无私”升华之。(参阅细读系列之第十三章、第七章)

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理解及感悟(细读道德经第五十章)(9)

4、就拿“陆行不遇兕虎,虎无所用其爪”来说,①得道之人是“不行而知”的,会避开猛兽出没的地方。②得道之人是“不见可欲”的,碰见猛兽也不会去干扰和捕捉它们,没有引发其攻击性,它们只是自然生态里的动物而已。③得道之人是“慈故能勇”的,有时是会勇敢地救助受困的猛兽的,最极端的就有以身饲虎的例子。这是普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一般都把它看成一个故事。但是,如果以其精神实质来看千千万万的为正义事业而献出生命的人,就可以理解“慈故能勇”的精神内核和“死而不亡者寿”的境界了。

5、这一章,老子并不是从哲学上谈纯粹的“生死问题”,而是一以贯之地、很有针对性地谈如何对治私欲以获得长生久视的道理。老子的思想是极具现实针对性的,是极具正能量的,因而是大积极的。《道德经》的境界,常人难以想象,更难以做到,仅在解读理解层面,就大量出现以世俗知见拉低其境界、以谈玄说妙混淆其思想的现象,这是很无奈的;想想,也是自然的。

【细读《道德经》系列,做严谨踏实、逻辑自洽的解读,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