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人生哲学理论基础 空船理论庄子的处世哲学
方舟而济于河,有虚船来触舟,虽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则呼张歙之。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于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虚而今也实。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山木》
并联的两条船渡河,突然有条空船碰撞过来,即使是心胸狭窄、性情火爆的人也不会发怒。如果那条船上有人,就会大呼令其避让。喊一次没有回应,喊二次还没有回应,于是喊了第三次,必定会口出恶言,辱骂不绝。刚才不发怒而现在发怒,那是因为刚才是空船而现在是有人在船上。人如果能够处世无心,无知无欲,像不系之空船一样,自由悠游于世间,那么还有谁能伤害你呢。
人世间总是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如何从根本上化解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矛盾,庄子开出的药方就是“虚己游世”,像自在的鱼游于江湖中一样。
“虚己”即“空船”,庄子的这个“空船理论”为人津津乐道。这个故事寓意深刻,让人深思。“虚己游世,乘物游心”,给我们很多人生智慧的启示。
做情绪的主人,把握自己的情绪之舟。驾方舟之人由不怒到怒,是因为由船虚到船实,可以说,对方船上是不是有人,这直接决定了驾舟之人的情绪,即怒还是不怒。即外在环境决定了自己情绪,即心为境转,则苦乐无边。
庄子好像表面上是这样认为的,其实,空船不仅是空掉对方的船,更重要的是空掉自己这条船。每个人都是一条小船,浮荡在江湖之上。
外在的人或物,可以看成一条空船,这等于庄子提到的“忘物”、“外物”,要超越外物对自己的影响,即使双方将要碰撞或发生了碰撞,也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人害己,即使是“惼心之人”,也不会造成情绪上的激烈波动。
外在的世界,我们是不能左右的,也是不能改变的,是虚是实,我们不能改变,就像驾舟之人三呼而没有得到反应一样,因此,我们只能改变自己,把自己这条“船”空掉,即庄子讲的“虚己”,这样才能真正地减轻外在对自己的负面影响与情感伤害。
世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如何做到“无情”于世,不取决于外物或人,而根在于自己。即化解冲突的钥匙掌握在你手里,人际之间之所以存在冲突与矛盾,是因为人人自我中心,自以为是,个人优先,自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为什么要让外人“让”你,外人为何要“礼让”你、认同你、理解你、原谅你。改变自己才是最有效的,把自己的“惼心”无限扩大,心胸不再狭窄,一切冲突都能从容解决。
心大了,事就小了,反之,事大了,心就小了。我们要做到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才能不断提高一个人的境界,境界越高,格局就越大,格局大了,一切世俗之事怎能羁绊于心。
影响一个情绪的,其实在于自己的心,是实还是虚。当自己的心完全虚空时,一丝不挂,一念不生,世间又有什么俗事能够烦心伤心呢,这就是我们不发怒不生气的人生智慧,做自己情绪的主人,不为内外的风波而动荡。
人就像一叶小舟浮荡于世间的江湖之上,也许世间险恶,风高浪急,需要“方舟济河”,把两条小船并排在一起,一条是“外物”,一条是“虚己”,才能安全抵达快乐幸福的彼岸。
在尽可能“虚己”,尽全力管控好自己情绪的同时,还要提高“操舟”的技艺,更好地驾驭好自己这个条小舟,避免“触舟”情况的发生。庄子在《达生》讲了一个“操舟若神”的津人,也许能给我们不少启示。
有一天,颜渊请问孔子,“我曾在觞深这个地方坐船摆渡,摆渡的人操舟如神。我问,摆船可以学吗?他人回答,当然可以。会游泳的人很快就学会,会潜水的人即使没有见过船,当即也会摆船。我再问他原因,他没有告诉我,请问这是怎么回事呢?”
孔子说,“善于游泳的人很快能学会摆船,是因为他忘记了水的存在,熟悉水性,没有恐惧感。像会潜水的人没有见过船就能摆渡行驶,这是因为他视深渊为山陵,视船的倾覆如同车的倒退,船倾车退等各种情况发生在他面前,也不会搅扰他的内心,到哪儿去不能从容淡定呢?”
当外在的任何情况都不能影响内心的静定时,我们若能“操舟若神”就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触舟”等危险事故的发生。不论是善游者,还是善潜者,摆船学得快,不怕翻船,不仅是因为他们游水的技艺好,有一个良好的扎实基础,更为重要的是,他们都是了解并顺从水性的人。
人在江湖也是如此,要了解我们的世间,就要了解并顺从社会法则,“外化而内不化”,“顺人而不失己”,才是为人处世最好的选择。
是被动防御,还是主动回避,是喜是怒,关键在于对内做到一个“虚”字,对外做到一个“顺”字。
把别人看成一条空船,更要把自己看成一条空船,不伤害人,也不伤害于人。“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人生别有一种诗意。
虚舟,第一关,即虚人,“忘物”“外物”,把存在的看成不存在,把“实舟”看成“虚舟”,不在乎,不较真,我们才能有效避免情绪化,减少情感伤害。
第二关,即虚己,做到“心斋”、“坐忘”、“无己”,把自己“虚”掉,完全超越自我,才不会为世间纷争所羁绊伤害。
虚己,重在“虚心”,我们的心也像小舟一样,承载了太多知见、欲望很危险,容易发生冲突、倾覆。长生久视之道,就是要减轻负载,把“实心”变成“虚心”,“虚而待物”,才能自在地游于世间。
“虚己”、“虚心”有一个理论基础,就是“唯道集虚”,大象无形,“道冲,或用之而不盈”。以道修身,以道修心,就是修一颗虚心,以心合道,心道合一,尘心不破,道心难立,以道处世,安时处顺,即使发生了“触舟”事故,但“孰能害之”。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把心当作镜子一样,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不喜不悲,不亲不疏,不拣所好,不避所恶,不掩其丑,不藏其美,真真实实地映照万物,不为万物所伤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
用心若镜,不仅能“胜物而不伤”,也能“胜人而不伤”,胜人首先胜己,即“虚己”,就是绝弃主观认知与个人私欲,不为名利,不用智巧,不乱作为。
在为人处世中,像庖丁解牛一样,“依乎天理”,避实就虚,才能在世间“游刃有余”,“十九年而刀刃若新”。
正如庄子所言,“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世间修行,一个“虚”字,即可了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