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笔法教程大全(这个行书笔法分析得太棒了)
本文内容是墨池人气导师毕云扬老师第一届墨池学院五体班行书段的教学内容,由五体班学员整理成文,希望能对想学行书但不知如何开始的书友们给到一些帮助。
毕云扬老师作品
1.工具上面毛笔的选择:每个同学写的感觉不一样,对毛笔的要求也不一样,我通常喜欢偏软一点的兼毫,刚开始初入门的时候,建议用兼毫或者是狼毫。开笔,洗胶。墨分化学墨(一般的墨)和研墨,一般写小字研墨比较好。
2.开始的准备工作,狼毫的蓄墨比羊毫和兼毫差一点,学“二王”刚开始是要借助狼毫的,学一段时间以后用兼毫笔。写3cm大小的字,笔不要太大;纸,练习用毛边纸,一般好一点的偏厚,还有元书纸、连史纸、豆腐宣等等,包括粉彩,现在的粉彩宣写出来的效果也很好。
毕云扬老师作品
3.学书法首先解决的是5大重点问题:笔法,字法,章法,墨法,通篇气息。学的过程中,学笔法,因为现在已经看不到古人如何去写,只能通过古人留下来的墨迹来推理它是怎么写的,推理的过程中去分析。国美的教学方式是分解式的学习,一段一段来推理和分析,相当于“破案”一样,找一点蛛丝马迹,围绕它再展开,这是我们学书法的重中之重。
4.我们学笔法无非两大点,一点是“用笔方法”,就是动作和点画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说到“点画”,不是说点而是指“笔画”,“笔画”的说法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对应关系”,指不能孤立地写一个笔画。
因为我们看字帖的时候,它都是完整的笔画,完整的点画形态,所以由上一个笔画留下来的动作,到下一个笔画如何起、如何转、如何顶…等等,这些毛笔动作的逻辑关系都是我们可以通过字帖去分析分解出来的。因为我们不可能看到古人如何用笔,只能从墨迹里面反向推理,研究。
第二点就是,点画与点画变化统一的关系,即笔画之间是有变化关系的,比如说一笔横起笔是藏锋,下一个起笔可能就是露锋,这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也是我们学书法的重点。
为什么有的人笔法学得很好,有的人学不好呢?学得好就是分析得对。没学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分析中出错,不完整,不准确;二是,分析是对的,书写的时候出现问题。我们在学的过程中,要分析它的“起,行,收”这三个动作,每个笔画都由这三个动作完成。
毕云扬老师作品
5.学王羲之,不是简简单单学一个帖。如果你的笔法还有待解决的话,比较初级的建议从智永的《真书千字文》入手。如果《圣教序》写了很多遍,为了找点新的感觉的话,可以写一下《兴福寺半截碑》,帖里有些字特别好。
还有《赵孟頫临圣教序》,要原大本不要买放大本,看他是怎么用笔的,我们光学《圣教序》不容易学到它用笔的精髓,所以赵孟頫的我们可以看一下,临不临是后话。
白砥先生著的《王羲之书法解析》很好,还有解读;还有墨迹本的尺牍、手札等,《圣教序》毕竟是碑刻,不容易学到精微的笔法。另外准备一本《王羲之字典》。
6.如何执笔。主要讲两个方法,“转腕法”和“转指法”,记住八个字“腕随手转,手随指转”,告诉我们写字的时候要转腕,都在腕灵活转动的四面八方以内,去写这个字,这才能写出“八面出锋”。要写出圆转通畅的线条,拿笔要注意四个原则:
1)松。笔拿得要掉一样的感觉,不能捏得太紧,以前我拿得特别紧,孙晓云老师的《书法有法》里面讲到了“转指法”,我们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古代高手,一些剑客,他拿剑拿得特别轻,能够使出精妙的剑法,跟写字一样的道理。
2)活。就是指手腕和手指都能转动着去写,手指能转,手腕也能转,腕、指都能轻松灵活地转动。
3)圆。因为写字过程中拿笔如果都是能转动的,所以写出的线条都是圆的,直接铺出去的线条是片状的,如果是转着写,笔毛在转的过程中有个半拧状,笔可能会绞起来,所以说能写出圆的线条。
4)转。就是我们写字的时候要转手腕,手腕要转着写。大家体会一下。
拿笔还有一点,不要太垂直,尤其是写“二王”行书,它是一个斜执笔,下笔的过程中是“即中即侧”,下笔可能是中锋,也可能是侧锋, “侧转中”行笔,这样一种状态。
毕云扬老师作品
7.笔法的种类,笔法分三大类:
① 篆籀绞转笔法:在写字的过程中,毛笔裹锋、藏锋,把笔锋绞起来去行笔。王羲之的一个手札《姨母帖》里很多是这样的用笔,是篆书的写法,有绞的动作。
② 一搨直下法:王羲之解放古法的另外一种呈现,叫“一搨直下法”。在写横、竖、撇时“十一月”,切→顶→铺毫。这样的笔法是“二王”的用笔。
③ 碑版笔法:因为属于“碑学”,不作深入讲解。
《圣教序》里面既有篆籀法又有一搨直下法,可能篆籀法用得偏少一点。
8.基本用笔(横)
一、顺锋起笔:
1.顺着笔的方向,找到发力点,发力,收笔慢慢出来。第一根笔毛入纸以后,行笔铺开,到最后一根笔毛缓缓走出,就是从起笔到收笔细微的动作,作为我们刚开始学“二王”行草书的阶段要掌握的。
2.顺切法
①笔尖横起下切,切好→往上顶住成S形→铺毫,铺开后行笔时要提着走→收笔时,轻顿回弹。
②笔尖画弧起→顶纸推锋→铺毫, 两种不同。
二、藏锋起笔:
锋顶着一压(笔),把锋藏着,我们在看到一些不尖的笔画(用的藏锋法起笔);(起笔动作相同)笔锋可能露在外面,这种也叫“藏锋法”;有时候笔尖是藏在里面,前面有不规则的边缘线,也是藏锋法。
9.基本用笔(竖)。
一、顺势切笔:最尖的一根笔毛开始缓缓(入纸),顺势。顺势也有很多种可能:一种是从上往下;一种是横向入纸再往下。顺势要注意:笔不是直接顺下来,仍需要找一个发力点,再下来,如果我们把起笔位置放大一千倍,会发现会有一个斜切面,是锋入到纸里时,笔顶一下再发力往下走,一定要是这一种。
二、藏锋起笔:锋藏住,笔锋往上去再一按,很小的一按→一顶,成S形,铺开下行。藏锋有什么好处呢?是把“尖”隐藏起来。时而隐藏时而露出来,这是高手,只会一种不行。
10.怎么从古帖里面看出藏锋和露锋呢?其实很好分辨:露锋是露在外面,露在线条上面;如果是藏锋,就是没露出来,基本是平的。竖画也是一样,藏锋与露锋的区别一定要明白。
11.行笔,即线条中段,有几种可能:
▲切顶以后没有提按,不变方向,很常规,大大方方的普通的一种。
▲切顶以后有提按,有粗细变化。
▲没提按,粗细均匀,力量不变,方向会变化,书法里面是有的。
▲力量和方向均有变化:提起来后方向改变-再改变。
12.把刚才讲的再捋一捋:
① 不变方向,直接切顶以后走的,这种走的线分两种:
一种是常规的线条,笔压下去后就往后走,粗细比较均匀;
另一种是入笔杀纸以后锋拧开,两个的边缘线鼓起来,外拓式,写粗线条时候用的。
这两种都叫“平动”,笔法里的一种,没有提按。
② 与前一种相反,有提按,边缘线是有粗细变化,内掖式的;
③ 在“平动”的基础之上改变方向,它粗细均匀,在看字帖的时候要观察到的;
④是力量型还要提按,提起来后方向,在行草书里很多,技法里最难的一种。
13.讲提按改变方向的位置--行笔。
提按的位置:有时候切笔顶纸后在前面就提了,有时候提在中间,有时候在后面,我们在临帖的时候,对线条粗细的这种变化,什么地方提什么地方按,要搞清楚,提按位置的改变。
方向的改变:在位置改变的前提下,方向的改变。行笔中突然提起来,在“二王”笔法体系里面经常会出现,要搞清楚。
收笔:
◆如果收笔处是圆的(圆势)--是笔放上去直接抬起来离开,因为笔肚是圆的,靠笔肚直接完成,这是笔尖的位置(不在末端),看真迹时发现,笔尖处墨多墨黑,圆尾处淡一点。
◆书写上时收笔处,如果发现墨迹有很多齿,会抬笔尖再往后行笔,叫写到位,中间有一丝非常黑的线。
◆借助笔尖抬起来去收拾的,这种收拾修正形状笔法是为线条厚度服务的。如果写笔画到收笔处要弹起来写下一笔,如果笔已经压到弹不起来,调墨再写下一笔,这是不对的,这种写法不高级,古人不可能写一笔调一次墨。
以上讲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是重中之重,是学“二王”行草书笔法的关键!
14.“翻笔(换面)”。翻笔是行草书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什么是翻笔呢?就是用多面去写。
示范“竖提”,用(笔的)下(后)“面”写,用前“面”,即用“后面”换到“前面”,观察笔毛的转换;锋面转换的过程中,第一是利用手指手腕往下的动作,竖带弧线→到转换的位置时,笔顶一下,笔呈S形,但是换了一个面→(斜上提),这是行草书里面非常多的。
示范“横钩”,也会有这个笔法,起笔切-铺开→顶住→折过来(写钩);示范“横折”,有些折画是换面去写,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写的过程中,大拇指会微调这个笔,这是下意识的动作,不要去刻意,就是写到这个地方,锋还没调过来,需要动手指的时候再去动手指。
两处换面:“横竖钩”,非常重要;“圆转”的两处换面,在书法里面常有,大家写一下,看如何写。
15.“使转动作”,是需要手腕的运动。比如写横,用手腕的力量推过去;写竖也是,要写起来,不能硬(往下)拽,那不行。写弯弧的时候有很多锋面的转换,就是使转,手腕的这种翻过来和摆动。
如《圣教序》里的“而”,横-竖,顶笔上去-使转写。这种使转在草书里面用得特别多,行书里面相对少一些。行书里面要学的转是“圆转”,就是“半拧转”转过来。
示范:切-顶锋→半拧状→转过来(竖下),圆圆的,圆厚的,就是毛笔在这里滚动一下。这种转折特别重要!行草书里“草贵使转”,尤其是转弯的地方要小心翼翼去写,手腕的摆动笔毫在这里有个原地的转毫,原地转毫的动作就是所说的“使转”。这是大家要掌握的!示范:“日”,“也”。
16.行草笔法里非常关键的“折”。
①顶折法:就象一根筷子被折断,或者象片状的东西被折断。在《圣教序》里找两个字示范。“覆”,顶-折,有两处顶-折,顶折法的具体演示,就是顶住→一折,顶着折,笔顶住→折过来,大家可以找些例子写一下。在《圣教序》里面,有些重叠笔画用顶折法,如“序”,折断了用另外一个面,重叠,见骨头,见骨力。
②方折法:好理解也好写。竖折:(引)笔下来→把笔立起来→手指转一下→一顶→一折,见到骨头;横折/横撇:一压→一顶→一折,见到骨头,想象骨头是什么样的,(折面)有个凹进去的部分。
③园折法:在方折法的基础上写得“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多了一个圆的动作,写到折处先圆一下,揉一下,再折,这样才线条就显得特别厚重,圆厚。很多人写字忽略了一些小的动作,圆后的线条是绵厚的,直接写过来,这样会有很大的差别,少了圆的动作,全部是方的,会很刺眼的。
17.“反切法”。如《二谢帖 》里“女”,最后的撇 横,横的起笔就是反切法。切→顶→推,这是一招。与之对应的还有“顺着走”。
18.“S形用笔”:
1、在写“二王”行草书的时候,它的某些笔画,大约8~9成笔画有S形用笔。在没入纸之前就有动作-入纸-运笔,连贯起来就是S形,每个笔画都有一个S形。写笔画的时候要想着,一定要用S形的用笔,这是“二王”笔法里面非常重要的用笔,笔笔都要考虑把它写成S形,都是弧形的用笔。“大”“像”“沙”,曲线用笔。
2、顶着走,特别重要!当笔画S形入纸以后,压-顶,成S形笔毫,然后再走…,让每个线条有力度,都属于顶着走的。“军”“将”。
(本文由毕云扬老师五体网络班学员整理)
看完以上内容,你是不是有种置身于毕云扬老师授课现场的感觉呢?如果你想更系统地学习行书,那不如就来参加毕云扬老师主讲的行书体系课程——三个月掌握行书基本法则吧!
课程剪影
仅限50人,点击下方卡片报名
添加微信liangchanglishao,回复“毕云扬”获取学习链接,跟随老师学习三个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