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

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1)

一位禹州籍的朋友给我讲了一个神话故事:大禹的对手是一条会飞的蛟——鸡蛟。它兴风作浪,让禹州东白沙山顶上都挂满了苲草。它狂妄地扬言说:“要想我把洪水退了,除非禹送来人头。”禹急中生智,摘下帽子掷于水中。鸡蛟退了洪水,却发现自己的收获只是一顶帽子,不禁大怒,想再发起洪水,却已精疲力尽。禹趁机捉住鸡蛟,将它锁到井中。今禹州城中尚有“禹王锁蛟井”。美丽的传说表达了人们对禹的爱戴。

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2)

由于禹治水有功,舜便将联盟部落长的位置传给了他。

禹即位后,三苗部落不服从领导,禹就组织兵力将其击败,抓来的俘虏罚做奴隶。“把人当奴隶”这项发明的专利归禹。

治水时如履薄冰的大禹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有次开会,防风部落首领迟到了,禹勃然大怒,竟下令将他处死。

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3)

禹召集会议,要求部落首领带玉帛进献。为维护自己的财产,禹建了一座土城。这座土城就在今许昌县桂村乡小岗杨村北,呈正方形,每边长百丈,占地160亩,群众称之为“禹王城”。现尚存东南部分城墙,长约15丈。有人认为这是后人为纪念大禹治水而筑,窃以为此见不妥。因当地村民在城墙边不断发现铜箭簇、铜马刺、陶器和地下陶瓷管道等。《越绝书》云:“禹穴之时,制铜为兵。”说明禹时多用铜器。如是后人筑城纪念,怎么会有这些器物呢?

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4)

垂暮之年的禹,该考虑接班人的问题了。他推荐了益。益是禹治水的助手,推荐益是众望所归的。但禹心中另有小九九。他不给益实权,使他得不到锻炼,也不让他在群众中树立威信。相反却将权力交给自己的儿子启,让启的亲信也掌握很多权力。这种阳奉阴违的人事安排方式埋下了内战的祸根。禹死后,启利用手中权力继位。益率东夷军队将启俘获,启逃出后东山再起,捉住益将他杀掉。在钧台(于今禹州市北关)上,启举行开国大典,宣布夏朝建立。从此,中国全面进入奴隶制社会。“禹传启,家天下”与“三过家门而不入”一样,成了国人妇孺皆知的话。

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5)

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禹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这是历史的进步,那么,无论怎样评价禹做出的贡献都不过分。但我觉得,禹在做这些事情时,其动机并不是从有利于社会和人民出发。如果说他即位前是“勤勉治水,造福于民”,那么他在即位之后,则是以救世主自居,骄横跋扈,私心膨胀。他才能出众,可说是千头万尾;而品质未必高尚,只不过是一条虫罢了。

一条蜈蚣一万年(千头万尾一条虫)(6)

(以上文图无关。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摄影者所有,在此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贾凤翔,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系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河南曲艺家协会会员, 在小说、散文、戏剧、影视、曲艺、音乐、摄影等领域均有作品发表或获奖。名列《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博客被新浪总部评为全球十大新锐之一。

“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 。

老家许昌,只采撷有温度的乡土味道!无论身在何方,终归老家许昌。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