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是什么时候唱的(耳熟能唱的沂蒙山小调)
点击上方“民歌中国”可以订阅哦
沂蒙山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风景秀丽,人才辈出。这里诞生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歌,而《沂蒙山小调》就是里面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关于这首经典民歌,大家多多少少都能唱上几句,可是说到民歌背后的故事,大家就不一定了解了。今天就跟大家聊聊《沂蒙山小调》背后的故事。
据有关考证,“沂蒙山小调”起源于沂蒙山区本地的花鼓调,有明确的史料可以证明,这种花鼓调至少在清朝中叶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花鼓调名叫《王禅修仙在云蒙山》。《沂蒙山小调》词是新的,曲是老花鼓调的曲。
《沂蒙山小调》的真正作者有两个人,其中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他们是一对夫妇。歌曲的原名为《反对黄沙会》,后为配合形势,保留了前两段,加进了抗战的内容,歌名改为《沂蒙小调》。
由于历史原因,这首歌没有在当时的报刊媒体上发表,但它却通过阮若珊、李林等众多文工团演员的演唱,传遍了山东各根据地。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歌曲传遍了全国,歌词保留了前两段,不断变换着后面的内容,其中以1953年山东军区文工团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三位同志续写的后两段歌词流传时间最长。但无论怎么改,阮若珊所写的前两段歌词从1940年到现在基本没变。
《沂蒙山小调》编曲者李林说:“那支小调不是我在山东搜集的,而是我童年在沈阳老家时,经常听山东逃荒来的人沿街讨饭时唱的一支曲子。影影绰绰记得一点轮廓,凭借一些记忆,边哼边用简谱记下来。我把它慢慢记下来再经过整理,就成为后来那支《沂蒙山小调》。”
1985年,胡荫波在《鲁南史讯》上发表的《人民喜爱的“沂蒙山小调”》一文中描述了当时的创作环境。他在文章说:“当时,我们文工团驻沙沟峪旁边的下白石屋。那是个很小的山村,李林和阮若珊就在一间乱石砌墙、茅草盖顶的简陋民房里,经过精密构思,很快地写了出来。当时歌的名字叫《反对黄沙会》。歌词分8段,内容主要是控诉黄沙会的罪行,揭露黄沙会的阴谋。曲调是李林根据山东逃荒到东北的卖唱人所唱的曲子加工整理而成的。歌曲写好以后,李林就左手拿着底稿,右手拿着呱哒板,在下白石屋西面的小山坡上唱给我们听,请大家提意见。”从胡荫波的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创作条件十分艰苦,说到这里油生敬佩之情。
传承民歌文化,分享民歌作品。民歌中国是千万级流量民歌信息分享平台,覆盖度最广的民歌自媒体社群,入选中国微信500强,你身边的人都在关注哦~ |
长按·识别·关注 |
(交流与合作leminge)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