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大陆之前是什么样子(美洲大陆沦陷史欧洲人的东方梦与阴差阳错下发现的新大陆)
提起如今的拉美国家,我们对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
据2019年numbeo发布的最新世界十大危险城市排名中,光是拉美国家的就占了一半之多。倘若有人好奇而深究其原因时,总会有不少人告诉他这是人种问题,事实真是如此吗?
虽然不否认在医学上,不同人种之间的智力水平确实会存在着些许的差距,但我们都知道,文化的传承,文明的水平,贫富的差距,以及受教育的程度等客观原因,才是影响其整体素质的关键所在。
宏伟的玛雅遗址
那么回到话题,难道拉丁美洲一开始就是如此的吗?作为一个古大陆,这里诞生的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以及印加文明无一不让接触过它的人叹为观止,尤其是这些先民们对于天体以及自然的理解感悟,即使放到现代,也有值得令人借鉴的地方。
可历经万载岁月变迁后,曾经有着悠久文化传承的古大陆却沦为了贫困与混乱的代名词。三大文明相继沦陷,城镇村落接连被毁,无数居民暴尸荒野,近亿人口十不存一,传承数万年的文化毁于一旦,昔日的乐园竟成为了人间炼狱。
玛雅人废墟
这一切究竟因何而起?美洲大陆上的文明为何会毁于一旦,这片大陆上的原住民们最后怎么样了,而谁又在其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相信看到这,类似的疑问还会有很多。那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再次翻开历史的厚重扉页,重新回顾这段人类发展史中沉重而又引人深思的过往。
一:欧洲人的黄金梦
故事要从中世纪末期的欧洲开始说起。
15世纪末,资本主义开始萌芽,西欧各国之间的商品贸易日渐频繁。而随着交易量的增多,以银币为首,铜币为辅的主流支付手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日常所需。于是大量黄金被铸成钱币,加入了支付的主流行列,成为了当时大宗贸易的主要支付手段。
但欧洲的金银矿数量不多,银矿也有限,即便是当时西欧的几大银矿加起来,年均产银量也不足200吨。若是仅在本土流通,那这些数量的金银倒还勉强够用,可是西欧当时还有一笔非常庞大的对外支出项,那就是购买来自东方的商品。
古金币
自“丝绸之路”通到罗马后,各类来自东方的商品走进了西欧的王室贵族家,这些拥有着神奇味道,以及精美工艺的东方奢侈品令欧洲人陶醉其间无法自拔。但也无一例外,这些东方商品都不便宜。例如生姜、桂皮等调料,为了防止粉尘被风吹散,在售卖的时候都要闭紧门窗,并小心翼翼地对其进行切割,最后再放进秤黄金的小秤子里估重。而印度的胡椒就更厉害了,其价值更是能与贵金属相当,甚至可以拿来购置土地,支付货款等等。
可外贸都是讲究一进一出,才能实现收支平衡,但西欧却鲜有能与这些昂贵的日需品抗衡的商品,唯一的支付手段就是金银。所以在巨大的贸易逆差下,西欧每年都会损失掉大量的金银,尤其是在进入15世纪后,金银短缺的现象更为严重。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如彗星般崛起,这个盘踞在东西方交汇处的庞然大物横跨了亚、欧、非三大板块,控制了几乎所有与东方贸易的道路。由于土耳其人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并不会轻易放过自己的死敌。
清真寺
穆斯林与基督教徒之间的矛盾由来已久,说是势如水火也不为过。11世纪末时,基督教徒们为了夺回“圣地”,就曾组织过长达近两个世纪的十字军东征,屠杀与奴役了大量的穆斯林。而作为回礼,穆斯林们不仅将基督教徒位于耶路撒冷中的圣墓教堂拆了个一干二净,还大肆捕杀驱赶境内的基督教徒。,这也导致了双方基本没有和解的可能性。
眼见好不容易逮到一个既能够打击基督教徒,又能顺带着捞钱的机会,土耳其人又怎能放过?所以他们不仅严格限制流向西欧的商品,对其加以重税,还规定但凡信仰基督教的人,都一律不允许出现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
土耳其人的限制令西欧诸国苦不堪言,本来东方的商品价格就昂贵,现在不仅数量比起之前更少,价格更是贵了许多。因为在土耳其人的限制下,有时一批来自东方的货物至少要经过十二次的倒手转卖,最终才能流入市场,以致于它们的价格比起之前还要贵了8-10倍。
所以当金银日益稀缺时,它们的价值也是逐年增加。西欧各国间更是形成了一股追捧金银的热潮,只要拥有大量的金银,尤其是黄金,也就意味着拥有了权利与财富。所以上到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一不对它们趋之若鹜。
可是西欧就这么大,上哪去找这些贵金属呢?
正当人们一筹莫展时,一本描绘富庶东方的《马可.波罗行纪》逐渐在人群中流行了起来,正是这本书描绘富庶东方的书,扩宽了欧洲人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到原来东方不仅有丝绸、茶叶、香料等商品,还有着遍地的黄金。
于是出于对金银的大量需要,也出于获取更为廉价的东方商品需求,当时的西欧各国都希望能重新开辟一条通向东方的道路。可陆上已知的道路已经被全部堵死,除非耗费大量钱财再次发动“圣战”,否则就别期望穆斯林们会乖乖让路。
既然陆上行不通,那么唯一的希望只能是海上,因为通向东方的道路中,有一条就是沿着地中海进入红海,再沿着阿拉伯半岛到达印度。不过虽然很多人都想到了,但受限于贫瘠的地理知识,与对自然的错误认知,所以大多数人心里只有概念,却并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
帆船由地中海进入红海,再沿着阿拉伯半岛行驶,最终到达印度
那怎么办呢?既然找不到方向,那就只好从临近的大陆着手了。因为在为数不多的几条通往印度的路线中,绕行红海的那一条就处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于是不少学者猜测,或许只要沿着非洲大陆绕行一周,就能重新找到一条连通印度的道路。
那么全西欧最适合发动远洋探索的地方又是哪里呢?当然是伊比利亚半岛。通过观察地图我们不难发现,伊比利亚半岛有着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四面环海,与非洲间也仅隔着一个直布罗陀海峡,更有沿途的加纳利群岛以补充给养,所以若论探索非洲哪里最具优势,那么一定是这里。
但伊比利亚半岛上也不是所有的势力都想着去开辟新航道,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北部,实力最强的卡斯蒂利亚王国眼里只有摩尔人夺去的领地,以及他们背后的广袤非洲,根本无暇顾及海上探索;而位于伊比利亚半岛东南方向的阿拉贡王国,又拥有着众多良港,并掌控着地中海的大部分海上贸易,拥有着稳定而又可观的收入,所以自然也不必再去冒这个险。至于剩下的几个夹在中间的小国家,连港口都没有,还谈什么远航,所以反倒是葡萄牙人最先完成了非洲的探索,并成功开辟了一条通向印度的航道。
不过若是认为葡萄牙是因为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做支撑,才最终开辟出新航路的,那就大错特错了。恰恰相反,他们其实是被逼无奈,才选择了到海上去寻找出路。
葡萄牙海景
由于地处资源贫瘠的沿海地区,所以葡萄牙的大部分的日需品都依赖于进口,连铸币用的金银也是如此。可自从摆脱了卡斯蒂利亚的统治后,所有通往卡斯蒂利亚的商路都受到了限制,不仅糖、香料等日用品的数量急剧减少,价格更是贵得吓人。在此之后,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导致金银的短缺,葡银币与葡金币里混入的铜变得越来越多,成色不断下降,国内通胀率居高不下,人们生活水平严重下滑,民间的不满之声日益高涨。
此后,葡萄牙人又幸运地躲过了一场肆虐西欧的黑死病,人口不仅在灾后急剧膨胀,相应的社会问题更是逐渐增多。但由于战事结束得早,葡萄牙人并没有办法通过对外战争来转嫁这些不同阶层间愈演愈烈的矛盾。
所以想要摆脱这一困境,向外扩张是葡萄牙人唯一的出路。可伊比利亚半岛就这么大,想要获得土地除了向卡斯蒂利亚宣战,或是攻打摩尔人外,没有第三种选项,但这两个邻居葡萄牙都惹不起。
图文无关
陆上扩张既然已经被堵死,那就只能在海上寻找发展的机会。因为在资源贫瘠的同时,葡萄牙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不仅拥有着直面大西洋的众多天然良港,还是意大利半岛到冰岛航线上重要的一个中转站,所以这里聚集了大批经验丰富的水手与航海家,这也为葡萄牙能发展海上事业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事实上在14世纪初,葡萄牙就已经开始着手于远洋探索,但由于技术,财力与认知的不足,所以直到15世纪,若昂一世时期,葡萄牙才真正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若昂一世的大力支持,以及皇子恩里克的赞助下,葡萄牙的航海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自1418年起,葡萄牙的船队陆续发现了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之后又沿着非洲大陆南下,相继发现了佛得角,到达了几内亚湾。在这个“黄金海岸”上,葡萄牙人的船只往返络绎不绝。他们驾驶着空船到来,再运回塞满船舱的一批批黑奴、香料、象牙与黄金等货物。靠着取之不尽的非洲资源,葡萄牙成功逆袭,一举跻身西欧强国之列。
休达作为北非的黄金象牙中转站,曾为葡萄牙人带来过大量的财富
二:航海家哥伦布
葡萄牙人在非洲获得的巨额收益令全西欧为之眼红,他们第一次才意识到海权原来比自己想象中的还要重要。
可惜嫉妒归嫉妒,受限于并不丰富的地理知识,当时除了已知的非洲,根本就再也找不出可探索的区域。况且葡萄牙人自发家后就在大力研发军备,尤其是重点加强自己的海军,使它成为了当时全西欧最为顶尖的几大战力之一,所以要想靠武力抢夺并不太现实。于是西欧各国只能眼睁睁地地看着葡萄牙在非洲大发横财。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意外出现了,这个僵局竟被一名追逐梦想的热那亚水手打破了。他改变了整个欧洲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美洲的命运,这个人就是哥伦布。虽然哥伦布并不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但正是因为他的出现,才让所有的欧洲人知晓了这个新大陆的存在。有人说他是欧洲资本家的福星,但也有人说他是美洲大陆的灾星,但不管怎样,世界的格局自他扬帆起航的那一刻,就悄然发生了变化。
哥伦布
哥伦布是个从小就热爱航海的人。因痴迷航海,他在十几岁时就跑去当了一名水手,随船航行在地中海上。他25岁那年在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由于乘坐的货船被法国人击沉,于是他随着海流一路飘到了葡萄牙,而这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当时哥伦布的弟弟正好住在里斯本,而里斯本自葡萄牙发家后,已经成为了当时全西欧最具朝气的海洋考察与海洋研究中心,有着大批知名的航海家、绘图师、地理学家,是所有水手们都向往的圣地。于是在伤养好后,他就结束了热那亚的船员生活,直奔里斯本。在与弟弟汇合后,兄弟俩很快就在城里开了一家制图所,没想到生意出奇的好,哥伦布就这样在葡萄牙扎下了脚跟。
葡萄牙里斯本
在此期间,哥伦布不仅吸收了很多先进的思想与航海理论,丰富了其天文地理知识,更是接触到了那本令他神魂颠倒的《马可.波罗行纪》,这本讲述东方各种奇珍异宝,民俗趣事的书,在他平静的生活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他反复地阅读这本书,并在书中做了高达两百六十余处的仔细标注。
这本哥伦布亲笔批注的书现在还保存在塞维利亚,若是有幸翻阅的话,还能见到当年哥伦布透出笔尖的一股狂热。可能也正是从这时起,他就萌生出了前往东方的念头。
不过当时虽然有向西航行就能到达东方的理论,但这段距离到底有多长,谁也说不上来,因为根本就没人敢去尝试,哪怕是作为海洋探索发起者的葡萄牙王室,也只敢小心翼翼地沿非洲大陆的板块边缘南下,逐渐摸索通向东方的道路。
图文无关
但身为“地圆学说”拥护者的哥伦布却觉得“西航”是极有可能实现的,为此一心想要前往东方掘金的他开始积极做起了远洋前的准备,还将其命名为“印度事业”。由于来到葡萄牙之前,他一直在地中海上航行,所以并不熟悉大西洋的航线,所以他开始积极参与大西洋东部沿海的航运。
历经数年后,他不仅熟悉了从西班牙至英国和冰岛这些东大西洋沿岸地区的水域情况,还在机缘巧合下马德拉群岛上发现了信风的存在。他开始不断研究这种猛烈而又有规律的海风,并彻底掌握了它。也可以说正是信风的帮助,才能让哥伦布最终抵达遥远的大洋彼岸。
圣港岛
此后,他又借着妻子的关系认识了许多精通海事的宫廷人士,还结识了后来制造出地球仪的马丁.贝海姆。他甚至还给当时著名的绘图师,曾献给葡王“远东大陆“海图的托斯堪内里写信,并得到了这张地图的手抄本与这位意大利绘图师的详细的建议及鼓励。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哥伦布最终完成了自己“印度事业”的所有规划。
接下来就是寻找赞助人。因为逐梦的同时也需要大量的金钱,所以此时的哥伦布早已债台高筑,根本无法独自筹备远航计划。于是他最先找上了与自己关系较好的葡王,但葡王却对他180个经度就能到达印度的观点持很大怀疑态度,而且葡萄牙人此时已经发现了刚果,只要再往前一步就能绕过非洲的最南端到达印度,所以有钱为什么不自己赚呢?况且哥伦布的开价又这么高。
不过怀疑并不代表否定,哥伦布的计划看起来确实是有一定的可行性,所以葡王也不想贸然拒绝。正当葡王踌躇不决时,有人给他提议:先以审核的借口让哥伦布提供详细的海图,再摆出不可置否的态度拖着,最后悄悄派人沿着哥伦布提供的资料航行,若是成功了,那自然就不用与哥伦布再做任何的商谈。
葡王照做了,可惜最后派出的船队遇上海上风暴,无功而返。得知了这一消息的哥伦布怒不可遏,丧妻之痛,累累负债,葡王的小人行径,都让他对这个国家失望透顶。于是他拒绝了与葡王的任何对话,并于1485年初的一天晚上趁着夜色避开债主们,带着自己年仅5岁的长子偷偷溜到了西班牙。
哥伦布的到来对西班牙来说是个好消息,与其他国家一样,西班牙人也垂涎着葡萄牙的发现,但苦于海军不够强大,又有着《阿尔卡索瓦斯条约》的制约,所以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葡萄牙人在非洲发财。正当王公贵族们一筹莫展之际,哥伦布出现了,而且在哥伦布的海图中,西边才是主要的方向,这可以很完美地绕开合约上的内容,实现弯道超车。所以女王在得知哥伦布的到来后,命令哥伦布前去见她。
但不巧的是,“天主双王”此时正为收复失地而亲自督战,没有太多闲暇时间。所以当哥伦布兴冲冲赶到指定接见点后,就被告知女王与国王正做着新的战争部署,无暇接见他。不过女王还是派了主管王室财政的司库金塔尼利亚接待了哥伦布,哥伦布也得以遇上自己此次“西航”计划中的最大贵人。
其实在西班牙宫廷的所有人里面,就数这位财政部长最欢迎哥伦布的到来。因为自光复运动发起后,不管是先前的卡斯蒂利亚王国,还是与阿拉贡王国合并后的西班牙,都一直是对抗摩尔人的主力军。
长期的对峙使得西班牙的财政一直都很紧张,而现在又处于“圣战”的关键时期,眼见贵族们的捐赠以及战争储备金都即将见底,但战争还没有完结的迹象,这让他头发都愁白了。所以当哥伦布那能获得大量黄金的“印度”计划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怎能不欣喜万分。
在与哥伦布的接触中,他很快就认同了哥伦布的计划。不过由于之后战事逐渐转入白热化,所以“天主双王”很快就把哥伦布遗忘了。这可不是金塔尼利亚希望看到的,于是他不仅将哥伦布介绍给了地位仅在教皇之下的枢机主教德汀多萨,自己还多次在女王面前讲述哥伦布的计划,这才促成了1486年哥伦布与女王的会面。
卡斯蒂利亚女王雕像
宫廷上,哥伦布向女王讲述了自己的计划,还走到她身边,将拿着的海图充分展示出来。他告诉女王,只要向西航行180个经度,就能到达印度,到达充满黄金的日本岛,因为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日本岛的黄金最多…
可当谈话进行到具体的赞助时,面对着高达两百万马拉维迪的费用,女王并没有当场表态,因为这笔费用对于还处在战争中的西班牙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她让哥伦布先离开皇宫,并表示会有专人来联系他。
如同葡王一样,女王也不想放弃这个机会,于是她决定组建一个由权威专家以及效忠于她的神职人员们组成的审核团,来全方位评估哥伦布的计划是否具有可行性。不过结果可想而知,正如许多人嘲笑哥伦布的计划一般,在认知有限的情况下,当时的人们还普遍认为西、葡的西面就是无边无际,难以驾船逾越的“水沙漠”,贸然前去的下场不是被飓风吞没,就是因食物耗尽绝望而死。所以几乎所有的审核会成员都认为他的想法根本不能实现,并将他这个计划拖了整整四年,直至1490年时,最终才给女王送上了否定的意见。
等待总是漫长的,面对着有意拖延与刻意刁难的审核会,哥伦布不得不转而寻求其它人的支持。四年间,他不仅四处奔走于西班牙的大小贵族府邸,还拜托他的弟弟去往英国、意大利等地寻求赞助。他甚至不惜放下面子与成见,重新前往葡萄牙去面见葡王,可惜最后都失败了。
正当他满心失望时,他的弟弟带来了好消息,他已经与法王混熟了,现在只需要哥伦布动身前往法国去说服法王,他的航海计划将有很大的概率实现。
于是在1491年底,哥伦布与“天主双王”在前线大本营里进行了最后一次谈判。因为屡受轻视,并在西班牙白白浪费了四年的宝贵时光,自觉没有希望的哥伦布直接亮出了在葡王面前提过的条件,并坚决地表示若是不同意,双方就再没谈下去的必要了。
对此费尔南多二世觉得无所谓,因为他一直觉得哥伦布的话非常浮夸,根本不可信。而且掌管着地中海大部分海上商贸的他本身就有着很稳定的收益,也犯不着去做这个不知是赚是赔的买卖。所以费尔南多二世当面就拒绝了哥伦布,并表示他们对这个计划毫无兴趣。女王在一旁倒是没什么表示,不过一言不发的她似乎也已经默许了丈夫的决定。
眼见哥伦布已经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法国,金塔尼利亚可急坏了,因为哥伦布一走,国家的财政空缺问题将会成为他最大的困扰,若是日后施展国策需要用钱的时候,他根本就交不了差。于是他赶忙面见女王,并主动表示愿意与同僚们一起承担哥伦布这次远洋的费用,而王室需要做的仅仅是提供一些必要的便利。
正是这番话打动了女王,毕竟只要转变一下立场,就有可能得到大批黄金,哪怕最后失败了,对她也没什么损失。所以女王收回了决定,转而支持哥伦布。1492年4月,在所需的资金陆续到位后,双方正式签署了《圣大菲协定》,哥伦布终于得以踏上西航的道路。
此时不管是支持哥伦布的女王,还是促成哥伦布远航的金塔尼利亚,甚至是哥伦布本人都没想到,船帆扬起的这一刻起,看似平静的世界格局早已暗流涌动。
美丽的佛罗里达海峡
三:殖民者们的到来,印第安人受难的开始
西印度群岛,这是一片位于美洲大陆边缘,与伊比利亚半岛隔海相望,占地面积超过24万平方公里的带状岛屿。作为热带地区,这里日照充裕,椰果飘香,不仅有着洁白绵长的带状沙滩,更有着沙鸥清鸣的蓝天碧海。
当然这里也是墨西哥的门户,其中最大的古巴岛更是被称为“墨西哥的钥匙”。作为美洲大陆的重要构成部分,这里不仅消除了无数自赤道与大西洋吹来的热带风暴,以及凶猛洋流对于墨西哥的直接威胁,还将汇入墨西哥湾的温暖赤道洋流,经由佛罗里达海峡,转送向寒冷的西欧,数亿年间,从未中断过。
墨西哥湾暖流示意图
1492年10月12日,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的哥伦布船队乘着信风,顺着洋流幸运地飘到了这里。经历了望不见陆地的恐惧,储存的淡水食物严重变质,船员差点哗变的危机后,每个人都为这重获的新生而欢呼,不少人还跪下来亲吻土地,赞美上帝的奇迹。哥伦布以为自己在上帝的指引下已经到达了印度,于是他在登陆的第一个岛屿上举行了占有仪式。
既然已经来到了“东方”,那么寻找黄金就成了哥伦布的首要目标。可是这个岛上并没有黄金,所以他们认为这里是“日本群岛”的最外围。在搜了一圈后,他们发现了一些身披简陋衣服的本地居民,哥伦布就把他们称为了印第安人,而这个错误的称呼,也伴随着西印度群岛这个名称一起,被沿用至今。在与这些土著的接触中,哥伦布发现他们不仅自身文明水平不高,而且还缺乏对外界事物的认知,是个很容易被征服的对象。但因为这次人手较少,而且随船的大多是一些非战斗人员,所以哥伦布并未有太大动作。
不过他还是绑架了几个土人,逼迫他们为其带路。在土人的带领下,他们陆续发现了古巴岛与海地岛,这两个岛后来也成为了哥伦布剥削西印度群岛上的印第安人们的根据地。正当哥伦布准备继续向南探索时,来时的三艘船中有一艘不慎触礁,损毁严重,于是他只能返航。
经历飓风与滔天的骇浪后,哥伦布有惊无险地回到了西班牙,并带回了大量的美洲特有物品。整个西欧听闻消息后一片沸腾,哥伦布的这次顺利返航打破了西欧人千百年来的固有认知,他们开始意识到,原来“天边的尽头”也是能跨越过去的。
眼见西、葡接连突破,实力最强的英法两国也坐不住了。他们终于意识到了海权的重要性,于是也都紧急出台政策,并划拨大量资金重点支持本国的海事建设。不久后,不单是这些老牌的强国,就连其它渴望开拓殖民地的国家,甚至是对黄金拥有着贪婪占有欲的贵族领主们,都开始向着未知的海洋发起了挑战。自此属于欧洲人的海权时代来临,他们塞满火炮,满载弹药的帆船也从这时起开始驶出欧洲,飘向了全球各地,尽情地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财富不断塞入自己的鼓囊囊的腰包里…
当然身处漩涡中的哥伦布并不知道这些,他正忙着组织一个规模更大的探险队,或者说是军队。相较上次的三艘船、87人,第二次的规模要庞大很多,足足有17艘船,1500多人。而且与上次不同,这次船上并没有携带任何的商品,随船的人员中也有绝大部分都是与摩尔人血拼过的战场老手,他们携带着大量的枪支弹药,身披防护严密的护甲,腰挂锋利的长剑,甚至还有几门火炮,俨然一副备战的姿态。
这里我们可以停下来思考一个问题,当侵略者踏入实力羸弱的主人后院那一刻起,双方间有可能存在对等关系吗?答案当然是不可能。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无论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依然有效。胜利者只会尽情地奴役失败者,甚至改写他们的历史,消灭他们文化,进而控制这个民族,从他们身上源源不断地榨取财富。
同理,面对着弱小落后的印第安人,作为侵略者的哥伦布会与他们建立平等而友好的关系吗?显然不会。在第二次西航中,还没登上海地岛前,哥伦布就已经对手下们许诺:不仅岛上的女人可以随意用来发泄,而且若在寻找黄金的过程中遭遇印第安人阻碍,一律将妨碍者就地处决!
图文无关
所以刚一登岛,西班牙人就向着印第安人的聚落发起了攻击。挥舞着石头木矛,打仗毫无章法,又对西班牙人了解甚少的印第安人哪是这些殖民者们的对手,面对着他们手中锋利的长剑,与破坏力巨大的火炮,印第安人们只能选择投降,很快殖民者们就占领了海地岛。
由于哥伦布有着“海军司令”的头衔,是本次西航中最高的长官,所以在统治海地岛的这段期间里,他变得为所欲为。他不仅向当地人征收沉重的人头税,而且为了保证威严,他还当着众多印第安人的面,斩断那些反抗自己的印第安人双手,让他们流血而亡。甚至有时候哥伦布还会带上全副武装的士兵,前去印第安人的聚落收取贡品,若遭到拒绝,他们便会举起手中的刀剑,变为明抢。
男人尚且被当作肆意宰杀的牲畜,那女人与孩子们就更不用说了。为了安抚手下,哥伦布经常会去捕捉许多的当地女子,或是儿童来送给他们。若是遇到其家人的阻拦,一律乱刀劈死。而他本人也糟蹋了不少当地妇女,其中还包括一名年仅9岁的女童。在他的眼里,这些土著全部都是劣等生物,根本不配获得尊重。
基督教徒向印第安人布道
不久后,这里的人口贸易开始兴起,带头人就是哥伦布这位“海军司令”。不断有奴隶商船往来于海地岛间。不过与非洲黑奴性质不同的是,这里输出的大多为那些拥有着健康小麦色,年轻而又活力的女人,以及为满足那些拥有特殊癖好的贵族老爷们而准备的儿童。哥伦布甚至兴奋地在航海日记里记下了这桩买卖究竟有多么抢手。
为了防止继续遭受恶魔们的玷污,许多印第安人往往在侵略者们到来之前选择亲手将自己孩子杀死,然后再终结掉自己的生命…
哥伦布以及其继任者们的胡作非为带来的后果极其恶劣,1494年,整个海地岛上还有接近百万的印第安人,但在1508年后,就只剩下了六万,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八十以上!顺带一提的是印第安人对旧大陆的疾病,尤其是天花没有任何的抵抗能力,大部分的减员都是由这些疾病带来的。
椰子种植园
随着海地岛人口的不断减少,一个个原本居住着两三千人的聚落与村庄已经是空无一人,这也终于让殖民者们手中的土地“合法化”,毕竟人都死光了,剩下的土地不是属于发现者的又是属于谁的呢?
由于海地岛上的印第安人死的太多,岛上严重缺乏劳动力,于是殖民者们又开始从其它岛屿掳掠奴隶,或是直接向葡萄牙人购买黑奴,这也进一步刺激了奴隶贸易的发展,使非洲损失了大量的人口。
这些殖民者命令奴隶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挖掘矿脉,寻找黄金,并让剩余的奴隶去自己经营的农场里面工作,种植并管理一些收益较高的单一产品,如烟叶、甘蔗、咖啡等等。随后这种单一的经济体系,以及利用奴隶代为管理的手段渐渐影响到了后来的拉丁美洲,严重影响了其国家的稳定,以及经济的健康发展…
到了1510年,也就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第十六个年头,航海技术已实现突破的英国舰队也来到了西印度群岛,并占领了古巴岛,自此西印度群岛完全被殖民者们所瓜分。而英国的到来,也预示着会有更多的殖民者将乘着帆船,来到这个未被探索过的全新大陆。
接下来殖民者们的下一步动作是什么呢,人数又少,国土又小的他们究竟用了什么手段,将如此广袤的美洲大陆变成了自己的后花园?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又与美洲大陆上的文明进行了怎样的碰撞,而这又对当时的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那么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进入下一篇文章——《美洲大陆沦陷史丨阿兹特克文明的毁灭》
(声明:本篇文章中部分图片引用于谷歌地图,仅用于配合文字加以介绍说明,若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作者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