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最豪华的车厢(271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文 本 研 读

《第9车厢》

>>>题目突兀,设置悬念,让人联想到第9节车厢会发生的奇怪之事。题目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暗示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

作者:【俄罗斯】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开篇,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故事开端:写“怪事”发生,火车竟没有前三节车厢,为下文第9接车厢发生的怪事做铺垫。写人们的“怒气”,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回到莫斯科后,余怒未消的我在《文学报》上发表了一篇讽刺小品。一个月后,我收到了一位基辅读者的来信。信中说:“□□□□□□(此处删去两句话)”我正好有事去基辅出差,就在一个傍晚去拜访了写信人。他果然真的没让我白跑一趟。

>>>故事发展:“我”写讽刺小品,收到读者来信,自然引出下文“去拜访”时所听到的故事,情节发展水到渠成,真实可信。

如果说我坐的那次列车是没有前三节车厢的话,而这位读者在基辅坐的那次列车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买了第9车厢票的乘客当然都坐进了前一节第9车厢,因为所有的正常人从小就知道,第8车厢后就是第9车厢,谁会想到第9车厢后还是第9车厢呢?(人称转换,以“这位读者”的第三人称进行叙述,让人感觉比较客观公正,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情节进一步发展:“怪事”又出现,“竟然挂了两节第9车厢”。再设悬念,逐渐将故事推向高潮。

列车开动后,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看着空无一人的车厢,莫名其妙,于是去找了列车长:“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可列车长说:“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列车长说完,马上就通知了下一站卖第9车厢票。

>>>情节进一步发展:“肯定是售票处又弄错了”,说明出错已不是一次,情节再起波澜。领导的机械武断、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初露端倪。

火车最豪华的车厢(271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1)

列车在下一站停了3分钟。买第9车厢票的人也都是一些思维正常的人,车一停稳,大家就顺序跑到前一节第9车厢门口排队上车。乘务员看着这么多乘客,惊慌失措的挡在车门口说:“我这儿只有两个空铺,去找列车长吧,在第1车厢,让他把大家都安排到其他车厢去,跑快点,要不车就开了!”愤怒的乘客们拎着大包小包你追我赶的朝第1车厢跑去。列车长看着这么多远远跑来的乘客一头雾水:“你们这是从哪儿来啊?”乘客们说:“从第9车厢来的……”“那个车厢早就满了……”(场景描写。小说故事情节达到高潮:乘务员“惊慌失措”的神态、语言;乘客“愤怒”心理、“你追我赶”去第1车厢的情景;列车长“一头雾水”“忙碌”的安排;后一节第9车厢乘务员的到来,怎一个“乱”字了得!)

列车长此刻没时间研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需要马上把这些乘客安排好。一阵忙碌之后,乘客们终于安顿好了,他松了一口气发出了发车命令。(暂时的平静,为后来的紧张蓄势。)这时,后一节第9车厢的乘务员又来了,还是说:“我的车厢里一个乘客也没有。”“怎么可能呢?”这次列车长认为这个乘务员肯定疯了。于是,列车长决定和这个乘务员一起去车厢里看看,这才发现原来这趟列车有两节第9车厢。(早知如此,何必当初,都是不调查研究惹的祸!)列车长现在终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他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后,回到自己的包厢通知了下一站:“摘掉第9车厢!”(设置悬念:这么不负责任的一群人会不会再出错?)

>>>情节高潮:3分钟车站乱象,列车长要摘掉第9节车厢。

当时已是半夜,负责摘车厢的人也是正常人,也会从一数到九。他们数到前一节第9车厢,就把它摘了下来,拖到了备用道上,然后重新组装好列车就通知了列车长。列车长再一次松了口气后发出了发车命令,然后回自己包厢睡觉。(“再一次松了口气”与前文照应。)可后来后一节第9号车厢的乘务员又找来了,“我的车厢里还是一个乘客也没有……”(“乘务员又找来了”,情节又起波澜。)

>>>情节又起波澜:“从一数到九”没错,惯性思维。“摘掉车厢”为下文再做铺垫。

火车最豪华的车厢(271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2)

我不知道这次行车后列车长是不是疯了,只是边吸着烟边想:“列车怎么停这么长时间呀?”然后他往窗外望了一眼,这才发现前面后面的车厢都没了踪影。(后知后觉的背后是工作不负责任所衍生的严重后果。)就更别说半天了,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光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他急忙叫醒了所有的乘客,大家连外衣都没穿就从铺位上跳了下来,猜测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他们现在是在哪儿。

>>>环境描写: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③以月之“圆”反衬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比。

听他讲到这儿,我忍不住哈哈地笑出了声来,结果讲故事的人走了:“我一点都不觉得这有什么好笑!我们第9车厢的这些旅客本来打算去保加利亚旅游的!”

>>>“我”自身遭遇不幸时的“愤怒”与听到他人遭遇不幸时的“哈哈地笑”形成对比;“我”的笑与讲故事人的“不觉得好笑”形成对比,使故事更具有讽刺意义,言已尽而意未绝。

(本文有删改)

知 识 建 构

//场景描写//

场景描写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范围内,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生活画面的描写,是刻画人物、展开情节、表现主题的主要手段。

写法:着意突出主题,或明示,或暗点,让人物在活动中完成自己的使命,使作者的倾向在具体的场面描写中自然流露出来。同时刻意渲染气氛,或喜悦、恬静,或悲怆、紧张,让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真实地展开活动。

作用:场景描写最主要的作用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

小说第5段是精彩的场面描写,突出了各色人等在短短3分钟内的不同表现,列车长的敷衍塞责、工作人员的依赖思想、乘客的惯性思维在这场闹剧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试 题 解 析

1.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3分)

参考答案: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解析:

分析作用一般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写。内容上表现车站工作人员的不负责任,突出这类现象司空见惯。结构上要考虑文段处于文章的什么位置(开头、文中、结尾),不同的位置在结构上有不同的作用。本文结构上为发表讽刺小品,引起读者回信,“我”拜访写信人,引出第9车厢的故事做铺垫,也与下一个故事互为映衬。

2.补写第二段中“基辅读者”来信的内容。(不超过50字)(3分)

参考答案:

示例:您的遭遇与我和我妻子上次坐火车的遭遇比起来简直就不值一提。请您来一趟,肯定不会让您白跑的!

解析:

读者来信的内容一定与他坐火车的内容有关,并且能够让主人公前往。该句也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后文故事的总起。

3.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3分)

参考答案:

第三人称叙述。①突破开篇以第一称写“我”的所见所闻的局限,较为自由地展现事件过程、人物心理,以及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②拉开了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距离,更具客观性。

解析:

显然本文的主体部分用的是第三人称,是“他”在讲“他”的故事。第二小题具体考查人称的作用。一般人称的作用,有以下三种:

第一人称的优点是,增加对事情和人物叙述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所描述的一切是作者亲历的。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增加亲切感,这种叙述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增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第三人称叙述则显得比较客观公正,这是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叙述的方法。能直接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更自由。

4.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5分)

参考答案:

①“光秃秃”的大草原、“冷冷”的圆月渲染了凄清、空旷、荒芜的氛围。

②烘托了人物的无助感。

③以月之“圆”显人物心情、事情结局之“残”,与结尾点明的已成泡影的旅游构成了对照。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画线部分是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主要有: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下伏笔。四、突出主题。五、烘托人物形象。在本文里,景物描写主要是第二点作用。但不能笼统回答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这样就会因没能结合文章具体作答而无法得到高分。

5.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示例:

①疏于管理、不负责任的工作作风会给他人带来麻烦和伤害。乘务员、列车长、摘车厢的人似乎都在纠正差错,可差错却越变越大,个中原因正是工作作风问题。

②判断问题勿机械武断,解决问题勿依赖惯性思维。错挂两节车厢造成的差错之所以迟迟未能得到解决,和列车长、摘车厢的人思维僵化、缺乏独立思考精神是分不开的。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考查对作品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题是开放性的,可以从责任心、管理、平常处事等方面来谈,但不能离开文本泛泛而谈。

反 馈 检 测

1.小说题目有什么作用?情简要回答。(6分)

2.小说情节曲折,波澜起伏,简述小说插叙部分主要情节并分析其作用。(6分)

相 关 链 接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10下,11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划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火车最豪华的车厢(271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3)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回到家里,她把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她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嗨,我回来啦,桑娜!”

火车最豪华的车厢(271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4)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声明: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微信联系我们。

火车最豪华的车厢(271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