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朵图图电视剧看后感受(这部大耳朵图图)
相信这部90后动画片《大耳朵图图》大家都看过吧!
这个会动耳神功,而且机灵淘气的3岁小男孩在成长的过程中闹出了不少的笑话!
小时候我们常常都会被他给逗笑了。
但是现在重温之后,发现这个三岁的小男孩给我们的带来的思考,很多成年人都自愧不如。
01
性观念:越逃避,越危险
小时候我们问爸爸妈妈我们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爸爸妈妈总是会支支吾吾的,给我们开各种玩笑。
“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是从垃圾桶里面捡的!”
“充话费送的!”
图图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的!
有一次图图发现妈妈的胸部很“胖”。
他非常的好奇的问妈妈:“是不是偷吃了炸小肉丸?”
自己为什么不像妈妈一样,胸脯变得这么“胖”呢?
妈妈不知所措,不知道该怎样向图图解释。
晚饭时,图图又连珠炮般地发问:
“妈妈生过图图了,爸爸什么时候生小孩?”
“妈妈为什么是女人,不是男人?”
……
面对图图的问题,爸爸妈妈终于躲不了了。
无奈之下,看了一大堆科普书,打算给孩子好好上一课。
可惜临到头来,相互推脱,不愿开口。
一直以来,性教育都可以说是家庭教育的痛点。
不好明说的语言,难以拿捏的尺度,所以,这也成了很多家庭教育中自动绕过的话题。
孩子们年龄还小,当然会天真的发问,而无所顾忌。
但是,回避也不是一个好方法,很难会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疑惑。
导演透过图图爸妈的行为,告诉家长们。
越是逃避,越会让孩子困惑。
不了解自己的生理构造,不清楚被侵犯可能带来的危害。
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用孩子听得懂的话,来教他学会认识自己,或许才是更正确的选择。
在郑渊洁童话里,曾经将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器官,比作钥匙和锁。
只有经过双方允许,钥匙和锁才可以配对。
小宝宝的出生,正是因为爸爸妈妈在其中注入了爱,用钥匙打开了锁。
对于大家来讲,身体里的钥匙和锁都是珍贵和私密的东西。
所以平时,我们会用衣服将它们保护起来,不可以随便被其他人触碰。
逃避不是办法,“难以启齿”的性教育,可以用童话给出答案。
02
死亡观,未知生死,焉知生
和避讳性一样,大人们也总是习惯性地避讳死亡。
每次提起,常常说的是:
“呸呸呸。”
《大耳朵图图》中,小朋友们面对平均寿命7年的小鹦鹉,第一次知道鸟儿会死去,身边的小可爱们不会永远陪伴我们。
而老师的话吓坏了图图。
而图图也开始担心起了牛爷爷和爸爸妈妈!
一脸疑惑的爸爸,没有放在心上。
“小孩子一定受什么刺激了。”
图图却不得到一个确切答案。
看似突如其来的焦虑,实际是人之常情。
年幼时我们都曾没心没肺地挥霍时光,直到死亡和意外没商量地就闯入了生活。
成长,或许是从意识到这一点开始的。
小丽面对图图的疑惑,妈妈选择半哄半骗的形式来告诉图图:“我们会永远的陪在你的身边!”
直到瞒不过了,才开始尝试直面这个问题,告诉孩子:
正因为会离去,所以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尽力快乐地活着。
图图爸爸则更进一步,让孩子领悟生命的意义。
他把全家带到美术馆,从毕加索的绘画展开解读。
“肉体存在的时间,并不是衡量生命的唯一标尺。
而百年之后依然滋养后世的创作,却可以将人的生命无限延伸。”
曾经有人说,我们的教育里,最缺的,就是死亡教育。
一份调查显示,有63%的家长,“难以接受向孩子开展和死亡相关的活动”。
大人们的潜意识中,会觉得孩子无法面对死亡这个庞大的命题。
但闭口不谈,不等于不复存在。
超级演说家中,刘媛媛谈到小时候参加葬礼、直面死亡的经历,曾经对自己生命观的产生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为死亡做最充足的准备。
不是去准备一个盛大的葬礼,而是去准备一个值得一活的人生。”
林奕含曾在《房思琪的初恋乐园》里反问:
“我们的家教好像什么都有,就是没有性教育。”
妈妈却回答:“什么性教育?性教育是给那些需要性的人,所谓教育不就是这样吗?”
生活中的种种困惑,被父母们以“小孩子不必懂”的理由,强压下去。
但好的教育,不是避而不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