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给我们的启发(11子曰言必信)

今天我们讲一条,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篇自古以来争议都很大,也成功把后世的儒家学者们给搞懵逼了言必信,行必果,这么优秀的品质怎么就小人了呀?当然了,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孔子,所以懵逼也就不奇怪了咱们不管他们,反正我可以保证的是,看完今天这节,我们必须都通透了,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给我们的启发?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给我们的启发(11子曰言必信)

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给我们的启发

今天我们讲一条,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篇自古以来争议都很大,也成功把后世的儒家学者们给搞懵逼了。言必信,行必果,这么优秀的品质怎么就小人了呀?当然了,因为他们压根就不懂孔子,所以懵逼也就不奇怪了。咱们不管他们,反正我可以保证的是,看完今天这节,我们必须都通透了。

第一步我们还是先把字面意思给整明白了。言必信的信,不是相信,是守信用。所以言必信的意思就是你说出去的话必须要守信用,行必果的果不是结果,而是坚决果断。这个行必果,跟前面的言必信之间存在着一层递进的关系,连起来看就是你说出去的话,做出的承诺一定要守信用,而且你还应该坚定的果断的为此付诸行动。然后硁硁然小人哉,硁硁然就是敲打石头的声音,石头是啥样啊,坚硬顽固。所以在这里硁硁然就引申成为坚硬固执的意思。

这里的小人,我在前面,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那几里已经说过了,不是阴险的人,恶人坏人的意思,而是指相对于君子和大人而言,见识不够的普通人。所以整个这句话如果从字面上来理解的话,意思就是孔子说了,那些不管说了什么都能做到讲信用,并且还会坚决果断的为之付出行动的人,其实都是浅薄固执,没有见识的普通人啊。离真正的君子还有一定的距离。

问题来了,那么为什么孔子会把这种行为和品行定义为小人呢?更有意思的是,后来孟子也来了一个神补刀,他说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为一所在也就是真正牛逼的人,说了以后也可以不算数,做也可以不用太坚决,不用太认真。这话猛一听,实在跟我们的普世价值有点不相符,有点毁三观啊。但是孔孟二位圣人都这么说,那么自然就有他们的道理。事实上,不光孔孟,王阳明也这么说,那到底是什么道理呢?

别着急,我先讲俩孔子的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在去往魏国的路上,在快到魏国的国都之前,经过一个地方,正好遇上了魏国的大夫公孙氏,占领了这个地方,发动了叛乱。然后呢,这个造反的大夫看见孔子他们一行人从这里经过,要去往魏国的国都。于是就决定要强行扣留。可是没想到孔子和他的弟子们是十分的刚猛啊,直接就和这些人开干了,那是一点也不怂。

孔子在当时毕竟是天下第一大名人。这些个叛乱的人本来就做贼心虚,然后一看孔子他们这么刚,其实当时心里就有点怂了,于是就和孔子谈判说,这样只要你答应我不再去魏国了,那我就不为难你们了,立马放你们走,你们爱去哪去哪。孔子一听说行啊,你早说不就完了吗?你看看我这些个弟子们,子路子贡啊,那也都不是吃素的。然后双方握手言和,但是对方不放心啊,就让孔子发誓,孔子说发誓就发誓,于是就和这些叛乱者立了一个盟誓,公子答应他们说我出去之后绝对不去魏国了,我直接回我鲁国老家过年总行了吧。对方大喜,立刻恭送孔子和弟子们出城。

结果孔子倒好,一出门立刻带着弟子们就往魏国跑。子贡直接傻眼了,问孔子老师,你这也太过分了吧,刚才还跟人家发誓呢,难道誓言都可以随便背弃了吗?再说了,你刚才发的可是毒誓啊,你就看老天爷惩罚你吗?孔子一听,连正脸都没给他一边往前走,一边回了一句,什么狗屁发誓啊,刚才那是我在要挟之下发的,是根本就不算数,老天爷才不管。

第二个小故事,有一天孔子和弟子们在路上遇到了一帮山贼,他们人多势众,把孔子一行人团团围住。结果这个山贼头子定睛一看,这不是天下第一大伟孔子吗?山贼心想,我可不想得罪他,这个人影响力也太大了,我还是乖乖地放他走为上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后人家对孔子就客客气气,毕恭毕敬跟孔子说,你看我们做这行也是迫不得已,咱们井水不犯河水,我这就放你们走,但是你们走了之后可千万不能报关啊。孔子一听,马上双手抱拳,放心放心,你这么讲义气,我怎么可能报官呢?结果孔子刚一脱身,立马就去公安局报案。子贡一看又傻眼了。我靠,老师,你这次有点说不过去了吧,人家好心放了咱们,又没为难咱们。并且你也答应人家不去报案了,你这也太不讲究了,这不是言而无信吗?这以后谁还敢相信咱们,咱们怎么在江湖上混呢?

孔子一听摇了摇头说道,如果我今天不去报官抓他们,那么今后他们就会祸害更多无辜的人。他们今天没伤害我,把我们放了,那是因为我名气太大,毕竟我坐拥三千万粉丝。但是如果换做别人,恐怕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吧。虽然我是答应了他们,但是对于这种不符合正义,不符合良知的人或事,我们根本就不必讲什么信用。如果我们对他们讲信用,那就是纵容了恶呀。

故事讲完了,来通过以上两个故事,大家应该能理解了吧,为何孔子、孟子都说言不必行,行不必果。其实孟子已经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为义所在。王阳明说了,这个义就是良知。如果明白了,良知才是一个人真正的主宰。那么当然你就不会拘泥固执。因为一切事物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到底有没有符合我们的良知。如果你答应了别人一件事,后来发现这是错的,你还要继续吗?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被一些传统和常规所束缚,要与时俱进,随时而变。大丈夫不能被诺言和世间的规矩所控制。假如这些诺言和规矩是不符合正义,不符合良知。那么就无需在意,并且可以大胆地去做,勇敢地去打破它。

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易经》,《易经》的这个意思本身就是变化的意思。天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成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内方外圆,只要你能死守和坚守良知这条底线,那么你就可以勇敢地随时随地地去变化和变通。世界上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成规。如果有,那么这个成规也是你的良知。就好比你为了送临产的孕妇去医院而闯红灯,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与歹徒进行搏斗,使用了一些手段;为了抓住罪犯而在谈判的时候使用了欺骗和谎言等等,这些都是在良知的指引下打破常规而为。王阳明认为,人生在世,当你在准备遵守或者违反外。在规则之前,你应该首先问问自己的良知,这样做合不合适?因为规则不在外界,而在于你的内心啊。以上就是今天这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正解版本,大家随缘取之。

关注我,我们一起把《论语》用正确的方式再打开一遍,解读论语下期见。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